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畫記
一、海子的瘦哥哥梵高
入冬以來,很大的一場雨,我在窗前站了一會,想起海子的詩:雨是悲歡離合,雨是一生過錯……
生活場景,處處與曾經(jīng)讀過的書相逢。人活到后來,基本上都在憑借經(jīng)驗和記憶了。比如青春期讀過的那些書,如今正一點點地“顯”出來,在寫作的時候,得以潛移默化的滋潤。當時讀的時候,仿佛并未留下多少痕跡,抑或受到什么啟示,但,慢慢地,在后來的寫作中,有了自然地運用。這是閱讀的饋贈。
誰都有過青春期里閱讀一本書的經(jīng)歷。如今,我在書店看著那本書以不同的版本面世,然后被年輕的孩子們拿在手上,他們臉上有珍重的表情——那一刻,我像回到了小城歲月,仿佛看見了另一個我,苦悶,沒有前途,依靠讀書排解孤獨。薄暮的時候,我坐在小凳上,看厚厚的《白癡》和《梵高自傳》。尤其后者,它讓我對自己的前途更加惶恐——我一無所長,在工廠做事,而與我同齡的孩子們此刻正在學校受著良好的教育,我徹底被社會拋棄了,一直掙扎在自卑的泥潭,沒有一星點的希望。而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那些信,對我來說,起不到一點勵志的效果,反而讓我陷入到更深的絕望里。他總是沒錢,告訴弟弟,然后弟弟到處籌一點寄給他……他什么事也不干,就知道繪畫,可是沒有人喜歡他的畫。他在那個時代,跟我一樣,也是被社會拋棄的角色。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在看另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的自傳,能不絕望嗎?
如今,我在吃午餐的時候,間或瞄一眼新聞,偶爾會聽見他的畫在紐約那個著名的拍賣行里拍出的天文數(shù)字……這時,我會頓一下,然后繼續(xù)低頭扒飯,心里萬分難過,仿佛為一個我死去的親人。
我的青春歲月與他的自傳聯(lián)系在一起:灰暗,絕望,沒有前途,然后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精神處于崩潰邊緣,再也撐不下去了,開槍打自己,沒有死,流著血熬過好幾天,然后才徹底把自己解決了。有多痛吧,傷口汩汩冒血,身體一點點涼下去,他對那個人世徹底絕望了,才舍得對自己下此毒手。
幾十年過去,他的《向日葵》、《麥田里的烏鴉》等為廣大的人們所熟知,其價一直居高不下,這死后的哀榮,更加深了他作為一個人的悲劇性。說實話,若純粹以個人的喜好論,我不大喜歡他的畫,太過熱烈的色彩,那樣一種洶涌澎湃的黃,恰恰是我回避的顏色,像天生回避一種熱烈的人,我不喜歡那種見到自己可利用的人物而不顧一切地一把撲上去的狠勁兒,甚至是輕視的。所以,我對梵高的熱烈色彩一直采取著回避的態(tài)度。
我唯一不回避的,是他各個時期的自畫像,與年齡不相稱的蒼老,削尖的額上,皺紋縱橫,眼里漾著悲苦而堅定的光——那種光,根本沒有芒,是缺乏前途的光,仿佛一生注定,仿佛前途看穿,沒有希望的暗淡之光,像金子生了銹,擦也擦不盡。也像一棵沉沉睡去的病梅,無論嚴冬寒雪,抑或地氣萌動,都不能把他喚醒,他深刻地睡去,一直睡到死。不,尤其是那幅割掉右耳后的自畫像——每每想起,立時浮現(xiàn)。那纏著紗布和繃帶的一團白,是對肉身的糟蹋與輕賤,有白骨森森的朽氣。每當看他這幅畫,我會思忖,一個不在心里珍愛著自己的人,該有多么痛苦,以及存于記憶里那個用手放在烈焰上烤燒的男人,難道也是梵高嗎?他與諾貝爾與安徒生與貝多芬一樣滿懷痛苦。這都是些什么樣的男人?他們才華出眾——而他們的痛苦,與才華一樣橫溢不絕。
最近,想重溫他的自傳。其實,那也算不上什么自傳,不過是些給弟弟的信,無遮無攔的,把自己的窘境和盤托出,然后等著弟弟的資助……在小旅館里,與各種女人周旋。他遇到一個懷著身孕的婦女,終于把身上的僅有全部給了她——她比他更需要這些。他肯對一個懷孕的妓女施以援手,這是我珍重他的地方。他一生沒有闊過,在痛苦的深淵煎熬。現(xiàn)在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們,在一邊欣賞著他的畫的同時,一邊輕描淡寫道:是痛苦成全了梵高。他該不大同意的吧,也許。若曾經(jīng),他的繪畫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和熱捧,也許,他會走得更遠,一直到遐齡高壽之日。然后兒孫滿堂地自然老死,身后堆著大筆遺產(chǎn)。許多畫家都是這么過來的,以一幅畫養(yǎng)后半生,走到哪里都是著名畫家。
