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今年第四期《再次燃起的憲法尋根熱忱》一文中,談到“《麥迪遜文集》沒有‘題材索引’,法蘭德的《匯編》里有。有了這份索引,研究美國憲法的人,方便多了。例如,研究參議院的來歷,一查索引中的項目和對應頁碼,便可知道……”(44頁)。
西文著作,在書末歷來有附加索引(index)的傳統(tǒng)。對單獨一本書來說,索引或許屬于末節(jié),但千千萬萬本書匯集在一起,就看出了效果——不夸張地說,索引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學術(shù)積累,的確是提供了強有力的援手。
編制索引,需要的不僅是耐心與謹嚴,更要有對某一領(lǐng)域?qū)W術(shù)脈絡的深刻把握,以及對該領(lǐng)域?qū)W術(shù)前沿的了解與洞察。有些著作在編輯索引時,會特地找來學養(yǎng)深厚的學者,而這些學者的智力成果,無一不體現(xiàn)出其自身的“問題意識”,有時還會給有心人帶來啟發(fā),開啟出新的研究思路。目前我國內(nèi)地出版的絕大多數(shù)學術(shù)類圖書見不到索引,是亟需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在這個“細化”的時代,西文著作中的索引,往往又分成了author index和subject index,前者是書中重要人名的一覽表,后者實際上是一份“關(guān)鍵詞”清單,《再次燃起的憲法尋根熱忱》一文中將其稱之為“題材索引”,但就我們對“題材”一詞的一般使用情形來看,似有些“名不符實”。陸谷孫先生主編的《英漢大詞典》對subject index的解釋是:(圖書館按圖書內(nèi)容編排的)分類索引。這個說法,對單本著作并不適用。相對妥當?shù)姆Q呼似乎是“主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