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會話中打斷正在說話人而獲得話語機會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國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偉斯特(West)和日默曼(Zimmerman,1977)認為打斷是對說話人話語內在結構的深層侵擾和當前說話人句法界限的侵入。國內直到21世紀初才開始有研究者涉及打斷現(xiàn)象,但是直到現(xiàn)在,能查閱到的關于打斷現(xiàn)象的研究文獻仍然很少。本文是基于調查語料進行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現(xiàn)象的研究。語料來自中央電視臺2005年11月27日的“實話實說”節(jié)目,討論的主題是“誰來決定電動車的命運”,此次節(jié)目有主持人1名,嘉賓3名,觀眾若干名。通過對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中的打斷現(xiàn)象的分析,為打斷現(xiàn)象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依據(jù)。
一、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的界定
以往的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在日常會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打斷定義的,無法涵蓋所有打斷行為,對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研究雖有借鑒意義,但并非完全適用。李悅娥、范宏雅(2002)指出:“打斷是在當前說話人結束話輪前開始講話,即說話人為了取得發(fā)言權而試圖與當前說話人爭搶話輪?!绷蚊勒洌?004)曾經對法庭問答互動中的打斷進行了界定,認為: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語言雖然和法庭語言一樣,同屬于機構話語,但這兩個打斷并非完全相同。因此,需要重新對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進行定義。我們認為,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是指參加節(jié)目中的任何一方(包括主持人、嘉賓、觀眾)在講話過程中,因為另一方想獲取話語機會,以有聲語言介入并打斷他人的話語,或是由于非語言因素的介入而導致說話人話語中斷、提前結束話輪的現(xiàn)象。
二、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的分類
李悅娥、范宏雅(2002)所提出的分類是以羅杰、布爾和史密斯提出的模式為基礎的。她們主要把打斷分成九類,即成功的一次性打斷、不成功的一次性打斷、成功的多次性打斷、不成功的多次性打斷、并行談話、冒失開始、沉默性打斷、猶豫性打斷、插入等九類。劉虹(2004)對打斷的分類為:從動機看,可以分為故意打斷和非故意打斷;從效果看,故意打斷又可以分為合作型故意打斷和非合作型故意打斷。但是,以上對打斷的分類,并不能完全適合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的分類。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jù)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例如:
(一)從角色關系分類
根據(jù)我們所收集的語料,從說話人的不同角色關系看,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可以分為主持人打斷嘉賓(J=Z)、嘉賓打斷主持人(Z=J)、嘉賓打斷嘉賓(J=J)、主持人打斷觀眾(G=Z)等。
(1)J=Z
J1:比如說你四十公斤是否可以突破=
Z:=不過,我打斷您一下
(2)Z=J
Z:換成個人的欲望來講,您是不是在無條件地滿足,我=
J1:=不能無條件滿足
(3)J=J
J1:我們不是后悔了嗎=
J2:=我想來講兩句
(4)G=Z
G:因為我們騎普通自行車=
Z:=時速是多少
(二)從語用角度分類
從語用角度看,即打斷者與被打斷者是否合作,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可以分為合作性打斷和非合作性打斷?!胺呛献餍源驍唷笔侵复驍嗟哪康牟⒎鞘菫榱耸构?jié)目談話進展受阻,而是為了啟動新的話輪,展開新的話題的打斷。上文中的例(3)、例(4)都是非合作性打斷。所謂“合作性打斷”是指不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觀眾,打斷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個話題的繼續(xù)進行,只是為了獲取話語機會,增添、刪改信息而采用的打斷手段。例如:
(5)J1:重量不得大于四十公斤,是當時我們做的一個規(guī)定=
Z:=那現(xiàn)在2005年呢
(6)J1:其余剩下來的,都是汽車惹的禍
Z:(笑)
J1:91.6%,那么=
Z:=就是你首先質疑“馬路殺手”這四個字
J1:=根本就不存在
(三)從結構上分類
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單純打斷、交叉打斷、重復打斷等。所謂單純打斷就是一次性打斷,例如:
(7)Z:看樣子,你對這個問題做過=
J1:=我研究了
(8)J1:所謂合理的依據(jù)是什么呢?應該是=
Z:=那您這個“合理”會不會是一個主觀的
所謂交叉打斷就是主持人打斷嘉賓后又被嘉賓打斷或者更多循環(huán),當然也包括嘉賓打斷主持人后又被主持人打斷或者更多的循環(huán)。例如:
(9)J1:那么應該與時俱進,應該有所改變=
Z:= 你還是希望做一些
J1:= 應該
Z:= 調整
J1:=讓廣大消費者的正確的合理的消費主張得到滿足
(10)Z:張老師,是不是也就是說(0.3)倪總違法了
J3:(笑)我是這樣,我=
Z:=因為他說了(……)
J3:我覺得倪總呢(0.3)如果說他已經知道了他參與這個法的制定
Z:= 對啊,他是知法犯法(xxx)
J3: = 他還要有創(chuàng)新性的超越了它
