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俗是文化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婚俗,可以使人們從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對古今中外的歷史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從而加強人們對中西方歷史的學習,達到提高英語水平和開闊視野的目的。本文將試著從籌備婚禮,婚禮儀式,婚宴,禮服及各地婚俗幾個方面對古今中外的婚俗進行粗淺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婚俗 籌備婚禮 婚禮儀式 婚宴禮服
一、中西傳統(tǒng)婚姻觀對比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指將要共度一生的男女間的合法關系。婚姻意味著夫妻雙方已經(jīng)正確認識了彼此的權力,包括物質權利,孩子在婚姻中也有著其特殊的地位。此外,婚姻還能在兩個陌生的家庭間建立直接的血緣關系。
正因為婚姻在兩個家庭的關系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代,中國人對待婚姻是非常謹慎的,甚至把它看作是改變?nèi)松\的捷徑。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壯大家族,維護并提高家族的聲望和地位。由于結婚意味著要娶進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因此,為了不有損家族的聲望,男方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是非常謹慎的,選擇妻子的意義對家庭比對個人更重要。結婚不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族的事,愛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礎。在中國古代,關于婚姻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門當戶對”等等。也就是說,男女雙方首先要經(jīng)媒人介紹,父母同意之后才能訂婚、結婚。除此之外,過去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妻子卻沒有同等的權利。
當代中國,婚姻的目的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不再以維護和提高家族聲望、地位為目的?,F(xiàn)在,男女雙方是否相愛已經(jīng)成為婚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年輕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愛人,父母很少干涉。雖然婚姻仍包括訂婚、結婚兩步,但禮節(jié)上已比過去簡化多了。
與中國傳統(tǒng)婚姻觀相比,西方的傳統(tǒng)婚姻觀更加開放。對于西方人來說,結婚并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情的完美結局。大部分西方人都有“試婚”的經(jīng)歷,即在結婚前同居,以便更真切地了解他/她是否真的適合作終身伴侶。父母對兒女的婚姻也沒有決定權。情侶們?yōu)榱藧鄱Y婚,而不是為了家族的聲望和地位。
通過對中西傳統(tǒng)婚姻觀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的婚姻觀更開放、更自由、更浪漫。
二、中西傳統(tǒng)婚俗對比
1.籌備婚禮
古代中國,婚禮的準備過程是極其復雜的,有特定的步驟,稱之為“三書六禮”。
“三書”即聘書、禮書、迎親書。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shù)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通過“三書六禮”我們可以略窺一斑,中國古代婚禮的準備過程非常復雜、繁瑣,十分注重禮貌,每一步都有具體的要求。在整個過程中,從“納采”到“親迎”,都由雙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決定是否能夠結婚。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相比而言,傳統(tǒng)的西方婚禮的準備就簡單的多,也更為浪漫,通常由四個步驟來完成。(1)當青年男女都深愛對方并決定共度一生時,他們會告訴父母自己的決定。然后雙方父母見面,討論婚禮的細節(jié)問題,如:婚禮日期、預定教堂、邀請樂隊、預定飯店、嘉賓名單等等。與中國習俗一樣,女方家長要為女兒準備一份嫁妝,男方家長也要為兒子準備一套房子。(2)新人向親朋好友宣布訂婚的消息。(3)新人邀請親朋好友參加訂婚聚會。在聚會上,他們要正式宣布訂婚,且新郎要為新娘戴上訂婚鉆戒。與中國習俗不同的是,訂婚聚會由女方家安排。(4)到政府機關登記結婚。通常這一步也非常簡單,沒有什么儀式。當然,這四部驟并不像傳統(tǒng)的中國婚禮要求的那樣嚴格,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
