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漢語成語更是漢民族文化的精華,最富有漢民族的文化特征?!爸辉S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條成語,卻蘊涵著元宵節(jié)日的“放燈”習俗、語言文字的“避諱”風氣、“放火”有罪的價值觀念和“官民對立”的社會現(xiàn)象等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關鍵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語言 文化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載:“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迂腐部·諱己名》引宋·陸游文后謂:“俗語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本此?!焙髞砭陀谩爸辉S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有時亦省作“州官放火”)這條成語來比喻有權(quán)勢者可以任所欲為,而普通人的言行卻受到種種無理的限制。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漢語成語更是漢民族文化的精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爸辉S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條成語,卻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一、元宵節(jié)日的“放燈”習俗
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因為這個節(jié)日最主要的娛樂活動是玩燈、賞燈,所以也叫燈節(jié)。西漢時,漢武帝在作《太初歷》時,把正月十五定為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每逢這一天,宮殿里的所有燈盞都要大放光明。當時,元宵節(jié)玩燈、賞燈還只局限于皇宮,尚未成為一種民間風俗。元宵節(jié)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jié),始于唐代。唐初由于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皇帝便把宮內(nèi)的花燈搬到大街上展覽,并且親臨觀賞。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作了一盞高150尺的彩燈,被人們稱為燈樓。《開元遺事》還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令人制作的百枝燈樹“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點之,百里皆見”。當時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玩燈、賞燈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這種風俗后逐漸流入民間,歷經(jīng)百代而不衰。宋初,燈期沿襲唐制,仍為三日;以后,燈期又由三日延長至五日;到了明代,竟延長至十日。從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出處中“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之語可知,田登生活的宋仁宗時代元宵燈期當為三天。
二、語言文字的“避諱”風氣
避諱,《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71頁解釋為“避名,不直接說出或?qū)懗鼍骰蜃痖L的名字。這是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彼^“不直接說出或?qū)懗鼍骰蜃痖L的名字”,就是本該用這樣的字的場合而不用,另換別的字或改讀別的音來代替。避諱有君諱、家諱、嫌名等多種形式。
君諱又叫國諱,是君主的名諱。如:司馬遷寫《史記》時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把“恒山”改為“常山”;唐代人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將“民”改稱“人”;宋代人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廬山別名“匡廬”為“康廬”,宋本《論語》改“一匡天下”為“一正天下”等等。
家諱又叫私諱,指家庭長輩的名諱。如:西漢淮南王劉安的父親叫劉長,劉安著《淮南子·齊俗訓》引《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時,把“長短相形”改為“修短相形”;蘇軾祖父名序,蘇軾父蘇洵寫作時把“序”改為“引”, 蘇軾又把“序”改為“敘”等等。
嫌名,就是跟應該避諱的那個字同音或近音的字也要避。秦始皇叫嬴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改為“端月”;隋文帝楊堅之父為楊忠,隋代人不但要避“忠”字,連和“忠”字同音的“中”字也得避,因而“中書省”改為“內(nèi)史省”。
避諱風氣發(fā)展到后來日益世俗化,不但君諱臣民必須回避,就連官場應酬、民間交往也出現(xiàn)了這種陋習。“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就屬于這種現(xiàn)象。這種扭曲了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文化專制和心理禁錮的產(chǎn)物,它迫使人們打亂正常的符號序列,在語言文字上給社會文化帶來了混亂。
三、“放火”有罪的價值觀念
“田登諱名”所采取的方法是“舉州皆謂‘燈’為‘火’”,那么,元宵節(jié) “放燈”自然是改稱“放火”了。應該說這也是避諱所常用的一種方法,但為何又落下了一個千古笑柄呢?這就是“放火”有罪的價值觀念起了關鍵的作用。按照《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375頁的解釋,“放火”是指“為某種目的點火焚燒山林、糧草、房屋等”,這種行為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而包括漢民族在內(nèi)的世界許多民族歷來把它與“殺人”并舉,等量齊觀,視為無法無天的強暴行為。正是這種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才使得“放火”與“點燈”能夠構(gòu)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四、“官民對立”的社會現(xiàn)象
從“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之語可知,太守田登為人專制蠻橫,自諱太深,半點也容不得別人犯諱。他手下的吏卒要是“犯諱”都“多被榜笞”,那么,平民百姓要是“犯諱”,其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正是通過“只許……不許……”這種具有強烈對比的特殊句式,深刻地表達出“有權(quán)勢者可以任所欲為,而普通人的言行卻受到種種無理的限制”這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漢語成語中的民族文化研究”(項目編號:08C776),邵陽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漢語教學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08JGZ06)。
參考文獻:
[1]劉潔修.漢語成語考釋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沈錫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劉 作,文 則.中國文化知識精華[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5.
(寧佐權(quán),邵陽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