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秦漢簡牘中的用例,與傳世文獻相比較,對磔的含義作以考釋,指出磔還有“捆綁使張開”這一含義。并且利用對磔的詞形、詞義的分析,闡明這一含義與磔其它含義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磔” “桀” “捆綁”
磔可以是一種死刑。出土文獻中的用例也證明了這一點。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甲謀遣乙盜殺人,受分十錢,問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論?當磔?!保?7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來誘及為奸者,磔。亡之”(3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群盜及亡從群盜,歐折人枳(肢),胅體,及令跛蹇,若縛守將人而強盜之,及投書,縣(懸)人書,恐猲人以求錢財,盜殺傷人,盜發(fā)冢,略賣人若已略未賣,橋(矯)相以為吏,自以為吏以盜,皆磔。”(65~66頁)
這里的磔均指死刑。我們可以參看類似的秦漢律文。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同母異父相與奸,可(何)論?棄市。”(172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殺人,棄市。”(252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亡人、略妻、略賣人、強奸、偽寫印者棄市罪,一人購金十兩。”(137頁)
《漢書·景帝紀》:“改磔曰棄市,勿復(fù)磔。”
清人沈家本在他的《歷代刑法考》中指出:“《周禮·掌戮》鄭注:‘殺以刀刃,若今棄市也?!菨h之棄市乃斬首之刑。”棄市是斬首的死刑,與之效力相同的磔當也是死刑。
從前人對磔的釋義我們也可看出這一點?!墩f文》解釋為:“磔,辜也。從桀,石聲?!倍巫ⅲ骸啊缎敛俊吩唬骸迹镆?,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ⅲ骸贾钥菀?。’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干枯不收?!薄蹲謪R·石部》:“磔,裂也?!?/p>
但是,《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中的用例使我們認識到秦漢時的磔刑可能還有另外的含義。
《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107—108]:“史銚初訊謂講,講與毛盜牛,講謂不也,銚即磔治(笞)講北(背)可□余,北(背)□數(shù)日,復(fù)謂講盜牛狀何如,講謂實不盜牛,銚有(又)磔講地,以水責(漬)講北(背)。”(107~108頁)
《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毛改言請(情),曰盜和牛,騰曰誰與盜?毛謂獨也,騰曰毛不能獨盜,即磔治(笞)毛北(背)殿(臀)股,不審伐數(shù),血下污池(地)。毛不能支治疾痛,即誣指講?!保?13~114頁)
這條案例據(jù)其紀年當是秦王政元年時的案例,案情大致是這樣的:士伍毛賣牛,被亭長慶懷疑是倒賣偷來的牛,送交審訊。此案由令史騰審訊,毛先說是獨自偷牛,經(jīng)核對不實,毛改口與樂人講共盜士伍和的牛。講被捕,由史銚審訊,講開始再三辯解,后遭拷打,只得認罪。丞昭、史敢、銚、賜判決講有罪,黥講為城旦。講提出申訴,案件重審。在重審中,重審官員聽取了講和毛敘述慘被拷打的經(jīng)過,檢驗了他們身體上的傷瘢。講的冤情大白。在講和毛所受的刑訊中,就提到了磔。李學(xué)勤先生指出:“磔有車裂之義,與此文不合。《玉篇》:‘磔,張也?!斨赣美K索捆綁受刑人,使之肢體張開,伏于地下,這是我們過去所不知道的?!薄般摷错葜危祝┲v北(背)可□余”,這里磔笞連用,則磔與笞當是相關(guān)的刑罰?!墩f文》:“笞,擊也?!倍巫ⅲ骸绑?,所以擊人者,因之謂擊人為笞也?!蓖躞蘧渥x:“以棰擊之,謂之笞也?!痹谙挛闹杏涗浟酥v受了磔笞后,官員重審時的驗傷:“診講北(背)治(笞)纼大如指者十三所,小纼瘢相質(zhì)五也,道肩下到要(腰),稠不可數(shù)?!敝v背上所留下的都是笞擊的傷痕,可以證明磔笞就是擊打。而“銚有(又)磔講地,以水責(漬)講北(背)”,當是張開講的肢體,以水浸漬講背部的裂傷。在“即磔治(笞)毛北(背)殿(臀)股”后亦有對毛傷的診驗,“診毛北(背)笞纼瘢相質(zhì)五也,道肩下到要(腰),稠不可數(shù),其殿(臀)瘢大如指四所,其兩股瘢大如指”,毛身上所留下的同樣是笞擊的痕跡,也證明磔笞就是擊打。
《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詰孔何故以空鞞予仆,謾曰弗予,雅佩鞞刀,有(又)曰未嘗,孔毋解。即就訊磔,恐猲欲笞,改曰:貧急毋作業(yè),恒游旗下,數(shù)見賈人券,言雅欲(剽)盜,詳為券,操,視可盜,盜置券其旁,令吏求賈市者,毋言。”(219~222頁)
這條案例據(jù)李學(xué)勤先生考證也是秦時的案例。案情大致是這樣:有人在里中刺傷女子婢,搶錢逃走,獄吏舉受命審理此案,發(fā)現(xiàn)了疑犯公士孔,通過對兇器的驗證,證明搶錢傷人的案犯正是公士孔。在訊問公士孔的過程中,“即就訊磔,恐猲欲笞”??知n就是恐嚇,也就是說,磔是笞的前奏或準備工作,磔的下一步往往就是笞。這個例子正可說明磔確實是捆綁使肢體張開,是刑訊中的一種手段。
