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沖突和相互作用中,我們應該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來對待 。孟 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對待“道”又何嘗不可以如此呢? 對待各種不同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道吾道以及人之道,即欣賞、共融與存異。
一、道解
這里所謂“道”是廣義上的道,“道”可以與道德、道義、道理、方向、方法、技藝、甚至 道教或某種思想體系相聯(lián)系,指一種文化現象,或可理解為文化現象中最接近傳統(tǒng)哲學的部 分?!暗馈庇滞灰暈椤罢胬怼钡幕恚踔帘灰暈椤敖^對真理”的代名詞。不同的學派 有所謂不同的道,不同的道又未必絕對不同,總有值得欣賞的東西殊途同歸,然后各種不同 的道進行共融,在共融中擱置爭議,即所謂存異。
“道吾道以及人之道”是說,在宣傳、講解、堅持自己的“道”時,由己推人去尊重、了解 、分析、認可或虛心學習其他人所宣傳、講解、堅持的道。古人論道首推老子,老子“道經 ”頗有睿智,睿智之一就是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出來 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任何人所宣傳、講解、堅持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具有相對性 的。所以,“道吾道”時理應“及人之道”,只有“及人之道”時才有可能更好地“道吾道 ”。也只有在“及人之道”的基礎之上,自己所堅持的道才更接近于“常道”。也許“常道 ”恰恰是指能夠兼容各種“可道”之道,“可道之道”是無窮的,故“常道”無法言說,好 象空虛無形卻作用巨大,正所謂“道沖,而用之弗盈也。”
馬克思主義當然也是一種“道”,它的產生是在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人各種“道”的基礎上產生 的,特別是在批判地繼承了英國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上產生的,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才具有了更大的兼容性,也才更加接近于“常道”, 也才具有了更大的影響。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道”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在實踐的 基礎上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也只是具有相對的真理性,正如毛澤東所言: “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 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 理性?!彼?,在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盡管要堅持“吾道一以貫之”,同時還應 堅持“道吾道以及人之道”,對其他人的“道”采取欣賞、共融和存異的態(tài)度。
二、欣賞
欣賞本來是指對美好事物的享受,領略其中的趣味,我們這里所謂的“欣賞”則表現為對“ 非己之道”的一種態(tài)度。首先,欣賞是對“他人之道”的一種尊重,任何人都有“釋己之道 ”的權利,正所謂信仰自由;其次,欣賞是一種尋求了解,也許我對“別人之道”缺乏了解 ,經常陷于誤解之中,故通過欣賞去詳細地去了解;再次,欣賞是一種認可,當我發(fā)現別人 所長時通過欣賞表示認可,因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此外,欣賞還是一種謙虛和學習, 正因為謙虛才容易發(fā)現美好的東西,正因為有了美好的東西才去努力學習。
欣賞的反面則是“仇視”,仇視是指對任何“非己之道”都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首先,仇視是 一種蔑視,表現為對“他人之道”的無尊,甚至侮辱,聽不得任何不同的聲音;其次,仇視 是一種無知,表現為對他人的毫無了解和沒有自知之明;再次,仇視是一種霸道,表現為唯 我獨尊、舍我其誰的一種狂傲,似乎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此外,仇視還是一種自負與傲慢 ,好為人師,不見他人所長。
當然,欣賞也不是對一切“非己之道”都采取贊賞和接受的態(tài)度,“道”有正道和偏道、主 道和次道、宏道和渺道、寬道和狹道之分,故在欣賞“他人之道”時要注意區(qū)分、對比和挑 選,盡量達到與正道、主道、宏道和寬道的“共融”。
三、共融
“共融”是指把自己的“道”和他人的“道”具有共性的東西,有機地結合與統(tǒng)一起來,使 之能夠發(fā)揚光大。在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沖突和相互作用中,只有達到“共融”才能產 生出影響巨大的“道”。
例如,在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達到了最廣泛的共融,因此,他的“道” 在古代也獲得了最大的影響,他被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古代“最博學的人”。也正因為馬克 思主義同整個19世紀資產階級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達到了最廣泛的共融,也才使之產生了無法 消退的影響,乃至今天仍被廣泛重視。共融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即使是兩種對立甚至相 反的東西,也未必不可以共融。例如,我們通常講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 學也是可以共融的。
共融的反面是“相斥”,即排斥任何“與己之道”所不同的東西,千方百計地把別人的“道 ”納入到自己所認可或認同的范圍,似乎凡與己不同者皆為妖魔鬼怪,必欲鏟除之而后快。 相斥的思維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相斥的態(tài)度是一種界限分明、決不相融的主觀 傾向,其帶來的危害往往是人為所造成的傷害。
世界人民由于文化交流與融合使之團結起來,而由于彼此隔閡、相斥使之出現分裂;世界人 民由于團結使之統(tǒng)一起來,而由于分裂使之發(fā)生戰(zhàn)爭;世界人民由于統(tǒng)一使之成為大的家庭 ,而由于戰(zhàn)爭使之各不相讓、成為仇敵。所以,共融才是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共融是各種 文化間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共融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趨勢。然而,文 化共融也非一切都可以相互融合,共融并非一切趨于同一,共融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實踐需 要的深度和廣度,共融與否往往還是由經濟利益所決定的。所以,共融應該是“和而不同” ,決不能變成單一文化,這就是“存異”。
四、存異
“存異”是指各種文化在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存異還可以被理解 為在文化共融中保留分歧、擱置爭議。正因為存異才有了文化的多樣性,正因為存異才有了 精神生活的豐富性,正因為存異也才有了絢麗多彩的畫面,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無 非是這種存異的生動寫照。存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原因、有經濟的原因、有陌生 的原因、有話語體系的原因、有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誤解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存異來面對。 其實,存異也是由矛盾特殊性所決定的,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早就看到的那樣,世界上 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存異不能被理解為“對抗”,即對不同文化采取敵視、徹底否定、堅決排斥的態(tài)度,對抗雙 方往往成為對頭,成為對立起來相持不下的冤家,成為你死我活的、不共戴天的仇敵。由于 對抗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消除、鏟除或消滅”,有時由文化方面引起的對抗會導致 對文化的毀滅(如秦始皇的燒書),對人類文明的摧殘(如資產階級近代文明對古代文明的 摧殘),甚至導致對人們肉體的焚毀(如意大利人布魯諾的悲劇)。
可見,對抗是不足取的,存異才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正確姿態(tài),只有存異才能消除唯我獨 尊的幻想,只有存異才能體現自由和平等的進步,只有存異才能造就豐富多彩和燦爛無比的 文化,正如胡錦濤所言:“亞歐雙方應該弘揚平等、開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諧 共處、互相學習、彼此借鑒,共同為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作出貢獻?!?/p>
馬克思主義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目的就是實現每個人全面、自 由、充分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當然也離不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即離不 開各種“道”的發(fā)展,只有“道吾道以及人之道”,即對“他人之道”采取欣賞、共融與存 異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實現這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第一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老子.道德經(第四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
[4]林誠.談談“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聯(lián)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03(增刊).
[5]胡錦濤.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2008年10月24日于 北京.
作者簡介:
林誠(1960—),男、廣東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