除了這四步驟以外,在有些地方,新郎在婚禮前的幾天還要和好友組織一個“告別單身”晚宴。這個晚宴只有男性參加,一方面為了慶祝新郎即將告別單身生活,另一方面也為新郎和他的好兄弟們在婚禮前提供了一個歡聚的機會。晚宴的最后,新郎起立,致祝酒辭——“為了我的新娘”,大家共同舉杯慶祝。通常,新娘也會和她的女性好友共度一個“女儐相”午餐來告別她的姑娘時代。在這些聚會中,新娘新郎都會收到朋友們的禮物。
2.婚禮
(1)婚禮儀式。這是婚禮中最重要的部分,國家不同,婚禮的儀式也不盡相同。與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中國儀式要比傳統(tǒng)的西方儀式簡單一些。
在中國,傳統(tǒng)上,迎親之前,新郎要先向祖先行叩拜之禮,然后帶著迎親的隊伍、抬著花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返回新郎家后,新人在婚禮大堂向天地、父母及親朋行叩拜禮;禮節(jié)結束后,新人入洞房,喜宴開始。為了增加喜慶的氣氛,整個婚禮儀式過程都伴隨著鞭炮和歡快的樂曲。
在古代的西方社會,結婚儀式的步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首先,新郎新娘及其父母、親朋好友、男女儐相要按時到達教堂。新郎和男儐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側的位置。伴隨著婚禮進行曲,結婚儀式正式開始。這時,教堂的門打開,成年招待員、少年招待員、少年女儐相、女儐相及首席女儐相相繼入場,新娘和她的父親在花童的引領下步入教堂。按照習俗,新娘要沿著走道走在其父的右側。當新娘及其父親到達教堂前部并位于神父右側時,新娘的父親把新娘交給新郎,并回答神父的問題:“誰把新娘嫁給了新郎?”然后轉身就坐。接著神父開始宣讀誓約。接著,新郎新娘交換戒指、親吻對方。最后,新人一同退場,婚禮儀式結束。
之所以說傳統(tǒng)的西方婚禮儀式比中國的復雜是因為儀式中的每一步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必須按順序進行。參加婚禮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婚禮儀式隊伍中的成員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婚禮儀式上,中國人注重喜慶的氣氛,來賓沒有長幼之分,可以盡情的開玩笑,還常用鞭炮和歡快的音樂來加以烘托;西方人注重莊重和浪漫,沒有歡快的音樂和玩笑,一切都井然有序。
(2)婚禮服飾。不同的歷史和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中西方不同的婚禮服飾。
在中國,紅色象征著喜慶、幸福,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著紅色的禮服。衣服上的龍鳳圖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傳統(tǒng)婚禮服飾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中國古代傳說,龍象征著男性,鳳象征著女性,都預示著吉祥。由于龍是皇帝特有的象征,因此,只有新娘的禮服上有大大的鳳凰圖案,新郎往往在胸前戴一朵大紅花。
在婚禮的服飾上,西方的傳統(tǒng)也比中國的復雜。在西方傳統(tǒng)的婚禮服飾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顏色。從羅馬時代起,白色就象征著快樂、喜慶。1850-1900年間,白色還成為了富有的標志。直到上世紀初,白色最重要、最典型的意義才是象征純潔,因為西方人認為,白色和貞節(jié)有關。早期,只有貴族才有權穿白色的婚紗;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白色婚紗,因為那時白色還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其他階級的新娘不得不在婚禮上穿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直到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白色婚紗才成為新娘的普遍服飾。
除了白色婚紗,在古代西方社會,新娘還需準備一些“舊、新、借、藍”的東西?!芭f”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舊紗,表示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靶隆敝感履锏陌咨槎Y服必須是新的,它是純潔童貞的象征,也標志新娘將開始新的生活?!敖琛敝感履锸掷锬玫氖峙帘仨毷菑呐笥涯莾航鑱淼模硎静煌笥训挠颜x之情。“藍”指新娘身上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之情。
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上,對新郎的衣著沒有特別規(guī)定。在中國,新郎通常身穿紅色長袍,頭戴大紅禮帽,胸前戴一頂大紅花。在西方,如果新郎是士兵、軍官或貴族,要穿自己的制服;如果新郎僅僅是個普通人,他只需穿一套新的西裝即可。
