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一部把時尚作為主題的敘事電影,《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不僅對于當代時尚文化進行了生動展示,唯美地演繹了時尚界激烈競爭,并用電影的獨特視角映射了服飾與人生的緊密關系。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的命運和她所穿著的時裝密切相關,服飾成了女主人公想要過的生活的符號,她的人生隨著她的服飾而改變,而服飾也講述并承載了她的人生選擇。
[關鍵詞]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 服飾 電影
國內有學者認為,服飾是文化的物質載體。載荷著文化內容并以寓意的方式釋放著文化的芬芳。而現(xiàn)代服飾當之無愧成為大眾文化的載體。那么電影中的服飾文化與電影之間的關系是否也可以簡單地用“載體”兩個字來概括呢?本文認為。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服飾文化的載體,而服飾則可以成為電影演繹其主題的手段和途徑,而不僅僅是道具。
其實,服飾與電影的結合。早已不是新鮮事了,從上世紀紀梵希為奧黛麗·赫本定做戲服開始,時裝與電影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良好互動,其中馬龍·白蘭度在《欲望號街車》中牛仔、T恤、夾克衫的形象對于全世界青年一代著裝的影響早已成了世界服裝史上的一段佳話。然而,真正將衣香袂影的時尚界帶入電影并與電影故事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卻是2006年美國好萊塢都市輕喜劇《穿普拉達的女魔頭》。這部電影直接把一個發(fā)生在時尚界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時尚文化成為了電影的敘事主題,普通的人生選擇在霓彩華裳中得以生動詮釋和演繹。電影故事毫不掩飾時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但是對此也進行了別樣的闡釋。故事中女主人公服飾的變化成為了她想要過的生活的符號。她的人生隨著她的服飾的變化而改變,她的各種服飾講述并承載了她的人生選擇。正是在此種意義上,這部云裳云集、讓人目不暇接的電影具有了讓人們回味、反思和借鑒的韻味與意義。下面本文將根據(jù)故事的敘事結構從服飾文化與電影主題之間的互動及相互承載的關系進行具體闡述。
一、電影成為當代服飾文化的載體
首先,把這部華裳云集的電影比喻為時裝王國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眼花繚亂的名牌和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款服飾依次登場,甚至設計大師瓦倫·蒂諾親自出馬為斯特里普在慈善舞會的一場戲中設計服裝。電影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安迪和《時尚舞臺》的總編米蘭達更是這個時裝王國里丁臺上的主角。由于普拉達(Prada)和夏奈爾(Chanel)是這部電影的兩大贊助商,所以女主人公安迪的服飾以夏奈爾為主。而米蘭達的經典裝束就是普拉達的衣服配愛馬仕(Hermes)的絲巾,除此之外,CK(Calvin Klein)、古奇(Gucci)、迪奧(Dior)、周仰杰(Jimmiy Choo’s)、NancyGonzalez、華倫天奴(Valentino)、范思哲(versace)等品牌服飾也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在女主人公身上。不光使人物光鮮得不得其所,而且使該片真正成為一部時裝的盛宴。同時也彰顯出時裝大片的有容乃大。
然而。這部電影對于當代服飾文化的承載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于當代最流行的品牌服飾的展示上,而是通過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的語言對其進行了深刻的詮釋和演繹。使觀眾在沉醉于衣香鬢影的同時,對于時尚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和感性的認識。這方面一個重要的情節(jié)就是剛剛進入時尚雜志社不久的安迪對待工作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惹惱了米蘭達,她尖刻的語言不僅給安迪好好上了一課,同時也讓觀眾對于時尚和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理解。
米蘭達狠狠地批評了安迪:“比如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認真的選出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的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而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的發(fā)布會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天藍色禮服,然后我記得,伊夫·圣·朗洛也隨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xiàn)在隨后的八個設計師的發(fā)布會里,然后。