所謂“重復打斷”就是主持人打斷嘉賓后,再次打斷嘉賓,或者更多循環(huán),另外就是嘉賓打斷主持人后,再次打斷主持人,或者更多循環(huán)。例如:
(11)J1:而電池的重量和什么東西正相關(0.2)和它的續(xù)行里程正相關=
Z:=速度
J1:=也就是
Z:= 時間(0.3)哦
J1: 剛才同學說的騎著騎著沒電了
(12)J1:他們不找我,我沒法找他們=
Z:=那我估計
J1:=他們不找我,所以我這個不是什么速度
Z:=那我估計(xxx)
J1:=也不是什么重量問題
(13)J1:那么好,我們帶一箱啤酒=
Z:=您的意思是說,廖先生騎電動自行車
J1:=那他就不能騎了
Z:=跟我騎電動自行車
J1:=所以說,他不能,他騎了就會對社會有危害
(四)從功能角度分類
從功能上可以簡單地把其分為成功打斷和不成功打斷。所謂成功打斷就是指主持人或嘉賓得到了話輪并且阻止了當前說話人結束話輪,這一次打斷被認為是成功的。例如:
(14)J3:都要的,都要考慮=
J1:=我打斷一下,我在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15)J1:這個很重要,到底殺了多少人
Z:(笑)你這個=
J1:=是一個還是兩個(……)
Z:=您的意思是說這個
J1:=幾乎是“殺”不死人的
Z:你說這殺手不行,是吧
如果沒有阻止當前說話人結束話輪,那么就是一次不成功的打斷,例如:
(16)J1:只是在這個數(shù)值上=
Z:=程度是吧
J1:我們要研究,但是=
Z:=你們研究多久了
J1: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反對的
(五)從打斷因素分類
在自然會話中,一般都只有言語打斷,但是在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中的打斷,就存在其他的打斷因素。我們將其分為言語打斷和非言語打斷。言語打斷就是通過話語使對方的話輪中斷,例如上面所列的16個例子都是屬于言語打斷。所謂非言語打斷就是通過掌聲、音樂等非言語因素使當前說話人的話輪中斷,這是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中的打斷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例如:
(17)J1:法律應該是符合(xxx)=
F:=(掌聲、音樂)
(六)從標記角度分類
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是否有打斷信號,將打斷分為有標記打斷和無標記打斷。所謂有標記打斷,就是在說話人想搶奪話輪時發(fā)出打斷信號,用諸如“我可不可以打斷您一下”“我打斷一下”“對不起,我打斷一下”“我補充一下”“我指出一個問題”等等的具體的標記性話語來進行打斷,這樣的打斷一般都是成功的。例如:
(18)J2:但是這個法律按今天來說,也是符合國家的其他法律,來達到[(xxx)]=
J1:= [這里我想補充一下](……)
(19)J3:都要的,都要考慮=
J1:=我打斷一下,我在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而所謂無標記打斷,就是說話人在搶奪當前說話人的話輪時沒有打斷信號,突然插入話語進行打斷。這樣的打斷例子很多,在此就不贅述。
三、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的過程分析
顧曰國(1999)提出的會話中交談有三種功能:向上、向前和向下功能。向上功能指當前話輪與前面的話輪相關,向前功能指談話者對談話作出貢獻使得會話向前發(fā)展,向下功能指當前話輪對下一發(fā)話人的話輪有影響。交談者的任何話語都會對會話作出貢獻,使得會話向前發(fā)展,所以向前功能是所有會話所具有的功能。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中的打斷,作為會話中的一種形式也同樣具有此功能。向上功能也就是指話輪內容的相關性,當前的話輪與上面的話輪不論是合作性還是非合作性的,只要與所談論的內容相關,當前話輪就有向上的功能,如果打斷的內容與前面的話輪有關,不論形式怎樣,都有向上的功能,如果打斷的內容與前面的話輪無關,不論形式怎樣,都有向下的功能。如果當前話輪引發(fā)了下一輪并影響其內容,那么當前話輪就有向前的功能。我們可以用符號↑、→、↓來表示向上、向前和向下的功能在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打斷中的過程。
(20)J3:(……)還要看它的相對比,這是第一點(0.2)第二點=
Z:=好,您這段就是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剛才倪總的數(shù)據(jù)是吧
↑——對J3話輪內容作出反應
→——提供信息
↓——引出相關內容
J3:我們在統(tǒng)計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它的分母(xxx)
Z的這一成功的一次性打斷同時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三種功能:內容上與話輪(J3)相關,本身也會對會話作出了貢獻,又引出了內容相關的下一輪話輪。
四、余論
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的打斷比較復雜,轉寫時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比自然會話中的打斷更加難以分析。我們只是從不同地角度分析了談話類電視節(jié)目中打斷現(xiàn)象的類型和打斷過程,對于造成這類打斷的深層次動因和各個角色間的打斷頻率與話量統(tǒng)計是我們下一步要進行探究的問題。
附錄:
轉寫規(guī)范
J1、J2、J3 代表嘉賓1、嘉賓2、嘉賓3
Z 代表主持人
G 代表觀眾
F 代表非語言因素
(xxx) 代表聽不清的話語
(……) 代表省略的部分
[ ] 代表括號內的話語與其他話語重合的部分
= 代表前一話輪結束與后一話輪開始,中間無間隔
參考文獻:
[1]廖美珍.法庭問答及互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劉 虹.會話結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顧曰國.使用者話語的語言學地位綜述[J].當代語言學,1999,(3).
(高 斌,南昌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