雖說這一義項是我們以前未見的。但從磔的詞義本身來分析,這是可以成立的。戴君仁先生在他的《釋夏釋桀釋己》一文中指出:“段說磔字甚詳,桀磔一字,磔實為桀之累增,蓋古代之酷刑?!柬菔且皇拢w謂刳裂而干枯其尸體。其法當是取既刑之罪人尸體,倒懸于木上,示眾以為警戒。字從舛,本為兩足之象。倒懸罪人之兩足于木上,字形僅像其兩足,而省去其身及首手。丁福保說文詁林桀下按語曰:‘慧琳音義八十九卷七頁桀注引《說文》:“桀,從從,辜在木上也?!北救缡?,今二徐本奪辜三字,亦據(jù)補……《漢書·尊傳》:‘取不孝子孫磔著樹,使騎吏五人,張弓射殺之?!f桀之為刑甚明,王尊取不孝子孫磔著樹,猶沿古俗,實則但倒懸而未刳裂,故更射殺之耳。此刑在漢代諒已不見?!睆拇飨壬恼撌鲋校覀兛梢钥闯鏊J為磔在漢代是“倒懸罪人之兩足于木上”之刑,而非死刑。
我們認為戴先生對磔字形義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墩f文》:“舛,對臥也,從相背?!倍巫ⅲ骸爸^人與人相對而休也。引申之,足與足相抵而臥亦曰舛?!绷至x光認為:“舛非臥義,舛,乖也,像兩物相背?!瘪R敘倫認為:“舛于篆形終不顯臥義,且乃足相背非相同也。臥字必偽。蕭該《漢書音義》引《字林》:‘充絹反,錯也。’疑此為經(jīng)傳逃竄之竄本字。今杭縣謂人行走忽東忽西曰穿來穿去。倫謂即此字義?!瘪R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舛有相錯義當是毋庸置疑的。《說文》:“桀,磔也。從舛在木上。”桀可指木樁。《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曷其有,雞棲于桀?!彼浴皬拟对谀旧稀钡蔫町斂芍钢w交錯捆綁于木上。磔實為桀之累增字,故指“捆綁肢體于木上使肢體張開”當是合乎字形所顯示的含義的。至于是否如戴先生所言倒懸于木上仍有待考證。
再從磔的詞義發(fā)展來看,《廣雅·釋詁一》:“磔,張也?!薄缎?yīng)音義》卷十六“磔手”注引《通俗文》:“張申曰磔?!表菘杀怼皬垺绷x也說明磔刑可指捆綁肢體使之張開受刑是符合詞義引申規(guī)律的。
如前所論,磔與棄市在指刑罰時義近。在秦漢簡牘中,棄市也是經(jīng)常用到。棄市雖是死刑,但也隱含棄之于市以示眾的意思。宋·徐天麟《西漢會要》卷六十一:“棄市。師古曰:取刑人于市,與眾棄之?!薄夺屆め寙手啤罚骸笆兴涝粭壥小J?,眾所聚。言與眾人共棄之也?!?/p>
而與棄市并言的磔,當亦含有捆綁示眾的意思。
我們試從詞義引申的角度來考察磔刑的含義。磔可指張;捆綁使肢體張即謂之磔;張之極即為裂,故磔可指裂;張裂使之死亦為磔;處死后張肢體示眾仍可稱為磔,而這個意義近于棄市。這樣,我們就當可理解為何磔可指捆綁,又可指死刑,還與棄市義近了。
其實磔指捆綁的用例在傳世文獻中也偶可見到。除了前面所舉戴先生《漢書·王尊傳》的例子外,還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魏略曰:[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發(fā)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于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于市,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于是感激,棄其刀戟,更巾單衣,折節(jié)學(xué)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xí)經(jīng)業(yè),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及荊州內(nèi)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nóng)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后數(shù)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p>
徐庶被“立柱維磔之”,后為人所救,乃折節(jié)學(xué)問終有所成。顯然這里的磔刑只是捆綁于木柱上示眾,而非死刑;若磔為死刑,就沒有徐庶后來諸多事跡了。
《隋書·食貨志》:“帝不懌。遇高麗執(zhí)送叛臣斛斯政,遣使求降,發(fā)詔赦之。囚政至于京師,于開遠門外,磔而射殺之?!?/p>
斛斯政被“磔而射殺之”,磔只是刑罰,而射殺才是死因??梢娺@里磔刑并非死刑,只是捆綁而已。
《隋書·刑法志》:“及楊玄感反,帝誅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梟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臠噉其肉。百姓怨嗟,天下大潰,及恭帝即位,獄訟有歸焉?!?/p>
同樣,楊玄感的九族之人“或磔而射之”,也是并未直接處以死刑,而是捆綁后被射死。
清人沈家本在他的《歷代刑法考》中就提出:“此諸紀所言之磔,似為陵遲之別名,非漢之磔刑,然無明文以正之?!币簿褪钦f他懷疑漢以前的磔刑并不一定都是陵遲,但又苦于沒有材料證明?!蹲嘧棔返挠美斂梢詭椭蚣冶窘鉀Q這個難題。
因此,我們認為這種捆綁使身體張開的磔當是秦漢時磔刑的一種。雖然我們以前在文獻中并未明確見到,但已有蛛絲馬跡可查。簡帛材料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這一猜想,現(xiàn)在我們可以明確地說,秦漢時磔刑并非要致人死命,而是捆綁使身體張開,以便實施其它刑罰。
附 注:本文為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07J001Z)
參考文獻:
[1]睡虎地秦墓竹簡[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張家山漢墓竹簡[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李 圃.古文字詁林(五)[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朱湘蓉,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