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全會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qū)
改革開放之初,在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經濟特區(qū)為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決定》明確了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各項要求,為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
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改革啟動
是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對于進一步簡政放權,改善企業(yè)外部條件,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yè)內部機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987年“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十三大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
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最先實施內容,這一改革政策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國多領域跨越式進步。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是十多年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史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
1993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從1993年起直到2002年的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財政體制框架。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政府間財政關系方面涉及范圍最廣、調整力度最強、影響最為深遠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
1993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確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獨立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實行政策性銀行與商業(yè)銀行分離的金融組織體系;從1994年起實行匯率并軌。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
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guī)則的運行機制。
1992、1994年醫(y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到2005年,中國醫(yī)療產業(yè)的總市場價值達到6400億元。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于穩(wěn)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zhèn)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
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zhàn)略任務,標志著我國經濟建設將朝著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
1996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提前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對于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具有重大意義。
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肯定。
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提出和實施,有利于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
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中國將享受多邊貿易體系多年來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邊的、穩(wěn)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享受的權利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
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fā)展階段,提出這一奮斗目標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為這一目標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準備物質和精神條件。
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戰(zhàn)略提出
支持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振興,是十六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
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fā)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wěn)定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fā)展資本市場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zhàn)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04年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
2004年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05年農業(yè)稅條例廢止
2005年歲末,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廢止農業(yè)稅條例,使免除農業(yè)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九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yè)稅的歷史。廢止農業(yè)稅條例,使解決“三農”問題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一年后,中國資本市場在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發(fā)展壯大機構投資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場法制等五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或階段性成果。
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fā)展,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007年科學發(fā)展觀寫入黨章
將科學發(fā)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fā)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確立新的農村改革總目標
目標是使農民收入2020年翻一番,達成目標的主要政策是賦予農民在支配土地方面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