環(huán)境保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首先,自由放任的市場本身不能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在這樣的市場中,減少污染的成本只能由經濟主體自己承擔,這些成本可能遠遠超過主體本身從中得到的收益,所以盡管從社會福利的角度應該減少污染,但每個經濟主體卻沒有足夠積極性來這樣做。在環(huán)境保護中,政府作用必不可少。
其次,政府決策時缺乏很多信息。一方面,不同經濟主體減少污染的成本各不相同,政府應讓減污成本低的經濟主體承擔更多減污任務,但政府通常并不知道誰的成本低。另一方面,政府也不知道人們愿意為減少污染付出多大代價,因而很難確定減污力度應該多強。
再次,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種類繁多,哪種政策工具效果最好,使用力度應有多大,都沒有簡單答案。比如,政府可以對污染排放進行數量控制,也可對污染排放征稅。但控制總量如何定?如何分配到每個污染排放者?污染稅稅率應該多高?又比如,政府可以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的消費品征稅,以減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從而間接減少污染;政府也可對產生污染的投入征稅,從而誘導生產者使用替代投入品;政府還可以直接鼓勵或促進減少污染的新技術開發(fā)。不同政策工具可能帶來不同結果。
在開放經濟中,不同政策工具的結果差別可能更大。例如,對污染排放征稅,會增加本國企業(yè)的生產成本。如果其他國家沒有這樣的稅收,或稅率較低,則本國企業(yè)成本相對于其他國家企業(yè)的成本增高。所以,對污染排放征稅可能降低本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的消費品征稅則不同。如果對本國生產與進口的消費品采用同樣稅率,則稅收不會影響本國產品與進口品之間的相對優(yōu)勢,因而也不會影響本國企業(yè)的競爭力。
給定環(huán)境保護中政府信息的缺乏,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的多樣性,以及他們影響的差異,如何決策是個難題。機制設計為我們解決這樣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正是針對信息不對稱環(huán)境中進行決策而發(fā)展出來的理論。
同時,即使我們面臨很多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甚至不能將所有政策工具一一列舉,機制設計理論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回答我們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是什么,這一最佳結果為我們評價各種政策工具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標桿。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