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陰影尚未消失,一場新的地震又發(fā)生了!
雖然這次地震不像“5.12”大地震那樣突如其來,雖然這次地震國家地震局監(jiān)測不到,雖然這次地震沒有造成地陷房垮,但是,它震撼了一個行業(yè)的地位,動搖了一代基民的信心,改變了一個市場的形象?!?.12”大地震造成經濟損失8000多億元,這次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超過10000億元;“5.12”大地震波及四川、重慶、陜西、甘肅等地,這次地震波及整個中華大地。 這場地震就是基金大地震。 進入2008年以來、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中國基金業(yè)震情不斷:銷售突然從盛夏進入寒冬、跳槽從經理升到老總、投資從巨盈到巨虧、輿情從……
十歲的中國基金業(yè),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也是艱難的洗禮!
震情一:業(yè)績大虧損
從盈萬億到虧萬億
2008年基金半年報是一份沉重無比的成績單。它將一個時期以來籠罩在中國基金業(yè)上空的震情推到了高峰。
二季度,全部基金當季虧損額累計達到4138.84億元,加上之前業(yè)已虧損的6688.3億元,今年上半年基金共計虧損逾萬億,達到1.08萬億元。數額之大,相當于中國基金業(yè)前8年累計發(fā)展的管理資產規(guī)模0.86萬億的125.6%!數額之大,幾乎吞食了中國基金業(yè)在世紀性大牛市里的投資收益!
成千上萬名基民被震暈了!整個資本市場被震暈了!整個輿論被震暈了!
從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2008年上半年行業(yè)統(tǒng)計報告》來看,上半年,415只證券投資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08萬億元。但在2007年底,市場上363只證券投資基金資產凈值達到了3.2萬億元,中國基金業(yè)輕松跨過了三萬億時代。
僅僅半年時間,從3萬億到2萬億,基金業(yè)從盈萬億到虧萬億,簡單數字的變化,讓基金公司的舞步不再輕盈,也讓投資者從狂喜變成了恐懼。巨虧讓基金顏面盡失,身為專家理財的基金經理們變得煩悶,緊張、忙碌的工作收獲了失落。
盡管剔除浮虧以后,1.08萬億元的虧損中,實虧額只有1014億元,實虧不足一成,浮虧占據了虧損總額的9成以上,一旦股市回暖,虧損額會大幅收窄;盡管,在年單邊下跌行情中,兩市股指累計下跌均超過48%,基金凈值的跌幅相對較小,基金是跑贏了大盤的。但是,基民平均虧損近4成,說什么都顯得蒼白。
面對巨虧,基金經理們再也坐不住了。在基金半年報中,再沒有了去年高唱“牛市還在起步階段”、“滬綜指年底有望突破8000點”等等的豪氣,增加的是基金經理們就誤判市場招致巨虧,向廣大投資者紛紛發(fā)表的道歉。
南方成份精選基金經理表示,盡管我們防御戰(zhàn)略是正確的,但戰(zhàn)術選擇上出現了比較大的失誤,對此我們深刻檢討。總體而言,本基金上半年業(yè)績表現比較糟糕,時機選擇以及行業(yè)配置方面都需要改進和提升。
南方隆元基金經理在半年報中說,上半年,盡管A股市場整體跌幅巨大,但隆元基金管理組未能有效減少凈值損失從而為基金持有人規(guī)避風險,對此我們深表歉意。
鵬華基金旗下鵬華動力增長的基金經理在半年報中表示,本基金上半年業(yè)績欠佳,給持有人帶來較大損失,在此深表歉意。
據說,上投摩根總經理王鴻嬪道歉信寫到深夜。
然而,僅有道歉是不夠的,道歉并未能讓輿論壓力有絲毫減少。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個讓人難以愉快的質疑?;鸪珜А皟r值投資”卻絕大多數并非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往往把價值投資拋到九霄云外。有媒體發(fā)表文章指出:2007年,當滬深股市一路走高至滬綜指5000多點高位時,基金們依然高歌猛進,被媒體喻為新的中國股市“黑嘴”。全景網甚至評選出了10位“名嘴”基金經理,讓不少“上榜”的人頗為尷尬。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對記者說,基金們已然正迎輿論的詰問。相當部分基金持有人或媒體將基金業(yè)績的下滑歸咎于基金管理人不夠勤勉,甚至揣測基金管理人有其他利益糾葛等等。
許多投資者還劍指基金業(yè)的管理費制度?;鹁揞~虧損,為什么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依舊?一季度58家基金旗下346只基金虧損近6500億元,基金公司卻有超過50億元的收入。
目前,只有博時公司旗下的價值增長基金因跌破了價值增長線,按照契約規(guī)定停收了管理費,其他絕大多數基金并無意調降管理費?!昂禎潮J铡钡幕鹬贫仍O計廣受持有人與輿論詬病,或者不是基金們的錯,也許該遺憾的是,為什么基金的賺錢效應走得如此匆匆,否則持有人不會在乎這幾個管理費。但有關專家卻指出,如果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與其代客理財的投資收益相掛鉤,基金們會更加嚴謹地判斷市場,將減少基金誤判市場行情的發(fā)生。
這儼然是一場信任危機!這是一場年輕的中國基金業(yè)10年來從未經歷過的信任危機!
