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5·12”大地震中痛失父母女兒等10位親人,卻一直堅守在救災崗位上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5月19日13時45分被某門戶網(wǎng)站“請”到嘉賓訪談間接受采訪,她坦言已經(jīng)不記得多少次因為難受而暈倒——就在接受采訪的當天上午,她還暈倒了一次。而在前一天晚上,她作為全國唯一一名前往北京的災區(qū)民警,參加了某電視臺組織的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
此時,離“5·12”大地震發(fā)生還不滿一個星期,離女民警累倒在地、離開救災一線還不到3天。這些天來,她還沒有回過一次家,她也還沒有見上她幸存的丈夫……雖然我不是女民警,但我想她的內(nèi)心一定無比痛楚。如果條件允許,我想失去親人、身心俱疲的女民警,一定會緊緊地抱著幸存的家人,去慢慢撫平心中的痛楚與傷口。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者托馬斯的研究,在導致心理壓力的各種因素中,配偶的死帶給人的心理壓力為 100分,親人的死是63分,摯友的死是31分……人能夠承受的心理壓力極限是300 分,如果心理壓力過大,可能導致精神憂郁、崩潰、自殺、交通事故、心臟病發(fā)作和過勞死等(來源:http://www.chkys.cn/cks_ tw/humor/stress.htm,http://www.shsma.org.cn/home.php?cpath=4_1_2article_id=115)。
能夠想像,那位女民警瞬間失去了10位親人,她承受的心理壓力該有多大?我們的媒體,真的有必要“第一時間”將女民警樹為“抗震救災典型人物”,并邀請她在悲痛時刻出席相關活動嗎?真的有必要“第一時間”對她進行專訪嗎?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瞬間失去多位親人,還能不能堅強地面對鏡頭接受采訪?如果我們都做不到或難以做到,為什么要把這種非人性的痛苦強加在他人身上?
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大災難。在這次災難面前,國內(nèi)媒體迅速反應、充分報道,竭盡全力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固然值得贊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媒體的報道可以無所顧忌,一切都用“第一時間”、“獨家”來衡量其價值。我們的災難報道能否多一些人文關懷?我們的災難報道能否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不給其他人(主要是采訪對象等受災者)的傷口上撒鹽?
人文關懷的要義在于關心人、愛護人和尊重人。很抱歉,我看見了悲痛欲絕的女民警屢屢接受媒體采訪,但我沒有看見媒體的人文關懷;我看見了抗震救災的電視畫面中,攝像頭、話筒、照相機、錄音筆第一時間伸向了剛被挖掘出來的幸存者,但我沒有看見媒體的人文關懷;我看見了很多媒體對災區(qū)群眾的采訪,他們“挖出”一個個可以上版面的“動人報道”,但我沒有看見媒體的人文關懷……
夠了。看看美國《紐約時報》獲得第86屆普利策新聞獎突發(fā)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吧,它告訴我們什么叫人文關懷。這是一張關于“9·11”事件的照片,照片上只有一套茶具,這套茶具放在離世貿(mào)大樓南樓不遠的威廉森家中,上面覆滿了因世貿(mào)大樓倒塌而散發(fā)出的厚厚灰燼。一點也不血腥,沒有半點慘象,但它給讀者的感受仍然相當震撼,這也是它獲獎的最大理由。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時報》刊發(fā)此照片的時候,手中還有一張“更有視覺沖擊力”的現(xiàn)場照片可供選擇——世貿(mào)大樓倒塌瞬間,很多人從大樓上往下墜落——但是考慮到讀者的感受,這張照片最后被《紐約時報》棄用。
有人說,人文關懷被人們譽為人類苦難的“溫柔撫摸者”。在新聞大戰(zhàn)中,媒體為了率先、獨家報道新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不是它忽略人文關懷的理由。災難報道是“溫柔撫摸者”,還是“痛苦加劇者”,就看它有沒有秉承人文關懷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