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那些乘著漂泊之舟流落他鄉(xiāng)的俄羅斯作家、詩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播下的俄羅斯 文化種子,長成了一棵與俄羅斯“本土文學\"同根的僑民文學之樹。俄國僑民文學取得了巨 大 成就——在5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語作家中,就有3位是流亡作家(布寧、索爾仁尼琴和布 羅茨基)。布寧在流亡的狀態(tài)中堅持用俄語寫作,堅持對文學的忠誠,在艱難的生活中保持 創(chuàng)造的激情,其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精神生活范式,雖漂泊異鄉(xiāng),但其精神纜繩始終沒 有脫離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海岸。本文將從布寧十月革命前在俄羅斯和僑居法國時期間俄羅斯 對其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予以闡述,來說明在布寧的精神家園里俄羅斯是永恒的戀人。
一、十月革命前
俄羅斯著名詩人、流亡作家伊萬#8226;列克謝耶維奇#8226;布寧1870年10月22日生于一個破落的貴族 世家。他在奧廖爾省父親的布蒂爾卡莊園度過了童年。奧廖爾地處俄羅斯中部地區(qū),那里風 光秀麗如畫,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列斯科夫和列夫#8226;托 爾斯泰等不是在那兒出生,就是在那兒生活過,布寧從這些文壇巨匠身上“獲得了豐富的精神 和藝術滋養(yǎng),創(chuàng)造出獨具一格的抒情敘事風格”1。布寧幼年愛聽母親念普希金 的詩,使他從 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藝術品位的培養(yǎng)。他8歲學寫詩,17歲首次發(fā)表詩作,從此便以詩人身份登 上俄國文壇,開始靠創(chuàng)作謀生。
布寧在189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詩集《1887—1891年詩集》,詩集中反映出了他最喜愛 的題材——歌頌大自然。自此以后,布寧始終沒有離開過這個題材。詩人非常熟悉并熱愛俄 羅斯中部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熟悉那兒的莊園、田野和森林,他親眼目睹了俄國農(nóng)民的貧困和地主貴 族的沒落,這有助他去理解俄羅斯農(nóng)民的性格和生活。鄉(xiāng)村題材是他早期散文的核心,也是 他一生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1894年他去了莫斯科,此行使他結識了列夫#8226;托爾斯泰、 安東#8226;契訶夫和馬克西姆#8226;高爾基,并跟一些象征派重要詩人來往甚密。這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 有 極其重大的影響。1897年布寧發(fā)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天涯》,得到評論界關注。1901年 布寧出版了詩集《落葉時節(jié)》(獲科學院普希金獎金)。他分別于1903年、1909年和1915年 獲得普希金獎金,并在1909年有幸被選為俄羅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這片美麗的土地孕 育了這位天才作家,作家也深愛著這片故土,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并用寫作來表達自己對祖 國的熱愛以及對祖國與人民命運的擔憂。
“革命前的十年,他創(chuàng)作的杰出作品有:中篇小說《鄉(xiāng)村》和《干谷》,短篇小說《兄弟》 、《舊金山來的先生》、《阿強的夢》等。這時他的世界觀與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則已經(jīng)完全定型 ,風格也日臻完美?!?已有“俄國優(yōu)秀語言藝術家”美譽的布寧曾多次地到俄 羅斯各地及 國外旅行,廣泛接觸人類的文明、歷代的智慧和自然的美景,思索著哲學、宗教和道德等各 方面的問題,這都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正是運用這些素材,他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不同題材、不同 思想的作品,使其作品的主人公包羅萬象。1900年布寧發(fā)表了《安東諾夫卡蘋果》,是描寫 作家最熟悉的農(nóng)村生活,小說奠定了布寧小說的基調(diào),形成了懷舊和鄉(xiāng)村生活兩大主題。他 的這類作品對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文學的發(fā)展曾起了良好的作用。
布寧的作品具有空前的完整性和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不僅在于他忠實于俄羅斯古典 文學的傳 統(tǒng)和藝術原則,更因為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俄羅斯的“愛屋 及烏”愛,這在他的優(yōu)秀作品中都有深刻的體現(xiàn):1905年革命期間出現(xiàn)的大范圍動蕩顯然加 深了布寧在探索俄國農(nóng)村社會關系時的沮喪心情,此后他的作品顯示了對衰敗和混亂的高度 關切。《鄉(xiāng)村》可以說是1905年革命前后俄國農(nó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展示整個俄羅斯的社 會畫卷。