命運從來不會厚待梵高這樣的人,他的畫與他的精神苦難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彼此不會分割,就像他與自己的弟弟。他死了,弟弟也活不下去了——他們成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相知相惜。弟弟是哥哥在世時的唯一知音。多少年后,他在中國又擁有了一個知音,詩人海子——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沒有情人和春天
沒有月亮
面包甚至都不夠
朋友更少
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著一切
瘦哥哥凡·高,凡·高啊
從地下強勁噴出的
火山一樣不計后果的
是絲杉和麥田
還是你自己
噴出多余的活命的時間
其實,你的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
但你還要使用第三只眼,阿爾的太陽
把星空燒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燒得旋轉(zhuǎn)
舉起黃色的痙攣的手,向日葵
邀請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不要再畫基督的橄欖園
要畫就畫橄欖收獲
畫強暴的一團火
代替天上的老爺子
洗凈生命
紅頭發(fā)的哥哥,喝完苦艾酒
你就開始點這把火吧
燒吧
——海子《阿爾的太陽——給我的瘦哥哥》
我唯一喜歡他的另一幅畫,正值豐收的麥田盛景,遠方群山瓦藍,村落零星,橘黃的屋頂,藍色的手堆車靜靜立在田埂,它們等著,隨時把那些黃金一樣的麥子運走。燦黃的麥秸桿,被堆得山高。人們攀著梯子,把黃金一樣的麥秸垛直堆到天上,與中國《詩經(jīng)》里的“七月”篇殊途同歸,同樣充滿著人世的溫馨,大地傾斜,人們勞作,一代代就是這么過來的,歡樂,滿足,感恩。這可能是他最快樂的一幅畫,不見絲毫的絕望情緒,是潑墨的黃金寫意,人生的一點光亮都被他留在了這幅畫里,比黃金的質(zhì)地還要堅硬柔軟。
在中國,與梵高一樣熱愛麥子的,是作為詩人的海子,他同樣以熱烈的激情一遍遍歌頌著麥地以及荷月割麥的人們。在我以為,梵高與海子,同樣是親兄弟,他們的精神原鄉(xiāng)是麥田,他們都是麥子的親兄弟——他們雙雙感受著人世的不幸,然后懷著痛苦把自己“清理”了,而身后的繪畫與詩篇,同樣“衣缽留香”。
二、蘋果綠的夏加爾
一直輾轉(zhuǎn)著,為難著,不敢下筆。不知道怎么寫他,像無法敘述身邊最熟悉的人,他的舉動、思想都被我看在眼里,抹在心上——文字,這時候突然失去了表達的功能?;蛟S對他的畫太過熟悉,當我在鍵盤上敲下“夏加爾”三個字,眼前就有紅馬綠獸,白胡子的山羊拉著小提琴,男人把女人高高舉過頭頂,山村小道上,勞作的人們高興地飛起來,越飛越高……
每一年,都會重看一遍他的自傳,散淡的調(diào)子,如爐火微溫,一個人就著余焰絮話,甚至小時候,去一趟舅媽家也記得清楚;家里窮,買不起顏料,他一個人跑遙遠的學校習畫,父親不以為然,就像我們的寫作,父親當初同樣抱以冷漠,不參與,不鼓勵,眼里偶爾流露疑問——你怎么可能有這種天才?甚至,有惋惜的拒絕,那簡直如白癡做夢。作為畫家的夏加爾,其筆法不輸于任何一位作家,形容詞和副詞在他的自傳里無隙可乘。后來,我簡直拿他的自傳當寫作教材看,冷靜地白描,不事張揚,不見雕琢打磨,原生態(tài)的,像記錄一項家庭收支,不見流露絲毫的主觀情緒,甚至很冷了——這種寫作與武俠頗有淵源,真正的高手都是極冷的,似乎沒有小我的情緒,來去無影,風一樣呼嘯,冰一樣堅硬,即便有愛,也非你我輕易捕捉到的。