業(yè)績虧損之震震撼了基金業(yè)。近日,不少基金經理表示,在下半年的投資中,要吸取教訓,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增加組合的靈活性和前瞻性,積極把握市場中存在的結構性機會,力爭為持有人挽回損失。
實際上,經過一季度的震蕩,二季度基金普遍進行了大幅減倉操作(見表1、表2),加大了對防御性資產的配置。遺憾的是,這一操作并沒有達到及時的避險效果,除貨幣市場基金外,其他各類基金在二季度依然虧損嚴重。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由于旗下基金眾多,二季度的虧損額排在前列。天相投顧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基金公司虧損額排名前5的分別為華夏基金公司、廣發(fā)基金公司、易方達基金公司、博時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公司,其虧損額度分別為259.09億元、249.25億元、245.01億元、242.3億元和219.61億元。
基金凈值大幅縮水,市場上超2000億的基金公司難覓蹤影。根據銀河證券的統(tǒng)計,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guī)模最大的依然是華夏基金,達1820.47億元,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和嘉實基金分別以1321.28億元、1053.94億元和1027.28億元的凈值規(guī)模分列第二到第四位,市場上不再有管理資產規(guī)模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而在2007年四季度,華夏、博時、南方和嘉實4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規(guī)模都超過了2000億元。
謹慎、低調,近來基金們仿佛約好了似的“閉關修煉”。數據顯示,6月30日基金份額為21559.5億份,相比一季度凈贖回份額為1510億份。另外,各類基金上半年的托管費支出達到32.4億元,基金管理費支出達188億元,券商傭金支出超過了28億元,364只基金各項費用支出同比出現大幅上升。
震情二:人員大跳槽
頻繁變動成常態(tài)
人員跳槽之震的出現可謂由來已久。2008年,這一震情不但沒有因為股市的不景氣和資產的難管理有絲毫降溫,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李杰偉、石志成、孫煜揚、林曉、葉燁、孫建等一位位帶有總經理頭銜的領軍人物爭相離任,使基金業(yè)內的人事變動大潮徹底高管化;項志群、蘇彥祝、竇玉明、劉志強、林海、陳亮等一個個赫赫有名的理財高手變動工作,讓已經冗長的基金經理離任名單加速增加。
人事地震在中國基金業(yè)仿佛已經司空見慣,人們已經養(yǎng)成了某種抗震能力,可以做到遇震不慌,遇震不亂了!據天相數據統(tǒng)計,2008年上半年基金經理變動一共出現了117次,361只基金有32.4%變動了基金經理。
在日益猛烈的人事地震面前,中國現有60家基金公司無一能夠幸免。無論是南方、博時等“老十家”,還是易方達、中海等新生代:無論華夏、大成等獨資公司,還是海富通、泰達荷銀等合資公司;無論是長盛、工銀瑞信等坐落京城的機構,還是交銀施羅德、富國等位于中國金融中心或招商、廣發(fā)等地處改革前沿的機構,概不例外。
讓基金公司撓頭的是,辭職的信息、特別是基金經理的辭職信息,到達公司領導那里,往往木已成舟。某基金公司人事老總指出,大部分基金經理的離職信息來得都比較突然,我們一點回旋的余地和準備的時間都沒有,連提拔人或者引進人都來不及。因此,基金公司一般只好安排其他基金經理兼任,或者安排分管研究或投資的負責人兼任;有條件的時候就是提拔對基金運作比較熟悉的助理或優(yōu)秀研究員。
刊發(fā)廣告招聘新人、找人談心挽留人才、培養(yǎng)新人提拔新人、提高薪酬增強吸引力,成了各家基金公司老總的頭等大事之一。嘉實基金等甚至跑到了大西洋彼岸的華爾街去找人、挖人。
基金經理的大量離任,使得現任基金經理“新手”居多,也使得現任基金經理過于年輕化。2008年1月12日,不足30歲的倪明成為大成創(chuàng)新成長基金經理,他并不是“80后”基金經理的特例,只不過是其它基金經理簡歷沒有披露年齡而已。
