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把課程內容與素質教育相聯系。大學語文課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為了充分發(fā)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應從正確把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講求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改革考評辦法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 方法措施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教育一門人文基礎課程,其自身具有鮮明的特點,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通過學習不但使學生增長了知識,而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有其它學科和課程所不可比擬、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和作用:一是,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決定了大學語文對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起支撐和保障的作用。從工具性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教學不但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分析能力。二是,大學語文具有人文性,這就決定了大學語文不但是一門增長文化知識的課程,而且也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大學語文教學可以拓展學生古今中外的文化視野,激發(f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對真善美、假丑惡的判斷、識別能力,提高社會主義道德水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三是,大學語文由于是通過形象、情感、哲理等直觀、直覺的方式進行教學,所以最具感染力和共鳴性,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大學語文是一門可以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地位,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上述優(yōu)勢和作用,現對大學語文課教學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正確把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確保大學語文課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發(fā)揮
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不利因素和不當作法。其主要表現是對大學語文課所處教育層次定位不準,對教學維度把握不當?!按髮W語文”作為高校開設的一門人文基礎課程,開設時間較長,課程覆蓋面廣,應該說是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另一方面大學語文卻正面臨邊緣化的傾向。近年來,在大部分高校,盡管大學語文被定為基礎性的公共課,但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與專業(yè)課相比,大有被打入“另冊”之感,嚴重挫傷了師生的積極性。大學語文目前出現這樣的尷尬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對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價值認識上有問題。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大學語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就是把它作為一個工具。現在要突破過去的工具觀點,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而且要著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這樣認識的話,語文教育就是貫穿終身教育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大學語文課的建設和發(fā)展,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在給它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處理,以及在教學方法、手段的設計等方面的工作,加速改革的步伐,解放思想,制定出獨具民族特色的教學目標,并且規(guī)范教學手段和方法,大搞科研,創(chuàng)一流水平,使之成為素質教育重要的基礎課。
二、講求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既是教學中接受知識、配合完成教學計劃的主體,又是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的實施者、體現者。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結合課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學語文作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課程,其在教學方法上,有自己的特點和范式。
(一)精選教學內容。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但是教學課時有限。課堂教學要精選教學內容,在引導學生課外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講,使學生領略到作品豐富的思想性、完美的藝術性和高超的技巧性,進而以點帶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他們被領入文學殿堂、感受到這一廣闊世界的精彩時,他們的求知和參與的欲望就會大大增強,從而,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運用“文本中心內容發(fā)散教學法”,將教學內容課題化,實行課題式的專題化教學。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文本內容為中心,向四面八方發(fā)散,把與文本相關的內容、知識收集起來,形成小課題,集小課題為專題,實行課題式的專題化教學即是“文本中心內容發(fā)散教學法”。大學語文教學運用“文本中心內容發(fā)散教學法”,有利于擴大課堂知識信息量,拓寬大學生的知識平臺,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這種教學法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有復合知識的背景,而且要求教師必須占有充分的資料和案例。這就要求語文老師不僅要有解讀文本的中文背景知識,而且還要有經濟學方面的背景知識。此外,將課題交給學生,分組查找資料和討論,然后小組代表在班上交流,這有利于雙向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學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并進一步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三)把學習方法的教學放在首位,以理論規(guī)律加個案分析的模式,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知識更新速度之快令人應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老師無論怎么努力,涉及的內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識還得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自己去掘取。這樣,學習方法的引導將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習方法的教學遠重于知識的傳授。在這里,可以根據實際,從文學批評中引入幾種操作性強、使用頻率高的文學批評方法,并結合個案加以分析運用,從而使學生鑒賞文本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南,傳授課文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大學語文所編排的課文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源遠流長,時空距離大,時代烙印鮮明,雖經精選,亦難免精華與糟粕并存,韶樂與“鄭衛(wèi)”之聲共振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觀點立場,沒有對事物的真知灼見,或者隨心所欲,或者偏激狹隘,甚至是非顛倒、錯誤百出,就會把學生引向歧途。古人云,以其“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的。作為“主導”的教師,不可不引以為戒。
(二)堅決根除“填鴨式”,代之以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方法、模式陳舊,常常把教學放在選文字、詞、句、段、文的一般性講解上,活生生地把一篇充滿靈氣與美感的選文肢解得支離破碎,毫無新意,讓學生聞而生厭。“填鴨式”是一種十分陳腐,極不科學,嚴重束縛師生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雖然它早就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但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等種種因素,使得至今還有人對它“一往情深”,未能得到徹底根除。今天,在教育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以迎接知識經濟挑戰(zhàn)的嚴峻形勢下,若還不將它掃地出門,必會成為素質教育的絆腳石。實踐證明,大學語文課實行開放的、動態(tài)性的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法,對于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高素質人才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如果一任教師“包講”,則會使本來生動活潑,極富探討性的課程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弊端重重。不僅毫無美感可言,甚至會遭冷遇,陷入“勞”而無收的尷尬之境。而用討論式、啟發(fā)式,則“別有洞天”,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發(fā)散思維、反向思維等各種先進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做到在觀點上、問題上牽好頭,把好關,然后給他們留下自由發(fā)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任其盡抒己見,切磋觀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使教學質量在真正意義上得到了提高。
(三)教師要自覺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扮演好主導角色。
大量事實說明,要取得教師資格容易,而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卻較難。主要“難”在對教材所涉知識面的廣度、深度是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和能否有針對性地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上。因此,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深刻的人生體驗和相應的綜合能力,是當好“主導”的基本條件。常言道,堂上“一杯水”,堂下需用“一桶水”作保證。只有不斷學習、積累,不斷發(fā)現、研究新問題,不斷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才可能在實現“三個面向”,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跨世紀教育主體工程中,當好守護精神家園的忠誠衛(wèi)士。
四、改革考評辦法
目前,很多高校《大學語文》考試還是沿用中小學的閉卷考試形式,注重對語文基本知識的考核,能夠讓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題目少,而且“一張考卷定終身”,這顯然不利于大學語文教學人文素質功能的全面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梢钥紤]課程結束時的試卷考核與平時的考評相結合,各占約50%的比重;平時考核以聽課筆記、讀書心得、寫作實踐等作為考核內容,著重于學生理解和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使考試、考核能為教學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決定了它在全面開展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應充分發(fā)揮這門課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進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志公.語文教學要同現代化建設接軌.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
[2]汝平.大學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9.
[3]段志東.大學語文對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作用.高教論壇,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