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V了和沒V一樣”這一格式的考察,討論了其語義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種情況,并嘗試著對這三種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V了和沒V一樣”這一格式的語義自足與否,是由主語和動詞結合所產(chǎn)生的目的和影響決定的。如果目的和影響是單一的,那么格式的語義自足;如果產(chǎn)生主觀和客觀兩種可能,但它們還是能預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語義不完全自足,會有歧義;如果目的和影響是多種多樣、無法預料的,那么這時格式的語義不自足。
關鍵詞:“V了和沒V一樣” 語義 自足 格式 影響
鄒韶華先生(2003)把“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分析為“同形異指”現(xiàn)象的“褒指”和“貶指”,即:
A.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新。
B.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臟。
A是褒指,B是貶指。所謂“褒指”和“貶指”也就是同一語言片段具有褒貶對立的不同含義。這種含義“不在說出來的部分,而在沒說出來的部分”(呂叔湘《歧義類例》,《中國語文》1984年第5期)。
該文也指出了這種情況與動詞的性質有關,如“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就很難對它加上褒貶對立的言外之義。鄒先生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而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是,這種情況到底與動詞有怎樣的聯(lián)系,是否與句子的其他成分也同樣有聯(lián)系。這種格式在語義上的自足性如何,如果語義上不自足,產(chǎn)生不自足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格式語義自足性考察
(一)語義上自足的情況
(1)這兒的蚊子叮了和沒叮一樣。
該句在語義上是自足的,因為蚊子叮咬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吸取血液,引起皮膚紅腫,而且有瘙癢的感覺。而說“叮了”和“沒?!币粯?,說明這里的蚊子是不具備產(chǎn)生這種后果的能力的。除此之外,我們不能獲得其他的解釋,可以說該句從語義上來說是自足的,不會引起歧義。
(2)這個燈安了和沒安一樣。
該句的語義也是自足的,因為安燈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照明。而說安了和沒安一樣,說明這個燈或是由于功率不夠,或是由于自身損壞等原因,不能得到安裝它時所預期的結果。也就是說只能有一種解釋:安了燈和沒安燈一樣,還是那樣暗,起不到照明的效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解釋,也不會引起歧義。
(二)語義上不完全自足的情況
這種情況指的是,“V了和沒V一樣”格式的意義和影響是你可以預期到但不能確定的,也就是說存在著兩種意義。
以“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為例。在該句中,格式所產(chǎn)生的意義和影響是可以預見到的,一種是衣服因為洗了而變得干凈,一種是衣服因為洗了在感官上有一些減損,同時存在這樣兩種意義,因此才有了“洗了和沒洗一樣新”和“洗了和沒洗一樣臟”,兩種可能的意思解釋。
(3)“這菜晾了和沒晾一樣?!?/p>
這里也同樣存在著兩種意義,一種是因為晾曬,菜變得干爽了,另一種是因為晾曬造成了蔬菜口感上的變化,變得不新鮮了。所以就有“這菜晾了和沒晾一樣濕”和“這菜晾了和沒晾一樣鮮”兩種可能的意義。這是在語義上不完全自足的情況,會產(chǎn)生歧義。但這種歧義可以通過上下文來消除,上文說到過的“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該句本身存在著其歧義,語義上不自足,語義的理解可以依靠上下文來實現(xiàn):
(4)你這衣服料子真好,洗了和沒洗一樣(新)。
(5)你是真不會干活,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臟)。
但有時也可以通過句子本身來消除這種歧義,使句子語義自足,如:
(6)那件舊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
這時就不再存在著兩種情況,而只能是后一種情況。
(三)語義上完全不自足的情況
這種情況指的是,“V了和V一樣”這一格式的意義和影響是無法預期到的,也就是說它可能存在著不確定的多種影響,如:
(7)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
孩子們走了所帶來的影響很難說清楚,可能是“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我們這里仍然很吵鬧”,即“孩子們走了和他們沒有走吵鬧聲對我們的影響是一樣的”。同時也可能是“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還是那么活潑”,即“離開的這段時間并沒有影響到孩子們活潑的程度”。當然還有多種可能,這些可能都是我們無法推測和預期的,要完全按著語境和上下文來做出判斷。
(8)那個女孩兒挨了和沒挨一樣。
該句也存在著多種可能,具體意思是其中的哪一種如果沒有上下文,就很難說清楚??梢允恰澳莻€女孩子挨了和沒挨一樣,一點都不讓抄”,即“在考試的時候,為了考到好成績,而選擇和一個學習比較好的女同學挨著坐,結果人家沒有讓抄襲她的試卷”,也可能是“那個女孩兒挨了和沒挨一樣,對我還是冷冰冰的”,即“為了博得人家的好感,去和女孩子挨著坐,結果感情上卻仍然沒有任何進展”。還有可能是“那個女孩兒挨了和沒挨一樣,什么東西都偷不到”,即“兩個小偷在車上交談,意思是那個女孩兒雖然已經(jīng)挨上了她,卻由于她看護比較嚴密,沒有給小偷偷到東西”,當然還可能有許多其他的意思,這也要靠上下文來判斷。