由于受不同歷史和傳統(tǒng)的影響,中西方的傳統(tǒng)婚禮服飾在顏色和樣式上也有所不同。中國的喜慶,西方的則更浪漫、莊重。
(3)婚宴。婚宴是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研究中西方傳統(tǒng)婚俗,我發(fā)現(xiàn)中西方傳統(tǒng)婚宴的習俗不僅有其不同之處,還有著一些共性。
共性在于,婚宴上,新郎新娘都要給家人、朋友及眾賓客敬酒以示謝意,人們往往回贈許多美好的祝福,如“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等。
不同點在于,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宴是一場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xù)三天。對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請其所有的親朋。宴席上,人們只是吃、喝、聊天,飯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傳統(tǒng)的婚宴同樣也很盛大。婚禮儀式結束后,婚宴開始。宴席上,人們在新娘的頭上撒些小麥——做面包的材料之一,因為小麥象征著豐收,面包屑象征著幸運。接著,新人將被糖果淹沒。西方的婚宴不會持續(xù)太長時間,通常持續(xù)半天或一天,直到晚上。宴席上,所有的賓客可以自由走動,同不同的人交談。最后,婚宴以舞會結束,新郎新娘共跳第一支舞,以慶祝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然后所有的賓客都可以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翩翩起舞。
比較中西方傳統(tǒng)婚宴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的傳統(tǒng)婚宴更有趣、活動更豐富多彩,而中國的傳統(tǒng)婚宴雖然也很喜慶,但更強調(diào)形式,不免有僵硬之感。
三、不同地方的傳統(tǒng)婚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背景產(chǎn)生了不同的風俗,包括婚俗:
在中國,新婚第一夜,新郎新娘的好朋友們常到新人的房間鬧著玩、開新郎新娘的玩笑,這被稱作“鬧洞房”。有些年長的人認為,新婚夜越熱鬧,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就越幸福。除此之外,結婚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她父母家。這一天,新婚夫婦要對新娘的祖先和父母行叩拜禮,新娘的父母也要準備盛大的宴席款待親朋。這被稱之為“回門”。
在西方,也有一些傳統(tǒng)的婚俗。
1.找戒指。在歐洲的一些村莊,找戒指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傳統(tǒng)婚俗?;槎Y儀式上,新婚夫婦會把一枚戒指放進做布丁的桶里讓還沒有結婚的年輕人去找。依照風俗,誰找到了這枚幸運的戒指,誰將是下一個結婚的人。
2.搶飾品。在歐洲,婚禮結束時,人們常常搶新娘頭上和衣服上的飾品。依照習俗,搶到飾品的人將得到無尚的榮譽——享受一天國王/女王的待遇。
3.拋撒谷物?;槎Y儀式上,賓客們向新郎新娘拋灑谷物以祝福他們幸??鞓?、衣食無憂、子孫滿堂。現(xiàn)在這一習俗不僅在歐洲流行,在其他地方也很流行。
參考文獻:
[1]王恩銘. 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楊雨華. 我在美國看門道. 華文出版社,2003.
[3]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劉玉學,劉振強. 涉外禮俗知識必讀. 中國旅游出版公司,1997.
[5]姜文華,洪杰. 儒家思想與傳統(tǒng)婚喪習俗. 民俗研究,1996,2.
[6]齊東野,魯賢文. 正在消失的民俗. 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2.
[7][新西蘭]陳文照. 外國習俗叢書.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8][瑞典]劉軍,舒暢. 外國習俗叢書.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9]胡文仲,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0]The New Oxford 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11]藍翔. 漢族婚禮筷俗. 民俗研究,1996,1.
[12]Elizabeth L. Post, 唐錦蘭. Weddings(婚嫁禮儀).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輕工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