即便生活是困苦的,但,一經(jīng)夏加爾魔幻的筆,苦難也仿佛哼著小曲兒的。在表達方式上,中國的女作家蕭紅與他非常相象——都是以很輕的筆融觸及艱深的苦難,那么輕的力卻舉起了千斤的鈞。最近,我把他倆的作品對照著看,仿佛是呼應,真是應了胡適評價張愛玲后期小說的那句話——平淡而近自然。
看夏加爾的自傳,隨意翻開任何一頁,都能讀下去,層出不窮的短句子,密集的分行、分段,敞開式的接納,偶爾也收得緊,像春天瓦縫間突然生出一棵扁豆來,自顧自生長,秋天的時候,竟也花開滿藤,修成正果了,是天然的風雨給它以滋潤。不比另一類人的寫作,天生就是一株綠萼,迎寒怒綻,叫人不便靠近,老遠就起了敬佩之心,到頭來失之交臂——它一直在那里群芳起舞,卻枉有靠近而懂得的人。寫作就是這么的從這一級到了那一級。
綠萼似的寫作當然是好的,它的寡有欣賞者,根本源于它的高難度。而夏加爾這樣的“平淡而近自然”的寫作方式,實在是深得人心,所謂高級的抒情就是不抒情。
在寫作上,夏加爾是那么的平實淡然,在繪畫上,他可沒有延續(xù)這條路,而是蹦到了另一級,任性的,無法無天的,童心未泯的。他一生的繪畫都遵循著這個基調(diào),沒有陰霾,讓人看著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深感活著的輕盈,要飛起來,到達天庭,紅色的大馬對著綠色的飛鳥,桌子上都是紅艷艷的櫻桃,剛從樹上摘下的,閃著露水,女人穿著蘋果綠的裙子在舞蹈……那些鮮艷明亮的顏色在夏加爾的調(diào)遣下,又重新構(gòu)建出另一個世界——白胡須的老頭子斜挎著一只棕黃色布袋行走在屋頂上,他的拐棍戳在無邊的空氣里,走得也還穩(wěn)得很呢。老人同樣可以飛翔——夏加爾的世界有別于俗世,總歸是飛翔的,每個人都可以飛起來。
夏加爾一直在延續(xù)童年的夢,山羊也要拉一會小提琴的,是小高音,把萬物都陶醉了,青草就著琴聲合唱,把滿山遍野都唱綠了。對,綠,也是夏加爾繪畫的主旋律。童年和綠,是他的兩大主題,不管未來多么崎嶇,他把畢生的愛都給了童年,他用蘋果綠尋到了抵達童年的最佳捷徑。
夏加爾的一生,童心未泯,這對于一個人而言,是多么的高難度啊。一個生于俗世的人,始終保持著以兒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簡直是天才的心性。天才在俗世的人們看來,就是個孩子,他們一直沒有長大。讓人有一種儀式感,就像夏加爾回憶自己的母親:“她流著眼淚,帶著哭腔,拖著長音,高聲地唱贊歌,一直把它唱完。”
就是這種儀式感,即便內(nèi)心如何痛苦,即便拖著哭腔,也要把贊歌唱完。
夏加爾又說:“在這樣的晚上……還有誰不會心碎?”
一個常常在生活里心碎的人,每每看見夏加爾那些溫暖的畫,也會獨自快活起來。在某種層面上,他的畫就是一種快樂的宗教,讓靈魂有了歸依感。
早年,也曾寫過夏加爾,不知遺失何處。如今,我要重建體系,當?shù)搅讼募訝栠@里,尚覺唐突——我苦惱于,內(nèi)心里那些繁茂豐富的感受不能完好地表達出來。無須翻他的畫冊“照本宣科”,憑借的都是記憶。
一個人不可能忘卻曾經(jīng)深深震撼過他的東西,那些溫潤的暖色系,是燃于隆冬的火焰,在記憶快要熄滅的間隙,被夏加爾重新點燃了,一場火的合唱把心田喚醒著,溫暖著,我看見了天上的小孩子拎著燈籠在行走,看見了蘋果綠上衣的男人帶著淺紫上衣的女人在俄羅斯的小鎮(zhèn)上飛翔,我還看見了一身黑衣的女人舉著鮮花飛起來與她的男人接吻……
此刻,正值隆冬零下的天氣,我的在鍵盤上敲打的雙手,也忘卻了寒冷。我的爐上煨著的一罐羊肉,它的氣味一直追到電腦桌前,芬芳撲鼻。這就是我生活的原鄉(xiāng),一邊做著家務,一邊寫作,溫暖,豐厚,色彩斑斕,好比夏加爾的畫,他在人們枯涸的心田始終起著喚醒的效果,一如我的宗教。
夏加爾是不朽的,他通過繪畫給予人們更多的蘋果綠,生機勃發(fā),鮮艷奪目——生活在他的畫里變得妥帖安寧,這是所有人的夢境,被夏加爾實現(xiàn)著,表達了出來,以致你我,在夢里笑出聲來??嘈粒野?,是生活的常態(tài),我們得像夏加爾的母親一樣,即便是拖著哭腔,也要把“贊歌”唱完了?!百澑琛保请[藏在心里的愛,是溫暖的宗教,是永恒的歸依。只要心里有愛,即便深處苦難,我們也有能力把它哼出小曲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