這種完全要靠上下文來判斷語義的,就是語義上完全不自足的情況。
二、語義自足與不自足的原因
(一)格式語義自足的原因
1.動詞本身包含著明確的目的性,在這一目的的制約下,動詞和主語配合只能產(chǎn)生一種結果和影響,而在語義上整個結構表示的就是“這種結果和影響與沒發(fā)生時是一樣的”。
以“這兒的蚊子叮了和沒叮一樣”為例,“?!钡囊馑际恰埃ㄎ米拥龋┯冕樞慰谄鞑迦肴嘶蚺qR等的皮膚吸取血液”(《現(xiàn)代漢語詞典》)??梢姟岸!边@個動作本身的主觀目是確定的,那就是吸取血液,同時客觀上對蚊子本身不會有什么影響。因此,當動作發(fā)生過后沒有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時,它的后果也是單一的,就是沒有吸取到血液,沒有瘙癢的感覺。語義上是自足的。
2.動詞本身不包含明確的目的性,或著說包含的目的性和它與主語配合后的目的和影響不一致。但它與主語配合產(chǎn)生的目的和影響卻是單一的。這時在語義上整個結構也表示“這種結果和影響與沒發(fā)生時是一樣的”。
以“這個燈安了和沒安一樣”為例,“安”的本意是“安裝、設立”(《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是僅就動詞來說,它的目的是安裝好,“按照一定的方法、規(guī)格把機器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但當它與主語燈結合時,產(chǎn)生的目的和影響就是單一的“照明”了,因為除了極特殊的情況,我們安燈的目的就是為了照明。這時它的目的和影響也是單一的。整個結構在語義上也就表示單一的“燈安了和沒安一樣,還是那么黑”。
由此可見,語義自足是由動詞和主語兩方面來決定的。當動詞和主語配合語義表現(xiàn)出單一的目的和影響時,該句的語義就是自足的。
(二)語義不完全自足的原因
這一問題鄒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經(jīng)做了一些解釋和說明,筆者在這里只是想再解釋得更加詳細一點。語義不完全自足是這一格式語義上較為特殊的一種情況,就是當動詞和主語結合時,表現(xiàn)出的是主客觀兩種不同的影響。人們想實現(xiàn)的往往是他主觀的目的,但客觀上也不得不承受一些代價,產(chǎn)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我們還是以“這件衣服洗了和沒洗一樣”為例?!跋础钡闹饔^目的是要將衣服上的臟東西洗掉,但客觀上卻很難不造成衣服感官上的減損。因此就出現(xiàn)了這一格式語義上的歧義??赡苁侵饔^的結果和沒發(fā)生時是一致,也就是仍然那么臟;也可能是客觀的結果和沒發(fā)生時是一致的,即還是那么新。
再以“這菜晾了和沒晾一樣”為例?!傲啦恕钡闹饔^目的是使菜干燥,但客觀上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菜的口味,當要表達的意思是“晾”的行為沒有產(chǎn)生和主觀一致的結果時,表達的就是“晾了和沒晾一樣濕”,當要表達“晾”的行為沒有產(chǎn)生和客觀一致的結果時,表達的就是“晾了和沒晾一樣鮮”。
這里還存在著一個語義凸顯的問題。當這一格式主客觀影響都可能存在的情況下,人們會較為容易將其判斷為與動作的主觀目的不一致。因為人們在表達的時候,更多的是會表達沒達到自己主觀上滿意程度的,至于客觀上的損害通常情況下是必然的,人們沒有表達的必要。除非有很明顯的上下文語境。
(三)語義完全不自足的原因
這種情況是由于主語和動詞結合時,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沒有產(chǎn)生很明確的目的性,所以造成了人們對于其產(chǎn)生的后果不能直接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只能完全依靠上下文來決定。
如“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走”在這里是指離開,但孩子們離開后無論是對存在于原來地點的人還是對孩子,影響都是無法預料和估計的。因此“孩子們走了和沒走一樣”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來理解它隱含的意義。
再如“那個女孩兒挨了和沒挨一樣”,挨著一個女孩子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千差萬別的,挨了這個女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這個目的我們是不能確定的,所以我們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來理解??赡苁窍胍u,但挨了和沒挨一樣,人家沒讓自己抄。也可能是想要追求人家,但挨了和沒挨一樣,感情沒有任何的進展,而這些也都只是種可能。
三、結論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V了和沒V一樣”這一格式的語義自足與否,是由主語和動詞結合所產(chǎn)生的目的和影響來決定的。如果目的和影響是單一的,那么格式的語義自足。如果產(chǎn)生主觀和客觀兩種可能,但它們還是能預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語義不完全自足,會有歧義。如果目的和影響是多種多樣、無法預料的,那么這時格式的語義不自足。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歧義類例[J].中國語文,1984,(5).
[2]鄒韶華.現(xiàn)代漢語同形異指現(xiàn)象[A].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胡裕樹,范 曉.動詞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劉 宇,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