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晚,北京奧運會隆重閉幕。國內(nèi)媒體與大量海外媒體不約而同地稱這是一場“完美的狂歡”,并對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后勤、安保工作多加褒獎。北京奧運成功了!
一、國際媒體眼中的北京奧運
外媒普遍認為,中國成功兌現(xiàn)奧運會承諾,組織工作堪稱完美。《紐約時報》、《泰晤士報》、路透社等認為北京奧運展現(xiàn)自信進取的中國,亞洲國家將走向強盛。許多外國記者表示,中國與想像大不同。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媒體持不同的視角,不少涉及到中國奧運金牌數(shù)量、奧運示威、中國人權和環(huán)境狀況、外國人在華參與宣揚“藏獨”活動受控制等問題。
許多網(wǎng)友表示:“奧運來了,為奧運加油,為中國加油!”網(wǎng)友“我為三星狂”寫道:“30年后的開放中國,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代,北京奧運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布:那個強大的中國,回來了!”
但是也有不少網(wǎng)友對此有冷靜客觀的認識。搜狐網(wǎng)友:“認識不足,才有進步,只聽好話,永無希望。多抓缺點,善意批評?!薄伴]幕式給人感覺一般,也許是開幕式太完美的原因。希望大家把對我們的一些批評意見也可以客觀地披露,這樣我們才可以進步。
二、奧運后勤安保獲肯定
8月23日新聞發(fā)布會上,北京市政府官員對奧運期間的城市運行進行了盤點,認為北京履行了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北京空氣質(zhì)量達標:備受關注的空氣質(zhì)量則是全部達標,北京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說,現(xiàn)在一切質(zhì)疑和擔心都已煙消云散。北京奧組委和北京市政府發(fā)言人劉志介紹,自開幕以來的15天中,一級天8天,創(chuàng)造了有監(jiān)測記載以來的月最高水平,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8月份污染物濃度比去年同期降低20%以上。
警方圓滿完成安保工作:據(jù)《京華時報》報道,北京警方宣布圓滿完成奧運會閉幕式安保工作。警方表示,奧運會閉幕后將按照工作部署,繼續(xù)做好社會面整體防控,打擊震懾違法犯罪行為,為各國運動員、官員、游客在京游覽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
奧運食品安全保障到位:奧運會前頗受外界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劉志介紹,8萬人次的奧運食品聯(lián)合檢查,全市無一例重大食物中毒,無一例飲水污染,無一例傳染病疫情,“這些情況都達到了零指標”。
體育“舉國體制”奏效: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北京奧組委高級顧問魏紀中表示,金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舉國體制”是有效的。另外,有網(wǎng)友表示,從某種角度上說,大眾體育關系普通群眾生活幸福,是體育的根本,這與“舉國體制”并不矛盾。
三、“奧運閉幕是中國新一輪改革與發(fā)展的開幕式”
有媒體報道稱,奧運閉幕式是中國新一輪改革與發(fā)展的開幕式,恐怕不僅是民眾的共同心愿,也是政府推動國內(nèi)環(huán)保、衛(wèi)生、公益、政務、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又一契機。歷史已經(jīng)證明,在萬眾一心、目標明晰的關鍵時刻,各種觸及社會深層的變革大計,往往能獲得從下至上的更多支持,破除重重阻力。北京奧運余溫猶在,世界關注熱度依舊,政府與民眾同心協(xié)力,在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層面高舉破冰之刀,以沖刺決心跨越既有利益阻隔、意識形態(tài)僵化,都可能有非凡之效。
不少國內(nèi)媒體開始關注奧運后中國的發(fā)展走向,認為政府將迎接近年來物價持續(xù)上漲、經(jīng)濟體制改革涉入深水區(qū)的重大挑戰(zhàn),力爭破除發(fā)展放緩的“奧運后效應”神話。
《西安晚報》有篇評論被廣泛轉載:“依循民心所向時代趨勢,構建法治社會與責任政府的整體框架,出臺類似取消工商兩費的惠民政策、吹響對行政與市場壟斷的依法制約號角、啟動對四川地震災區(qū)的公共重建……都將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使命,任重而道遠?!?/p>
