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媒體雖是記錄大眾歷史的,但對于個人體驗而言,媒體的個人使用是更為珍貴的歷史。
奧運期間,我從個人媒體史的角度來觀察媒體是如何被人們使用著的,同時我也感到了人們是如何被媒體“使用”著的。一個硬幣總有正反兩面:(媒介是)進化還是(人們被媒介)異化?這是個問題!
基本上用一句簡短的話即可概括我的奧運個人媒介消費史:
“看著電視,聽著廣播,用著網(wǎng)絡,拿著手機……”這是最佳的奧運觀賽方式了。當然蹲馬桶時間還可以預支給報紙,比如《新京報》《南方周末》;喝咖啡時間可以托付給雜志,在starbuck看上一期“奧運美女看過來”的主題策劃,銅板紙的質(zhì)感,讓美人都有了觸感與味道,動人起來。
為什么說“看著電視,聽著廣播,上著網(wǎng),拿著手機……”是最佳的奧運觀賽方式?理由如下:
⒈看著電視:這次電視直播首創(chuàng)不延時的直播方式,看電視意味著第一時間(注意,是絕對的第一時間,因為網(wǎng)絡視頻平均有1分鐘-2分鐘的延時)知道比賽進程,誰進了球,誰“一本”得分,誰跳水得了個10分……諸如此類。
當然,除了時間的優(yōu)勢,電視的“聲畫如一”、觀看的“舒適宜人”、全家的“快樂共振”等等,都使得電視是首選的媒體。
⒉聽著廣播:但是如果你在看著電視時能開著廣播,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視聽語言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廣播因為單信道的傳播弱勢,使得它的語言腳本必須更有感染力與吸引力才行,因此廣播的解說詞之于電視而言是勝出的。這一點在開幕式的解說詞方面尤為明顯。電視解說詞顯得空洞,而廣播則深具感染力。
⒊用著網(wǎng)絡:網(wǎng)絡是這次奧運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媒體,它依然在交互性、互動性、話題性方面勝于其他媒介。但是因為網(wǎng)絡視頻的延時性,使得看視頻時,往往那邊電視里的飛人已跑到了終點,這邊還沒出發(fā);那邊電視觀眾已歡呼一片,這邊還沒看到進球呢。然而網(wǎng)絡媒體有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它們不斷閃爍著小窗口,會讓你在第一時間知道文字消息。一些網(wǎng)站為了“快”,甚至以賭博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零秒播報”的新聞新模式,對新聞的價值觀發(fā)起了新的挑戰(zhàn)。
⒋拿著手機:手機是萬萬不能不在手中的,我的一個同事,基本上是將手機電視放在桌上,CMMB系統(tǒng)正直播著中美排球賽,他手里敲著的是計算機鍵盤,與QQ友與MSN友們溝通著,同時雙眼盯著滾動網(wǎng)頁。間或還會看一眼懸在空中的大電視,手機里不斷地傳來奧運賽事手機報,以及他的朋友們分享的一些好玩的奧運視頻。
對于手機媒介,我基本上還沿用著4年前的那個判斷:“手機電視: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參看前文),即使奧運來了,3G也快來了,但是人們最基本的一些需求不會因為這些而改變。
⒌馬桶時間=報紙時間: 報紙已經(jīng)很難有大量的整塊時間來讀了,但我依然保持著訂閱2份-3份報紙的習慣,并且依然堅持讀報,我喜歡報紙的整體感,說實話,報紙的版面語言特別適合人們頭腦的“整體成像”,特別適合“記憶”。很多朋友都抱怨說,上了一天網(wǎng),什么都沒記住,我就勸他們一定要讀報,讀報能記住該記住的,能遺忘該遺忘的。
⒍雜志時間=下午茶: 如果你在星巴克等朋友,這時,打開電腦,翻看報紙,查看手機都不如手捧“重量級”的雜志來得有質(zhì)感且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悠閑感中還透著對媒體信息的掌握。雜志的精美與芝士蛋糕可謂是門當戶對,選媒介也要注重環(huán)境!
基本上,當我將自己奧運期間的個人媒介消費史羅列出來之后,真是讓我長長舒了口氣:
每一種媒介都有它獨特的用途;
每一種媒介都不可或缺;
保護媒介的多樣性,就是保持媒介生態(tài)的良性運轉(zhuǎn)。
使用多樣化的媒介,之于個人而言,就不會輕易被哪一個媒介“謀殺”。
這些,都,至關(guān)重要!
(作者系中央電臺網(wǎng)絡發(fā)展部主任、清華大學傳播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