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湯最早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肺萎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有“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治”的記載。麥門冬湯主治:1.干咳,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咽干,聲音嘶啞,形體消瘦,午后潮熱,口燥咽干,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2.胃陰不足,氣逆嘔吐,口燥咽干,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
【方藥】甘草3克,半夏、人參、粳米各5克,麥門冬35克,大棗4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功效】滋養(yǎng)肺胃,潤燥降逆。
【主治】肺胃津虧,氣火上逆之證。
【注意】證屬虛寒或?qū)崯嵴卟灰擞谩?/p>
滋養(yǎng)肺胃,潤燥降逆
中醫(yī)認(rèn)為,肺主肅降,將來自脾的精氣輸布全身,從而將營養(yǎng)也輸送到全身。若肺中津虧燥熱,則精氣津液不能正常的運輸。精氣不但不能滋養(yǎng)全身內(nèi)臟以及肌肉皮毛,肺自身同樣不能得到滋養(yǎng)。肺氣不降,則氣火上逆而引起咳嗽,咽喉干燥;胃主降,胃氣以降為順,以降為和。胃中津虧燥熱,和降功能失常,則胃氣上逆而引起嘔吐??谠镅矢?,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是肺胃津虧燥熱的共有表現(xiàn)。
本方所治病證的病位在肺胃。直接病因是津虧燥熱,而引起津虧的原因可以是多種多樣,如慢性病消耗,汗、下、滲利、溫?zé)嵩锪一蚩嘣锖疀鏊幬飸?yīng)用不當(dāng)?shù)?,均可造成肺胃津虧燥熱的后果。其病機是肺胃氣逆,火氣上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或嘔吐。其基本治療原則為滋養(yǎng)肺胃,潤燥降逆。本方的治療作用是止逆下氣。
妙方今用,辨證加減
本方選用性味甘寒質(zhì)地柔潤,能滋養(yǎng)肺胃之陰、清肺胃虛熱的麥門冬為主藥,用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大補中氣,益氣生津,以“培土生金”,使中焦氣旺,肺得滋養(yǎng),燥熱得清,氣火不得上炎;方中又用性味辛溫而燥的半夏,即能通降胃氣、利咽下氣、治氣火上逆,又能散結(jié)化痰、助肺輸布津液,還可防麥門冬寒涼陰柔傷胃。二藥相配,燥潤并用,相反相成,絕妙無比。清代名醫(yī)喻昌說:“……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該方選藥精當(dāng),配伍巧妙。共成滋陰降逆作用。
據(jù)臨床報道,用麥門冬湯加減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外科手術(shù)后嘔吐、慢性咽炎、糖尿病及過敏性哮喘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是臨床應(yīng)用本方必須堅持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原則,必須抓住燥熱、氣逆是麥門冬湯治證的本質(zhì)和臨床表現(xiàn)特點,不可只根據(jù)病名應(yīng)用。
【加減應(yīng)用】口渴甚者,可酌情加竹葉、玉竹、沙參、石膏等;潮熱汗出者,可酌情加地骨皮、天門冬等;有嘔吐,呃逆者,可酌情加生姜等;上氣而咳喘者,可酌情加桔梗、杏仁等。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