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是全球關(guān)注的重大事件,中國成了世界媒體關(guān)注的中心,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國際認知和國家形象也必然要發(fā)生一次重大的轉(zhuǎn)變。
不僅奧運報道是一次正反后的合,在中外四百年來的文化碰撞中我們也經(jīng)歷了一個正反合的過程。
奧運會是開放的中國對世界的一次熱情擁抱,是中國展示自信、自強的一個重要舞臺,也是外國媒體和民眾重新認識中國的一次重要機遇,更是中國與世界的深度磨合時期的一次重要拐點。
——劉笑盈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與世界密切接觸的一場空前盛會,也是全面向世界展示新的國家形象的重要舞臺。那么,如何理解這樣一次中國形象的展示活動?這次密切接觸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和意義應該如何評價?我認為,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只有超越短暫的時空界線,把這種分析和評價與2008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結(jié)合起來,與四百多年的近代中外交往史聯(lián)系起來,才能得到上述問題的正確答案。
奧運報道正反合:中國形象的轉(zhuǎn)折點
2008年注定是中外關(guān)系史上一個不平常的年份。這一年是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用一場世界同慶的盛大儀式來完成中國作為一個復興大國重新融入世界的歷史轉(zhuǎn)折是無數(shù)國人的期待,但是這個過程充滿了曲折。
2008年,中國與世界的接觸之密切前所未有,國際媒體對中國的關(guān)注程度前所未有,而中國在國際媒體上的國際形象變化之大也前所未有。進入2008年以來,國際媒體對中國做了三次高密度報道,分別是3·14西藏打砸搶燒事件及奧運火炬境外傳遞事件報道、5·12汶川地震的報道和目前的奧運會報道。用事物發(fā)展的正反合的三段式來理解,如果說第一次是正題,第二次是反題,那么奧運報道則形成了合題。在這樣的正反合過程中,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程度在不斷加深,中國的國家形象也開始了一次大的轉(zhuǎn)折。
在3·14西藏打砸搶燒事件之后,特別是在4月1日境外火炬?zhèn)鬟f開始之后,西方媒體用盡一切手段(包括一些愚蠢低級的伎倆),試圖把西藏動亂的責任強加到中國政府頭上,以此來迎合西方政客和不明真相的群眾,達到妖魔化中國和分裂中國的目的。一方面,在西方媒體的鼓噪下,中國的國家形象被扭曲;另一方面,西方媒體的反常表現(xiàn)讓我們許多人感到憤怒和不可理解。
3·14事件之后是一邊倒的負面報道,5·12汶川地震之后西方媒體上卻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情形。地震發(fā)生之初,《今日美國報》就在頭版刊發(fā)了題為《強震襲擊中國》的新聞,在這條2609字的新聞中,引述中國官方消息源的內(nèi)容多達1678字。在許多國內(nèi)外媒體和救援隊抵達災區(qū)后,大量的贊譽性報道隨之而來,外媒對中國政府和民眾在救援行動中的表現(xiàn)大都給予了直接的積極評價。路透社網(wǎng)站5月16日的專欄文章說,在災難發(fā)生后,西方媒體一片贊揚聲,這與3·14事件后國際輿論的表現(xiàn)形成鮮明對比。
奧運會報道正是在這一正一反中開始的。在對國際媒體奧運報道的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正面報道和中性報道占據(jù)了報道的主流。在8月8日奧運會開幕當天,西方媒體的報道基本上以贊譽為主。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的焦點是“08’奧運開幕式創(chuàng)下收視新高”,《華盛頓郵報》報道開幕式“盛大而不奢華,北京迎來了成功的開端”,路透社稱“北京奧運開幕式,讓體育沸騰起來”,加拿大《多倫多星報》也說,“世界進入北京時間”。隨著奧運會的繼續(xù)進行,這種報道的基調(diào)也沒有太大的改變。8月13日,美聯(lián)社還在一篇文章中說,據(jù)美聯(lián)社與Ipsos聯(lián)合開展的最新民意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美國民眾已經(jīng)改變看法,支持奧運會在北京舉行。當然,西方媒體的奧運會報道也不是完全一邊倒的表揚,對空氣質(zhì)量、觀眾食品供應、奧運安保、中國的舉國體育體制、后奧運經(jīng)濟、少量的抗議活動,甚至開幕式中的一些技術(shù)瑕疵的批評也不斷出現(xiàn)在西方媒體中。我們對奧運開始一周內(nèi)世界媒體對央視奧運報道的相關(guān)新聞進行了監(jiān)控,在我們所采集到的53條新聞中,正面報道有5條,占總報道數(shù)的9%;負面報道有7條,占總報道數(shù)的13%;中性報道有41條,占總報道數(shù)的78%,可見態(tài)度是比較平衡的。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8月21日公布的《世界主流媒體奧運關(guān)注度調(diào)查研究報告》顯示,在7月28日至8月20日全球主流報紙頭版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中,正面報道占24.5%,負面報道占7.5%,中性報道占68%,這與我們監(jiān)控的結(jié)果相符。
