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京某藥房貼出一份國產、合資藥廠生產的同類藥品“一藥多名”價格對比表,引起廣泛關注。這份包括43種常用藥對比表單上,相同成分、規(guī)格的藥品在不同品牌間的價格差異大得驚人。其中,價格低的為國產品牌,價格高的均為合資品牌——
在這份對照表中,價格差距最小的是氯雷他定片(商品名為克敏能),10毫克6粒的包裝,西安楊森價格為17.5元,河南天方只售13.8元;價格差距最大的卡托普利片(商品名為開博通),12.5毫克100粒裝,中美上海施貴寶價格為148元,而常州制藥廠25毫克100粒裝,劑量大1倍價格卻只3.4元,如果按相同劑量算,價差達87倍,其他藥品的價差多在6~8倍之間。
化學成分相同的藥品,價格卻相差數倍,合資品牌的藥品是否真的比國產藥療效更好?
業(yè)內人士指出,同化學成分的藥品只要一沾“洋名”藥價就往上“冒”。即便劑量一樣,甚至比國產的還要少,價格也肯定會翻番,這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改革開放之初,引進的洋品牌藥多在專利保護期內,加上國人崇洋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藥品價格往往比國產品牌高出一大截。如西安楊森、強生、葛蘭素史克、拜耳、諾華等外資企業(yè)的產品價格,均比國內藥企的相同藥品高出許多。如今,西安楊森的一些藥品,如達克寧、嗎丁啉等,都已不在專利保護期內了,但價格仍比相同成分的國產藥貴上好幾倍,這種現象就很不合理。
藥品作為一種關系民生的特殊商品,無論是其使用安全性,還是價格,都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產業(yè)鏈間發(fā)生的利益博弈誰勝誰負尚難預料,但在關系民生的問題上,政府有關部門不會無動于衷,一定會制定出有效措施,為普通消費者換來更大利益。
作為普通百姓,自選藥品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克服崇洋心理。有人認為,國產藥的療效不如進口藥的好,因而想方設法找進口藥使用。然而,進口藥不見得一定好,即使好也不見得適合您。藥品使用在種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進口藥品在劑量、療效及不良反應方面,均以研發(fā)地的人體反應為依據。中國人按照說明書服用,因種族、飲食等方面的差異就有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可能產生不應有的不良反應。有關研究表明,心得安、嗎啡等藥物的療效與不良反應,在華人和白種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如果不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很難推論性地認為進口藥劑量應如何調整。另外,我國目前進口藥品的渠道多,不可避免會有偽劣藥品或漏檢藥品混入國內市場的可能,如盲目追求進口藥,難說不會出問題。我國查出的第一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就是用從美國進口的血液制品造成的!
二是盡可能多地了解與自己有關的用藥知識,特別是一藥多名的情況。很多企業(yè)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往往用換名不換藥的手法,來個一藥多名,糊弄消費者。比如氯霉素滴眼液,每支不到1元錢,但換成潤舒,雖然成分和分量都和前者一樣,但價格卻升至9~10元不等!降壓藥纈沙坦,商名有代文、托平等。代文是北京諾華公司生產,托平是珠海生產,兩者成分、劑量相同,但價格相差1倍以上。對化學藥品來說,只要成分、劑量一樣,并嚴格按制藥流程生產,其療效都是相同的。了解較多的用藥知識,就可花較少的錢,買到自己需要的藥。
總之,是不是好藥,應根據其療效是否可靠、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應是否小來進行判定,而不應該盲目認為“洋品牌”、價格高的才是好藥。療效相同,何必一定要用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呢?而對于那些未經國內有關機構測試的進口藥,更應慎用。買藥應牢記,“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編輯/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