它就風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后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甚至在那些骯臟的拾荒者的身上也可以看到。事實上,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shù)不盡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yè)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里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里?!彼脑捯庠诟嬖V安迪,不要以為普通人和時尚無關,其實普通人對于服飾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時尚的產物:你所認為的自我的隨心的選擇。其實都是在別人提供的選擇的基礎上選擇的。而往往一個設計師或是一家雜志社的主編的選擇。就決定了你能穿到什么樣的服飾。米蘭達的這段話十分經典。簡明扼要地解釋了時尚影響人們生活和這個世界的過程以及流行如何從它的尖端高級時裝一步步的普及到每個普通人身上的過程,其實,這也是整個時尚界主宰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的過程。
此外,電影中米蘭達在試裝會上嚴格而挑剔的做法。也是電影對于當代服飾文化一種極為深刻的反映,時尚是靠挑剔生存的,時尚是殘酷的。時尚界的成功人士,那些設計師、雜志編輯。對細節(jié)都是非常挑剔的,有時候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但這是專業(yè)要求,是他們的專業(yè)要求他們必須這樣做。時尚是精致和敏銳的藝術。離不開對細節(jié)的精益求精,“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是時尚的生存法則。
二、服飾成為為電影演繹主題的手段
如文章開始部分所言,這部電影中電影主題與服飾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二元的,一方面電影承載了服飾文化,另一方面電影中的服飾遠遠超出了服裝道具的作用,而是成為了電影演繹其主題的手段和途徑。下面從電影中服飾與女主人公在職業(yè)和人生選擇方面的關聯(lián)來闡述這一問題。
首先,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安迪的服裝是和她從事的職業(yè)密切相關的。電影伊始,她對時尚業(yè)一無所知,給《時尚舞臺》發(fā)的求職信不過是她為了找工作付房租而投出去的數(shù)份簡歷之一,來這里之前從未讀過這本有名的時尚雜志,從沒聽說過她面前這位在時尚界叱咤風云的女老板,對時尚也沒有什么感覺。然而她憑著自己出色的履歷和良好的口才輕松地得到了這份“無數(shù)女孩拼死都想得到的工作。”很明顯,安迪對時尚業(yè)的選擇完全是無心之舉。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也正是由于此種原因,她進入這個世界頂級時尚雜志社后依然保持了從前的著裝風格一隨意、舒適、甚至不修邊服。同辦公室的艾米莉笑話她穿的是“祖母的衣服”,設計部的同事則直言她穿的六號和十四號沒有什么區(qū)別。對于這些嘲笑她均一笑置之,但是面對工作上的一次次失敗,尤其老板米蘭達那毫不掩飾的蔑視、異樣的目光和刻薄的語言,她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入鄉(xiāng)隨俗,進了這行就要按這行的規(guī)矩辦。于是她首先從著裝入手嘗試改變自己。同時開始減肥,就是說從外形上來改變自己,然而。體型可以被整塑得苗條可人,名牌服裝可以讓人的外表煥然一新,人生的選擇和內心對自我的認知也能隨之改變嗎?
經過一番努力。安迪終于成為了米蘭達的第一助理,并代替艾米莉陪同米蘭達參加了巴黎時裝節(jié),不過事業(yè)上漸入佳境的她卻在生活中和男友的關系日益疏遠。最后,在目睹了時尚界在華麗美艷的時裝、極盡奢華的生活背后所掩蓋的無情和殘酷競爭之后。她終于換下了從巴黎帶回的高檔裙裝。脫下了高跟鞋,穿上了日常生活中常穿的夾克和毛衫。這一服裝的改變是和她職業(yè)的選擇同時發(fā)生的,經歷了事業(yè)上的繁華和情感上的波蕩之后,她終于回歸到了最初自己對職業(yè)的選擇——當一名記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電影故事把女主人公的著裝與她的職業(yè)選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剛剛進入《時尚舞臺》工作時的安迪的著裝是隨心而行的,不想為了工作來改變自己對服裝的要求和品味,這時她在工作上是失敗的,但是隨著她意識到自己的著裝對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她開始減肥和為自己精心挑選各種名牌服裝和飾品,一套套高雅大方的夏奈爾襯托出她的美麗聰慧,此刻觀眾看到的不光是她形象上的新銳和干練,而且是她事業(yè)上的成功和老板的另眼相待。影片最后她離開公司應聘干另一家雜志社,在街頭與米蘭達偶遇,這時她身穿咖啡色夾克、黑色毛衫的形象則盡顯她歷經風雨后的成熟與干練。