總結(jié)2008年世界媒體對中國的三次高密度報道,可以看出,同樣是關(guān)注中國的人文社會,3·14事件和火炬?zhèn)鬟f報道的重點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汶川地震報道偏重自然災害和抗災活動,而奧運會則更偏重體育本身。這也許是奧運報道在正題和反題后形成合題的部分原因。無論如何,奧運會是全球關(guān)注的重大事件,中國成了世界媒體關(guān)注的中心,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國際認知和國家形象也必然要發(fā)生一次重大的轉(zhuǎn)變。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nèi)绾卫斫庹春细拍畹囊饬x,又如何理解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認識和報道是從負面開始了正題。
近代中外接觸史:中國形象的正反合
正反合的概念來自于黑格爾,他認為一切發(fā)展過程都可分為三個有機聯(lián)系著的階段:一是發(fā)展的起點,原始的同一,即“正題”;二是對立面的顯現(xiàn)或分化,即“反題”;三是“正反”二者的統(tǒng)一,即“合題”。正題為反題所否定,反題又為合題所否定。但合題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揚棄。合題把正反兩個階段的某些特點或積極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礎(chǔ)上統(tǒng)一起來。“正反合”的“合”是正題與反題的綜合,是認識的一次深化。
利用“正反合”的概念來觀察中外的交往史,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不僅奧運報道是一次正反后的合,在中外四百年來的文化碰撞中我們也經(jīng)歷了一個正反合的過程。概括而言,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文化的遭遇一共有三次,形成了一個從正面開始的正反合題。
第一次中外大規(guī)模的接觸是歐洲變革前的17到18世紀,初步興起的西方國家初次遭遇當時還是世界強國的中國,這次的印象完全是正面的。當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用孔子的畫像裝飾自己的書齋,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稱康熙皇帝為“神一般的凡人”。即使在中外接觸開始深入,西方國家開始崛起之后,1776年,英國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還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國,“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她似乎就停滯于靜止狀態(tài)了”。隨后的拿破侖也說,中國是一頭雄獅,盡管她在沉睡。
第二次中外大規(guī)模接觸是在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上半期,這時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迅速崛起的美國成了世界第一強國,也成了塑造中國形象的主要國家。為了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懷著“天賦命運觀”的傳教士們開始大批來華,把他們認為的中國印象源源不斷地傳回美國。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邪惡、愚昧、落后,必須加以改造。隨后中國的一系列事件,從義和團運動到軍閥混戰(zhàn),從甲戊戰(zhàn)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美國人不斷地加深關(guān)于中國落后、文化異類、需要改造的印象。這次的中國形象又完全成了負面的。
第三次中外大規(guī)模接觸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這一過程還在進行之中。從大的方面講,這次的中國國家形象應該形成合題。但是,西方國家是帶著第二次與中國接觸得到的負面印象而進入這第三個階段的,至于第一次接觸的正面形象早已成了遙遠的歷史回憶。這正是反映中國落后文化的影視作品可以頻頻在西方得獎的原因——因為這符合西方人對中國的第二次回憶;這正是火炬境外傳遞在西方媒體、政客和一些西方民眾中引起反彈的原因——沒有經(jīng)過西方化的改造而強大的中國難以讓人理解,進而產(chǎn)生恐懼;這也正是我們的2008年的三段式從反題開始的原因——第二次的中國記憶還在困擾著一些西方媒體。只有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奧運形象展示的意義。
融入世界三階段:當代中國形象的回顧與前瞻
三段式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概念,主要指發(fā)展的三段性,是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克洛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萬物發(fā)展都可分為停留、前進、回復三個階段,事實上黑格爾的正反合概念也吸收了三段式的思想。當然,三段式也不是西方的專利,在中國古老的哲學體系中,三段式思想也普遍存在。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對三段式的運用最為我們所熟知。