馬曉霖(博聯(lián)社總裁):對奧運會在倫敦、巴黎傳遞中西方媒體的表現(xiàn),有政客或者媒體對中國存在偏見的歷史因素,也有當時藏獨分子打砸搶的這個現(xiàn)實背景。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西方媒體對奧運會、對中國出現(xiàn)惡意的、負面的報道,這是可以理解的。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一方面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做到信息透明,發(fā)生任何突發(fā)事件,中國的媒體應該搶占先機,先發(fā)制人,而不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去辯解和解釋,這樣會讓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相信謠言、相信沒有事實依據(jù)的歪曲報道,這個結果會事倍功半。
所以我想,即使同一批人來報道奧運,只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我們的工作,努力克服我們的不足,也承認我們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無論他們?nèi)绾螆蟮?,也掩蓋不了北京奧運會籌辦的巨大成就,掩蓋不了我們?yōu)楸本W運會的成功舉辦所付出的了不起的努力,也無損于北京奧運會將成為一屆最成功的奧運會。因為全世界近半數(shù)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皇室成員到北京參加奧運會,如此規(guī)模和高規(guī)格在奧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在反恐形勢這么嚴重的情況下,迄今為止,北京的安保搞得非常好,這一點世界不服不行。
四、奧運意味著文化開放
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奧運會注冊記者21600名,非注冊記者5000名;這里還不包括約50萬外國觀眾、旅行者,也可能成為文字、圖片和視頻的信息源。如此龐大的境外媒體和非正式新聞信息源來到北京,會把我們的成就和不足一覽無遺,您覺得這對我們的國家形象來說,機會更多,還是挑戰(zhàn)更大?在北京奧運期間,您是否擔心出現(xiàn)中外媒體大戰(zhàn),中國網(wǎng)民與外國媒體的口水戰(zhàn)?
楊浪(財訊傳媒集團副總裁):奧運會上,我們渴望見到非常豐富和充實的信息,這對于受眾來講,肯定是一件好事,增加了更多對信息的選擇性,我絲毫不擔心將要出現(xiàn)的所謂“媒體大戰(zhàn)”,或者“口水戰(zhàn)”。奧運會就是向世界開放的一個舞臺,這種開放不但意味著體育競技和項目的開放,更意味著思想和文化的開放、交流和交鋒。對于一個正在不斷地走向全球的中國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
馬曉霖:從機遇來講,奧運會是我們向全世界宣傳、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是全方位向世界人民介紹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明、推介中國建國60年建設偉大成就的好機會,也是向他們形象地、全面地和立體地展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人精神風貌的一個機遇。過去由于信息不對稱、由于西方媒體多少年,特別是在政治動機驅動下,對中國的一些報道偏頗,導致了世界各國媒體對中國看法不公平。甚至在媒體很發(fā)達的歐洲國家,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在還是清末那時候的狀況,穿破衣爛衫,留辮子,認為中國有著饑餓的人民、破舊的街道。但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現(xiàn)代化程度超過了很多歐美國家的城市,他們并不知道,這個需要通過奧運會的平臺來展示和報道。
某些國家覺得中國的崛起勢必對他們的利益形成威脅,對他們的就業(yè)、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那么通過奧運會的機會,讓他們看到中國的強大,并不是意味著世界安全受到威脅,并不意味著對世界的安全有負面的作用,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講究禮儀和追求共榮的人民。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本著一個非常開放的心態(tài)來擁抱奧運會、來擁抱外國媒體和記者。充分抓住這個機會,把我們非常陽光的、和善的、自信的一面展現(xiàn)給他們,同時接受他們的挑剔和批評。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進步,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我們大國應有的姿態(tài)和文明古國應有的心理素質(zhì)和自信心。
五、外交挫折首先是媒體關系的失敗
有人說,奧運會的成功是體育賽事、媒體報道、國際關系、政府形象、平民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但媒體的作用舉足輕重。