基金經理的頻繁跳槽和基金經理從業(yè)經歷越來越短,評說各異,引起了投資者對基金業(yè)績的擔憂。盡管對中小投資者來說,誰是基金經理并不十分重要,但基金經理頻繁變動,讓我們擔心公司投研團隊的穩(wěn)定性和基金未來的業(yè)績表現。
基金業(yè)人才流動加劇,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李大霄認為,從人才流動的數量和比例來看,這次流動性比較大,它反映了這個行業(yè)存在著不可否認的浮躁,這是轉型期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華商基金總經理余路明表示,要看到流動背后的原因,人才流出單位要反思為何沒留住人才。銀河證券基金分析師胡立峰則強調,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要考慮團隊的穩(wěn)定性,回避部分基金經理變更頻繁或近期出現劇烈變動的投資品種。
從統(tǒng)計結果看,已能確定離開原基金公司的44位基金經理中,61%是在公募基金之間流動;9%轉向銀行、保險、券商等機構;由公募轉向私募的占30%(圖1、圖2)。
其實,2008年以來,最令人關注的新動向是大批老總紛紛辭職。長信基金總經理葉燁、鵬華基金總經理孫煜揚、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總經理林曉、信誠基金總經理石志成、國聯(lián)安總經理先江、中歐基金總經理弗蘭蒂尼、信達澳銀李克難、宮國基金總經理李杰偉等一位位總經理相繼辭職,讓宮國基金副總經理陳繼武、嘉實基金副總經理竇玉明、國聯(lián)安基金副總經理孫建、景順長城基金副總經理初偉斌、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江作良、南方基金副總經理許小松、國泰基金副總經理陳甦和陳堅、南方基金副總經理鄧召明、銀華基金副總經理陳湘永和金鷹基金督察長劉平等人的辭職失去了新聞價值。
進入7月份以后,這個數字被繼續(xù)改寫。6月20日,易方達基金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副總裁兼投資總監(jiān)江作良已向公司提出辭職,并獲得公司董事會批準。江作良的走,讓人想起了博時基金投資總監(jiān)肖華、工銀瑞信投資總監(jiān)江暉、李學文……
一個半月后的8月9日,上投摩根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jiān)呂俊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肖華、江暉、李學文、江作良和呂俊,他們代表著中國基金業(yè)的一代精英,他們曾經以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輝煌”,以驕人的業(yè)績贏得了投資者的依賴乃至崇拜。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以來已先后有19家基金公司的25位高管離任,涉及公司之眾占今年以前成立的59家基金公司總額的近32%。如此眾多的高管辭職,標志著基金業(yè)的跳槽大賽已經從基金經理延伸到基金高管。
長江證券分析師張中橫指出,保持公司管理層的穩(wěn)定是實現基民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公司的管理層更換頻繁,勢必會影響到公司經營方針的持續(xù)性,這對于受托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基金資產的企業(yè)而言,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基金經理頻繁跳槽七大原因
一、考核機制不留情。
隨著競爭的加劇,基金公司引入了嚴格的考核和競聘機制,每年底要對基金經理的業(yè)績進行評估,對表現不佳的基金經理進行調整,或實行末位淘汰制。據悉,基金經理年均淘汰率在30%左右。
二、業(yè)務發(fā)展不可少。