用三段式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當代中國要融入世界需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20世紀的最后20年是我國與世界的初步接觸時期,21世紀的頭20年是我國與世界的深度磨合時期,之后20年則是我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初步形成時期。
在我國與世界的初步接觸時期,中國完成了對世界的迅速開放,中國了解世界的熱情前所未有。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改變也開始關(guān)注,不過,在這一時期,與中國了解西方的主動相比,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被動的,中西之間開始形成“知識差距”,中國在不斷進步,西方媒體的觀念卻還停留在“過去”。
以中國加入WTO和取得奧運會舉辦權(quán)作為第二個時期的開始再合適不過了。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對世界的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在不斷擴大。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關(guān)注度也在不斷提高,自2005年西方媒體上出現(xiàn)了“中國熱”之后,在2008年,特別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這種熱度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奧運會是開放的中國對世界的一次熱情擁抱,是中國展示自信、自強的一個重要舞臺,也是外國媒體和民眾重新認識中國的一次重要機遇,更是中國與世界的深度磨合時期的一次重要拐點。我們在看到“贊揚北京聲音迅速增多”、“奧運拉近中西理解”、“奧運帶來中外接觸潮”等現(xiàn)象,并為此而欣喜的同時,應該把奧運報道放在中外深度磨合的大背景下來考慮,作熱運行中的冷思考,才有可能正確認識后奧運時代國家形象的走向。
首先,深度磨合時期是一個階段,是不可能通過一次事件一蹴而就的,在深度磨合時期,各種交往和各種融合可能出現(xiàn),但是各種沖突和各種矛盾也有可能發(fā)生。磨合只有在沖突中才能完成,進步只有在競爭中才可能實現(xiàn)。畢竟奧運報道關(guān)注的主要領(lǐng)域是體育,這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沖突不強的領(lǐng)域,我們還應對后奧運時代可能發(fā)生的矛盾沖突有所準備。
其次,要正確理解國家形象的概念。在國際關(guān)系中,一個國家的形象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了國際社會的人心向背,可以被稱為“軟力量”。從概念上說,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個國家相對穩(wěn)定的總體評價”。國家形象由一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內(nèi)外政策、發(fā)展狀況、民族文化特色、國民的精神風貌等多種因素構(gòu)成。盡管對外國大多數(shù)民眾來說,國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媒體而感知的,但是國家形象實際上是國家行為和傳播的統(tǒng)一,或者說首先是“做”得怎么樣,其次才是“說”得怎么樣。我們在注重傳播的同時,主要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就傳播而言,我們在注重正面引導的同時,并不諱言存在的問題,因為“在純粹光明中就像在純粹黑暗中一樣,看不清什么東西”(黑格爾)。?最后,文化交流是一個平等的過程,在中外前兩次的大的文化接觸中,由于文化的落差較大,文化呈現(xiàn)了單向輸出的特征。在深度磨合時期,這種平等關(guān)系有可能出現(xiàn)。自信與平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們不需要大聲地“告訴世界中國人是誰”,我們也不需要不屈不撓地“讓造假的外媒付出代價”,我們知道“衰落的西方需要‘叫醒電話’”,但是這個電話要他們自己來打。在不否認矛盾和沖突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中庸、平衡與和諧的中國文化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王道精神,其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應該用好這樣的概念。
注意了上述問題,我們才可以真正理解奧運報道的意義,中國的國家形象才可能相對穩(wěn)定地建立起來,中國在世界中定位形成的時期甚至有可能會提前出現(xiàn),這也是我們的期盼。
(由于篇幅所限,省略參考文獻)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讀者反饋請發(fā)至dachuanbo@yahoo.com.cn)
責編:周效里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