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閱讀、討論、表演”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并指出采用此模式有利于激發(fā)、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文學教學 閱讀 討論 表演
文學原著是語言教學大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美文學作品選讀一直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Brumfit認為,文學教學的目的有三:(1)幫助提高語言能力;(2)教授“文化”;(3)研究文學。從我國目前的現(xiàn)狀看,應將重點放在前兩個目的上,即幫助學生理解、欣賞英文原著,增強文化素養(yǎng),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文學課中,教師擔負起全部的講解分析工作,教師竭盡全力將自己所了解的背景知識、文學常識、專家對作品的各種評論以及自身對作品的感受灌輸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成了被動的容器。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必須改革文學教學的方法,將“目的論”與“過程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重視語篇理論的指導作用,確立學生在文學教學中的中心地位。
一、閱讀
閱讀是作品與讀者的背景知識與思維能力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學生運用知識和技巧探索意義的過程。通過閱讀作品,學生能學會并掌握許多技巧,如預測、分析篇章結構、把握主線索、根據(jù)語篇意義猜測作者意圖和言外之意(meaning beyond the lines),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調節(jié)閱讀速度等。因此,在文學教學中,教師不應一開始就從外圍知識(extrinsic knowledge)到語言難點(language points)對作品逐一解釋、分析,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既作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又作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學生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過程如下:
閱讀前(激發(fā)興趣,產生欲望)→閱讀中(滿足興趣,提高能力)→閱讀后(獲得成就,增強興趣)。
1.閱讀前。在學生閱讀一篇陌生的作品之前,做一些準備活動,目的在于激發(fā)其對作品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揣測作品內容。向學生提供背景知識,提出一些指導性問題和要求。這種準備可圍繞人物、主題、背景、環(huán)境、結構來進行。如筆者在組織學生閱讀The Merchant of Venice(Act IV)之前,先給學生展示四幅人物肖像,要求學生根據(jù)畫面,用英文寫出四個畫中人的性格特點。并將四幅西分別與Antonio, Bassanio , Portia, Shylock配對,閱讀后調整。又如,在學生閱讀Tennyson的詩歌,說出此情此景此聲給自己的感受,閱讀后比較作者與讀者感受的不同。在上述活動后,學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的配對是否正確,自已的感受是否與詩人的一樣并思考為什么,因而閱讀的欲望更為強烈。
2.閱讀。有了強烈的欲望,學生在閱讀中就會主動。教師此時只是一個觀察者,或是監(jiān)督者。在閱讀進行中,學生必須依據(jù)自己的構詞法知識或詞綴法的知識,借助于工具書,弄清一些詞在文中的準確意義;用自己的話試解一些復雜的句段(paraphrase);根據(jù)教師提出的指導性問題,對作品的篇章結構進行分析,把握文章的內在邏輯框架,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劃出隱含作者意圖或作品主題的詞、句、段;依據(jù)作品的表層照應關系把握作品的大意;明確自己對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或對某一場景氣氛的感受,作者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及對一些人物的態(tài)度;體會作者選詞選景的用心等。
3.閱讀后。文學作品都有它產生的背景,而這一背景又決定了作品的風格特點。因而了解與作品相關的背景,有助于準確理解作品。在學生的閱讀之后,首先,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與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為什么將介紹背景和分析作品放在一課結束而不是開始之時? Nancy Isenberg認為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同時,在對作品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更有效地組織運用教師所提供的知識。其次,教師必須向學生介紹文學欣賞的基本技巧和用語、修辭知識、相關的文體學知識。要激活閱讀后的討論,必須作好這些鋪墊。因為,此時介紹這些知識,既不會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又為他們校正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如分析作品的主題、人物、情節(jié)等)提供有益的幫助。如下圖所示敘述總結構的介紹,可讓學生從宏觀上清楚地了解Wuthering Heights的構架,即故事開始——情節(jié)發(fā)展——高潮——落潮——結局。
二、討論
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外語教學交際能力模式,指出語言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四種基本能力即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表意技巧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話語表達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并強調指出學語言的目的不僅是學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語用能力。文學作品內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蘊含了豐富多樣的語言運用情境。而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是見仁見智的。這些意見(opinion-gaps)的存在,使學生有交流的欲望,也就是說他們有交際動機和言語意向。教師此時適當適用這一教學言語情景,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好課堂討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助于他們在口頭上運用,鞏固已掌握的語盲知識;使學生通過交際進一步提高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對于文學作品的討論,可以從多方面進行。
首先,是討論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例如,Hamlet性格的雙重性在他那段著名的獨白中展露無遺。獨自的結構安排(to be or not to be-to die-to live-to sleep-to live)著意渲染了一種讓人猶豫不決的氣氛。引導學生由此而對Hamlet的性格和他最終的選擇展開討論,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
其次,討論作品的寫作技巧。討論作品的寫作技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寫作能力。在學習Thomas Hardy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時,可要求學生討論:作者通過哪些方法來描繪女主人公的心態(tài)?假如你是作者,你怎樣描繪?在這樣的討論之后,學生對于如何在不同的時間、環(huán)境下體現(xiàn)人物的心理變化有了深刻的認識。
再次,還可以聯(lián)系自我進行討論。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的情況對作品進行討論使得言語情景更為逼真,學生更加有話可說。D.H.Lawrence在他的Sons and Lovers中所塑造的Paul一輩子都未能走出母親情愛的影子,因而母愛與情愛的矛盾始終擺在他的面前。愛情是一個永恒、美麗的主題。討論自然是熱烈、長久的。許多作品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某一社會時期的某種習俗觀點。引導學生對這些觀點進行評論,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三、表演
文學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強。在閱讀、討論作品之后再進行表演,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進一步深化,而教師則可以在學生的表演中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協(xié)調配合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因為,要將一部文學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首先,必須將它改寫、編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必須思考:臺詞是否合乎那一時代的風格,是否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是否遺漏了一些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語言是否規(guī)范,是否符合舞臺語言的要求。其次,在表演中,學生必須想到自己的表情、動作、話語如何體現(xiàn)時代的特征,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在這樣的思考與言語實踐中,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增強。
在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是觀眾和評價者。教師要認真的,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素質型人才的。所以,實施素質性教育是社會客觀的需求,也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啟發(fā)式教學,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科學藝術的課堂教學方法,不但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而且同時著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成長與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避免了學生離開課堂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消極現(xiàn)象。
總之,作為教師,應當努力學習和掌握啟發(fā)式教學這一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在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學術修養(yǎng)的同時,科學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充分調動和鼓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我定向、自我選擇、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主學習。授人以漁,將學習工具教給學生,將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不僅僅使課堂學習充滿創(chuàng)造力,更要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充滿創(chuàng)造力。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經(jīng)之途,也是學生成長的必經(jīng)之途。
參考文獻:
[1]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吳剛平.關注資源、學科與課堂的統(tǒng)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倪亞音.試論外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與職業(yè),2007,(32).
[4]吳松年.當代教學素質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外國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