出于業(yè)務管理需要的人員調整。例如,為了適應啟動專戶理財業(yè)務的需要,基金公司往往會抽調一些資歷較老、投資經驗較豐富的基金經理;經理管理中單經理制與雙經理制的調整,也會帶來一些人事變動。
三、壓力之大不堪負。
基金業(yè)績直接影響公司規(guī)模,股東層和管理層就將壓力轉嫁給基金經理,“優(yōu)化”考核機制,激勵基金經理“有所作為”。沉重的業(yè)績壓力和近乎苛刻的凈值排名,逼得一些基金經理選擇離任。
四、公司治理不成熟。
一些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高層關系錯綜復雜,管理機制“太死”,加上股權結構變動,“內部斗爭”趕走或逼走一部分人。
五、心中有鬼不便留。
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唐建的“老鼠倉”東窗事發(fā),使一些“潛規(guī)則”曝光,引起一些行為上存有不軌的基金經理產生“見好就收”的念頭,離開公募基金行業(yè)。
六、職業(yè)平臺不理想。
隨著基金公司分化的加劇,60家基金公司之間已經在資產規(guī)模、市場品牌、薪酬制度、管理水平、公司治理、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拉開了距離。許多基金經理的變動是為了追求更適合自己的發(fā)展平臺。
七、招聘廣告力度大。
基金公司大規(guī)模人才招聘,使得基金經理跳槽有了更多可能。時下,一些規(guī)模較大、品牌較強的基金公司不遺余力地對外敞開招聘人才,而此類基金公司往往也是基金經理投奔的首選。
震情三:銷售大蕭條
新基金批而未發(fā)
屋漏更逢連陰雨。2008年的基金產品銷售市場也是風云突變,險情四起。
按理說,銷售市場有冷有暖,這是客觀規(guī)律,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震情不斷的中國基金業(yè),銷售市場的大起大落也已構成了一種震情,因為它既是地震的后果,也是加劇震情影響的動因。
今年以來基金的發(fā)行普遍犯難,無論是高風險高收益類產品,還是低風險低收益類產品,無論是投資A股市場的基金,還是QDII類基金產品,都與去年不可同日而語。3月份開始發(fā)行的天治創(chuàng)新和華寶興業(yè)海外中國成長,分別只募集了2.48億元和4.63億元,兩只基金的募集規(guī)模都是同類基金中有記錄以來的最低。
據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tǒng)計,今年1-8月份,所有類型基金的總發(fā)行規(guī)模只有1636.27億份,而去年同期的總發(fā)行規(guī)模為5235.56億份。再從單只基金的發(fā)行規(guī)模來看,發(fā)行份額最大的基金是債券型基金長盛積配,為147.52億份,發(fā)行份額最大的股票型基金銀華領先,只發(fā)了36.07億份,發(fā)行最少的債券型基金是易方達債券B,只發(fā)了0.84億份的份額。相比去年同期,發(fā)行規(guī)模最大的是股票型基金華夏復興,發(fā)行份額高達381.56億份,發(fā)行最少的是混合基金長盛同智偏股也達到9.43億份。
由于基金難發(fā),再加上市場走勢也頗難看清,因此,基金公司在新品發(fā)行上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即跑新品審批熱情不減,但跑下批文后,又不急于馬上上市發(fā)行。于是,自7月18日長城穩(wěn)健增利獲準正式發(fā)行后,新基金發(fā)行進入沉寂期。7月下旬,基金新品零發(fā)行;8月一整月,僅有4只新基金發(fā)行,與4-6月間新基金扎堆發(fā)行,每月發(fā)行數量分別達到26只、29只和20只的盛況大相徑庭。
國都證券的基金分析師姚小軍在分析基金發(fā)行市場清淡的原因時表示,今年新基金的發(fā)行,規(guī)模上不去,銷售壓力大,這是基金公司紛紛推遲發(fā)售的主要原因。
進入9月,新基金發(fā)行數量逐漸增多,9月1日,長盛積極配置、鵬華盛世創(chuàng)新和景順長城公司治理3只基金開始發(fā)行。9月8日,華寶興業(yè)大盤精選、海富通穩(wěn)健添利、國聯(lián)安德盛紅利3只基金也加入發(fā)行隊伍中。這6只基金都是6月至8月之間獲批的,其中2只是債券型基金,4只為股票型基金。(見表4)