里戈(前《星島日報》駐華盛頓首席記者、《星島日報》海外總編輯):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主持人強調(diào)的是和媒體關系的重要性,這讓我想起了,對中國相當友好的CNN1987-1995駐北京首席記者齊邁可(MichaelChinoy),他出版了《中國實況》一書,該書出版時,他在舊金山對我說,他在北京當記者的時候,多次和外交部新聞司的官員交談,齊邁可的觀點是:如果外交部能夠善待駐北京的外國記者,那么外國記者從總體上對中國的報道也會更加積極和正面。我問齊邁可,什么叫善待,他的回答是,首先要給我們公平的采訪機會,不要給我們設置那么多限制。這兩點從汶川大地震和正在舉行的北京奧運會來看,中國做到了。記者本身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他要有能完成工作的機會。
發(fā)言人制度可以說是通行的國際慣例。中國培養(yǎng)了很優(yōu)秀的發(fā)言人,我親身經(jīng)歷的我給章啟月打最高分,2001年,她陪同錢其琛副總理訪美,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臺灣記者窮追猛打,就中美領導人是否談到美國向臺灣考慮出售宙斯盾級驅逐艦一事反復追問。章啟月始終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復說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并說明“我已經(jīng)回答了你的問題”,自始自終面帶微笑。此時如果臺灣記者還要窮追不舍,在場的記者同行會對這名記者有負面的看法。所以說不能說的話如何又不得罪記者,這是一個學問,要避免“一把贏,把把輸”,因為和媒體打交道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同時也要說明,增加透明度與維護國家利益有時并不矛盾,關鍵是這條線劃在哪里,在和記者交談時,如何去準確地把握這條線。當然,個人魅力也很重要,在達到及格線的基礎上做到風趣幽默,那就是錦上添花??肆诸D總統(tǒng)的發(fā)言人麥庫里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人物,在此就不多說了。
六、培養(yǎng)成熟的國際交往性格
從1978年打開國門,到今年的火炬?zhèn)鬟f,中國民眾似乎容易在某種自卑和自傲之間彷徨搖擺。特別是今年火炬?zhèn)鬟f過程中,網(wǎng)民和青年人表現(xiàn)出對西方媒體的激憤和激烈對抗情緒。您認為在奧運期間,這種對抗情緒在中外雙向是否得到了某種緩解?今后年輕人如何形成成熟的國際交往性格?
王焱(《社會學茶座》執(zhí)行主編、《讀書》雜志前編輯部主任):中國古代文明相對來說是獨立發(fā)展的。除了中古時期的佛教以外,中國不曾大規(guī)模地和外來的強勢文明相遇過,它是東亞文明的中心,對于周邊國家是朝貢體制。所以容易養(yǎng)成國民天朝上國的自大心態(tài)。近代西風東漸,中國屢受挫折,又形成了萬事不如人的自卑心態(tài)。所以在對外交往中,常常見到的是你說的自傲和自卑。能夠在對外交往中從容應對,不卑不亢,最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國際交往增多,應該逐漸化解古代和近代的這兩種心態(tài),逐漸培養(yǎng)出成熟的國際交往性格。
北風(網(wǎng)易博客主管):奧運期間,這種對抗情緒由于對一些基本價值的分歧,如替唱年齡等方面的分歧,并沒有得到緩解,緩解的錯覺只是這種情緒被抑制。除非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強大或開放的心態(tài),要不然,這種自尊自卑綜合癥還將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崔保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奧運會確實能夠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但是北京奧運恐怕不會像1964的東京奧運會、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那樣,產(chǎn)生那么巨大的影響。
一個原因是中國太大,一次奧運會的刺激作用在經(jīng)濟上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另外一個,在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中,中國本身也在實現(xiàn)重大的轉折和崛起。但這次奧運會,確實是在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起到了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一個里程碑。對于中國民眾來說,極大的鼓舞了人民的士氣,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對政府和官員來說,懂得了用國際規(guī)則來處理國際事務,在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中逐漸走向成熟。
比如說,前幾天在對待美國運動員帶著口罩來中國參加運動會的問題上,中國的新聞發(fā)言人就處理得很好。他說:“這樣做只會給美國運動員的行李增加一點負擔”,這樣的回答既很幽默又很大度,顯示了中國人和中國政府的包容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