從技術角度來說,電影充分利用了服裝這一道具來刺激并推動電影故事的發(fā)展,然而作為一部成功的電影,故事對于演員服裝的利用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這一基本層次上。其實女主人公每一次服裝的選擇,都是一次對自我人生的選擇和認知。服裝覆蓋我們的身體,卻展示著我們的心靈。這才是影片在深層次上要呈現(xiàn)給觀眾的。電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對事業(yè)和人生的選擇隱喻在她對自己服裝的選擇上。用不同的服裝演繹不同的人生擇取。電影中的服裝就是一種另類語言,敘述著人的生命。國內一位學者對時尚服裝曾作過如下分析:“雖然攝影所突出的是穿在模特身上的服飾。然而其主題卻非衣服和裙子,而是‘想要的生活’,讀者看到的不是服裝。而是生活。欲望的對象不是那些在高級商場中有價簽的服裝,而是無價的生活方式和哲學,從有形物轉向無形的精神,從短暫流行的時裝轉化為穿衣者一生的經歷和故事?!边@段話用在這部電影的主人公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事實上。安迪從穿戴上《時尚舞臺》雜志社倉庫里各式名牌服飾那一刻起,她就不僅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有了新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她選擇了一種新的與從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在光鮮亮麗的服飾外衣掩蓋下的充滿競爭的復雜甚至冷酷的生活。然而這種生活真的是她“想要的生活”嗎?這件“無數(shù)女孩拼死都想得到的工作”就真的是她也要拼死做下去的嗎?電影給觀眾留下了些許疑問。但無論如何,她好像未加思索就接受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去了。
當安迪最終認識到時尚界競爭的殘酷與無情之后,毅然決然離開米蘭達。離開時尚舞臺,去另一家雜志社找了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并把自己從巴黎時裝節(jié)上帶回的高檔時裝全部送給了艾米莉。這時的安迪應該說是更加成熟了,她從這段與時裝打交道的歲月中獲得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工作經驗。還有無價的對于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她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眾人眼里美輪美奐的東西不一定是她最珍視和最值得去爭取和擁有的,她懂得了自己真正希望擁有的是一種淡薄名利、更加腳踏實地的工作。至此。電影對于服裝這一道具的運用已經完全脫離了在電影開始部分所暗示的作為等級標識的功用,觀眾所看到的不再是什么人必須穿什么衣服的簡單論調,而是每個人應該如何為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服裝、適合自己的職業(yè)以及適合自己的人生。
自從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在西方問世以來,“選擇”問題就很快進入了西方主流電影。存在主義先驅基爾凱郭爾認為,每個人的現(xiàn)實存在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每個人的人性也都不是被給予的。而必須由自我的選擇而獲得。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主張存在先于本質,認為人首先是一種單純的主觀性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其余一切則都是后來由這種主觀性自行制造出來的。人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質。存在主義哲學的這些觀點對于西方二十世紀的人文思潮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社會經濟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人們日益面臨更多的選擇,從而也增添了不盡的煩惱與困惑。這一主題頻繁地成為許多電影故事選擇去詮釋的內容。這部影片便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故事中女主人公的選擇與她的服飾穿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她的服裝決定了她的選擇是成功還是失敗。
在這場電影與時裝的盛宴中,主人公服飾的改變成為電影演繹其主題的重要手段。導演沒有用凄婉動人或美麗香艷的愛情故事來做時尚的注腳。而是把時尚與職業(yè)和人生的選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既表達了年輕人成長中的困惑和無奈,也含蓄而內斂地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人生道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最想要的人生。認識自己,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不論是服裝還是職業(yè)或者人生,都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時裝雜志的總編可以決定這季的流行,有權否定哪怕是最著名設計師的作品,但是他們無權決定他人的人生選擇。盡管時尚的舞臺永遠輝煌耀眼,但不可能左右人們的一切。一個年輕的女子勇敢地向時尚界說了再見,隨心而去。
時尚是殘酷的。也是永遠年輕的,它總是在一次次淘汰中重生,在這點上,一如歲月和人生,時光會帶走青春的稚嫩,但在一次次跌倒中人們會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渡過此生的光輝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