據了解,華安核心優(yōu)選基金計劃于9月中旬發(fā)行,正在等待托管銀行發(fā)行檔期的確認。對于后市的看法,華安基金表示,下跌的空間十分有限,但短期內快速反彈的可能性也不大。天治穩(wěn)健雙盈債券型基金暫時確定在9月下旬左右發(fā)行,但是要看與渠道的溝通情況。富蘭克林國海強化收益?zhèn)饘⒂?月下旬發(fā)行。中海藍籌靈活配置基金計劃于10月中旬發(fā)行,具體時間也未定。
弱勢中,基金紛紛批而不發(fā)。按照相關規(guī)定,新基金應該在拿到證監(jiān)會批文之日起6個月內進行募集,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額發(fā)售之日起不得超過3個月。超過6個月的發(fā)行大限,新基金的發(fā)行資格就會被判無效,必須重新提交,再走一次流程。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獲批而尚未發(fā)行的基金達到12只。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2只批而未發(fā)的基金中,金鷹紅利價值和華夏策略精選分別于今年4月8日和25日宣布獲批,從拿到批文計算,距今已超過4個月,離6個月大限也不遠了。分析人士指出,多只前期獲批的基金選擇在9月進入發(fā)行期,或許說明對目前市場的認可,而部分基金按兵不動,或許仍在等待時機。
隨著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降至冰點,基金銷售市場的冷清短期內很難改變。但是基金發(fā)行批文并不是輕易就可以獲得的,發(fā)還是不發(fā)?業(yè)績乏善可陳,只怕再好的營銷手段都是惘然。據記者了解,進入9月,約10只新基金在募集中。但目前市場情勢下,新成立的股票基金如何建倉,考驗基金經理的智慧。
正在發(fā)行中的鵬華盛世創(chuàng)新擬任基金經理黃鑫表示,我的基本思路是保持“謹慎、漸進”的建倉節(jié)奏。首先要合理控制倉位,有效控制投資風險。其次是要耐心選股。在黃鑫眼中,新基金對基金經理的考驗不是倉位考慮,而是選股能力。
編后
怎么形容中國基金業(yè)面臨的困局,是本刊編輯部從確定選題、完成采訪到整理成稿整個過程中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最后在上版定稿前,大家才討論確定選用地震一詞來形容。之所以選擇這個詞,除了想表達困局情況嚴重、問題復雜和影響深重以外,更多的還包含著編輯部的一份希望,希望它不但能像地震那樣震撼我們,而且還能震醒我們,使我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基金業(yè)身上存在的種種不足,使我們有勇氣挺起胸昂起頭反思導致這種種不足的深層原因,使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加快資本市場基礎建設,促進機構投資者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我們能積極主動采取行動,完善自己,完善市場。
地震的發(fā)生是令人遺憾的。地震造成的損失是十分慘重的,但地震不會也不可能改寫中國基金業(yè)由小到大的長足發(fā)展歷史。
“5.12”汶川大地震是自然災害,不可抗拒,但中國基金業(yè)目前面臨的這場地震并非自然災害,完全可以防范。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能正視自己、正視環(huán)境,只要我們能正視昨天、正視今天,中國基金業(yè)就一定能防范新的地震發(fā)生,就一定能更快地成長、更快地成熟,從而書寫更加美好、更加燦爛的明天!
衷心祝愿中國基金業(yè)早日啟動震后重建工作,早日取得災后重建工作的偉大勝利。
一位投資者的來信
《投資與理財》編輯部:
我要代表2300萬基民聲討基金經理。半年賠掉上萬億元,真不知道他們是干什么的?更讓人憤怒的是,正當基民的資產縮水一半,連贖回的勇氣都喪失的時候,他們依然拿著高薪,還在賺著管理費,上半年管理費收入竟高達188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一邊賠錢,一邊還抽管理費,這不等于是在基民傷口上撒鹽嗎?!
