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海角七號”了嗎?
電影《海角七號》橫掃臺灣,累積票房飆破4億新臺幣,超過《色戒》,直逼《泰坦尼克號》,成為2008年度票房黑馬。
“你‘海角’了嗎?”和“我X你媽的臺北!”成為島上年輕人的流行語;馬英九夫婦親赴影院觀看,而臺灣媒體則借片名挖苦與電影同期“上映”的阿扁貪腐案是“海角七億”;這股颶風甚至刮到了一向重娛樂輕藝術(shù)的香港娛樂圈,連舒淇在香港出席活動時也不可避免地被問到:“你看《海角七號》了嗎?”這部寶島民眾力捧的電影,儼然已成為兩岸三地今秋的新聞性話題。
為這部總投資僅5000萬新臺幣的電影處女作,導演魏德圣舉債3000萬。但為什么偏是它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幾乎每個走出電影院的臺灣觀眾都會主動地為它進行無償?shù)男麄?,甚至有人先后看?8次?其中所蘊含的情結(jié),也許只有臺灣本地人才能深切體會到。
新浪潮之后的臺灣電影
臺灣不是沒有過“本土電影”,比如以侯孝賢、楊德昌為旗手的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藝術(shù)性電影一度蜚聲國際;而第三代導演蔡明亮所導演的《天邊一朵云》等在島內(nèi)的票房成績都不俗。但這些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卻給許多人帶來了這樣的印象:臺灣電影太艱深、太文藝,看不懂。甚至有圈內(nèi)人刻薄地下了定義:“臺灣出品,必屬爛片。”
2007年,陳懷恩的導演處女作《練習曲》,為體質(zhì)虛弱的臺灣電影業(yè)注入一股清流,因為濃郁的本土文化氛圍和風物,引起熱烈反響,甚至帶動了臺灣環(huán)島旅行的升溫。陳懷恩說,當初拍片只是要拍一部給臺灣人看的,而且只有臺灣人看得懂的電影。他成功了?!毒毩暻烦蔀閸u內(nèi)年度華語片冠軍,很多臺灣人買票進場,只是為了看一眼電影中自己的老家——正是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魏德圣的理念也很近似。他說以前的臺灣電影喜歡拍愁苦的東西,很多時候是一個知識分子講給另一個知識分子聽的故事,而他自己更希望用歡樂來體現(xiàn)小小海島居民的特色。有臺灣人和我講述過《海角七號》在島內(nèi)賣票時的盛況,很多時候,長長人龍竟然都是阿公阿嬤。臺灣資深影評人王長安撰文說,《海角七號》里的小人物之所以打動觀眾,是因為他們“快樂地面對生活,自在地面對歧見,寬厚地面對歷史”。
雖然陳懷恩曾是侯孝賢的攝影師,魏德圣曾是楊德昌《麻將》的副導演,但他們的影片已超脫出臺灣第二代導演的格式,闖出了一條新路。
除了《練習曲》、《海角七號》,這兩年臺灣還有不少令人驚喜的本土電影:比如描寫新竹七男二女九個高中生的青春歲月的《九降風》(意為九月的季風);比如以同性戀情為題材的《刺青》、《花吃了那女孩》;諷喻社會現(xiàn)實的都市題材偽紀錄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而新近上映的《囧男孩》則描繪了兩個調(diào)皮搗蛋、異想天開的小男孩之間的友誼與親情。一系列影片引發(fā)了本土電影熱潮,帶動了臺產(chǎn)電影的人氣與票房。有人甚至說:臺灣電影“復活”了!
“在地人”的自我認同
人們總會慣性地為自己尋找一種身份認同 :西班牙人都是amigo,上海人都是“自家寧”,潮汕人都是“嘎己囊”……在臺灣,生于斯長于斯的臺灣“自己人”都被稱為“在地人”。
其實,對于一個大陸人來說,《練習曲》也許就是一個觀光片,而《海角七號》里描述的50年日據(jù)所留下的情結(jié),也須親身經(jīng)歷過才可以體會。
《海角七號》是小人物的群像,影片中有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日本人,他們的身份也囊括了“民代主席”、警察、郵遞員、前臺、清潔工、推銷員、教會彈鋼琴的女孩、月琴大師等多種身份,所使用的語言更是五花八門。所有這些人,在恒春這樣一個既保持了農(nóng)業(yè)社會特點、同時也是開放的現(xiàn)代旅游景點的小鎮(zhèn)上遭遇。
片中最搶眼的角色之一——“民代主席”說的幾句臺詞讓人印象深刻:“山也BOT,海也BOT,什么都BOT。這么好的一片海灘也要被飯店圍起來?!薄笆裁春脰|西都讓有錢人拿去了,我們的子弟只能出去外面給人家當伙計。”(BOT,指臺灣常見的開發(fā)方式,Build,“政府”托由廠商來建設;Operate, 廠商繼續(xù)營運50年;Transfer,最后轉(zhuǎn)移回來給“政府”)
這些關于臺灣發(fā)展現(xiàn)象的日?!八樗槟睢背霈F(xiàn)在電影的對白里,民眾的心聲也被一語道出了。
當這些臺灣人“身邊的故事”帶著海的氣息、風的聲音、馬拉桑的醇香,滿載一個小島的記憶被搬上大銀幕,它感動了整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