說句心里話,基金經理們要是給基民賺錢了。與我們分享利益是理所當然的,要是在弱市幫投資人維護了利益,我們也應該給他服務費……可現在的問題是,投資賠了錢,他們沒責任,百萬年薪照拿,虧損讓投資人買單;投資賺了錢,他們拿大紅包,個個牛得跟股神似的。請問這種制度合理嗎?希望《投資與理財》能替我們呼吁有關方面。盡快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改變這種現狀。
基金經理們都在叫嚷著要學巴菲特,要做價值投資。我就沒明白,價值投資的精髓到底是什么?難道6000多點不停地唱多,忽悠我們買基金,有了錢就大把買股票,2000多點又看空,一個勁地割股票,就是遵循所謂的“價值投資”理念?我們把錢交給他們,他們回過頭來又做空我們的股票,說實在的,我一直在想,現在的基金公司到底有沒有研發(fā)實力,那么強大的研發(fā)投入都干什么用了?
最近,一些凈值跌幅較大基金的基金經理在半年報中對誤判市場、沒能及時減倉等進行了檢討,并對由此給持有人帶來的巨大損失道了歉。光一個道歉有什么用?虧了這么多,基金經理必須給持有人一個交代!
一位忠實的讀者
基金心語
廣發(fā)聚富:兩種心情轉變只在瞬間
投資是藝術,但的確不是讓人快樂的藝術:牛市時,時刻反省為什么沒有投資彈性最大的,表現如此平庸;下跌時,一邊看著賠掉的錢,一邊對組合的倉位和結構懊惱,看看能不能改善得能更具有防御性,又不會錯失可能上漲的機會。兩種心情,轉變只在瞬間,2008年上半年的投資人注定是不快樂的人群。
鵬華50: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起始于2002年的本輪世界經濟擴張,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美國持續(xù)降息后對需求的刺激和中國加入WTO后的全球化紅利。目前這一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美國人需要為他們的過度消費付出代價。
南方盛元: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畢竟“東西便宜,并不意味著它的價格不會進一步下跌”,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然看好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雖然市場現階段比較低迷,我們并未因此感到過度悲觀或沮喪。
嘉實增長:我總是心太軟
在上半年的操作中,嘉實增長基金做得不夠好的主要是第一層資產配置,在判斷出經濟與企業(yè)盈利將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增長基金減倉的力度不夠大。
國泰金鷹:吾將上下而求索
低迷的市場將給予我們廉價買入優(yōu)質股票的良機。在目前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按照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尋找能保持高增長的優(yōu)質企業(yè)尤為困難,但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融通成長:博弈處下風
就目前的機制來看,仍然無法改變金融資本在與實業(yè)資本的博弈中始終處于“被動”與“無奈”的處境:當兩者利益出現,中突時,金融資本除了“用腳投票”外,仍然很難找到更為有效的辦法來應對。
基金公司客服語錄
HXXX基金
客戶:我問你的問題你都不知道,我要跟你們基金經理說,他電話多少?
客服:這個不能說的。
客戶:那你還有什么能說的?
客服:你要我說什么?
GXXX基金
客戶:你肯定能回到6000點嗎?
客服:現在只是時間問題啊,中國的經濟只是放緩,沒有變壞啊。
客戶:誰告訴你放緩了?
客服:很多媒體上都有啊。
客戶:你們就聽媒體說?
客服:那一定要這樣講的話,我這邊就無法跟你解釋了。
SXXX基金
客戶:我現在虧這么多,你們賠我錢嗎?
客服:這本來就是買者自負的事情啊
客戶:買者自負,那你給我一個解釋啊?
客服:這沒什么的,我這個基金2006年、2007年賺很多的時候,需要給你解釋嗎?我不用給你解釋的。
客戶:那現在虧這么多沒有理由嗎?
客服:2006年賺了140%、150%的時候,需要給你解釋嗎?
ZXXX基金
客戶:就是說我買基金的時候就要做好虧損的打算?
客服:當然了,你買基金的時候你希望它獲得盈利,當然也必須承受
這個風險,這是投資的基本道理?!蚁M悴灰f一些不符合投資常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