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雜,作家通過科拉索夫兄弟倆——季洪和弟弟庫濟馬兩人的所見所 感,展現(xiàn)了一個骯臟、愚昧、野蠻、落后的俄羅斯鄉(xiāng)村,展示了俄國農(nóng)村乃至整個俄國社會 危機深重的環(huán)境。這部小說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巨大反響?!多l(xiāng)村》的整個描述過程都浸透 著作家對俄羅斯人民的命運的沉痛憂慮,浸透著作家對整個俄羅斯的熱愛及其對俄國現(xiàn)實和 俄羅斯民族命運的擔憂,作者的批判鋒芒深入地觸及了俄羅斯民族全部問題?!多l(xiāng)村》體現(xiàn) 了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復雜的藝術靈魂。高爾基給予了《鄉(xiāng)村》極高的評價,說:“《鄉(xiāng)村 》是一種推動力,它迫使搖搖欲墜的俄國社會開始考慮的已經(jīng)不是莊稼漢的問題,而是俄國是 否存在的問題。”4
二、僑居國外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布寧出于對他祖國命運的擔憂而郁郁寡歡。由于不理解十月 革命的意 義, 1918年布寧離開了莫斯科,自愿流亡法國,開始了自己長達三十余年的僑民生涯。僑居 國外成了布寧一生悲劇的轉(zhuǎn)折點?!八E別了俄羅斯故土,雖然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應該感謝 這片土地賦予他如此燦爛的才華,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愛這片土地‘愛的心痛’?!?布 寧曾認為自己不一定終生都寫俄羅斯題材,他可以寫僑居國外后另一種生活,但事實上,每 當 回憶在俄羅斯的幸福往事,使他感到遠離祖國的無限悲痛和惆悵,更使他感到俄羅斯在他生 命中任何國家都無法替代的分量!他內(nèi)心離不開祖國,俄羅斯是他生命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布寧 在寫作中探索到了一種從感情上跟祖國聯(lián)系的獨特方式——寫愛情與死亡主題的作品,在作 品中他詮釋自己流落他鄉(xiāng)后的心境。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最后一個春天》,表達其對同胞的思念 ,對俄羅斯的深愛之情感。布寧始終認為自己的才華應該歸功于俄羅斯,歸功于故鄉(xiāng)奧廖爾, 歸功于那里的大自然。認為自己在情感上跟祖國,跟故鄉(xiāng)密不可分,只能從中吸取意志和力 量。作為一名流亡者,布寧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脫離祖國的苦痛,這種痛苦我們在 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品味到某種明顯的思鄉(xiāng)特征。在《米佳的愛》中,一些精雕細刻的段落 可以令人明顯感覺到古老的農(nóng)業(yè)俄羅斯。1933年,布寧寫了七年之久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阿 爾謝尼耶夫的一生》完成,是布寧僑居國外時期的獲獎作品,這部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 講述了主人公阿列克謝#8226;阿爾謝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對人生的意義 和使命的探索。作品不僅表達主人公對俄羅斯大自然、故鄉(xiāng)、親人、愛情等的感觸,而且融 入了關于俄羅斯命運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作者的個人感情和單純的懷舊情結。
愛情的主題在布寧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比重較小,但有一系列至今廣為流傳的作品,如《秋》、 《小小說》、《整夜的霞光》、《輕盈的氣息》、《中暑》、《伊達》等。到了僑居國外的 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愛情成了他的主要題材,對愛情的描寫有明顯的改變,他更側(cè)重于刻畫人 物的內(nèi)心世界?!睹准训膼矍椤泛汀度~拉金少尉案件》是布寧后期創(chuàng)作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這兩個中篇愛情小說情調(diào)低沉悲觀,充滿絕望和幻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僑居 國外的惆悵、憂郁和悲傷的情緒。
布寧在法國度過了整整33年,幾乎占他全部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半。有趣的是,在革命前他 的許多 短篇小說包含“國外”素材,而在僑居國外期間,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寫俄羅斯的。這也從一 個側(cè)面反映了作者的精神纜繩一直情系俄羅斯。在國外貧困潦倒的情況下,布寧繼續(xù)從事文 學創(chuàng)作,以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寄托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此時的俄羅斯猶如他的永恒 的戀人,貫穿其生命與創(chuàng)作始終,布寧的俄羅斯情結令世人為之震撼。1933年布寧因其“嚴 謹?shù)乃囆g天才,使俄羅斯古典傳統(tǒng)在散文中得到繼承”而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從而 成為俄羅斯民族贏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人。授獎辭恰如其分的說明了布寧成為“忠實繼承祖國 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象征。在他的作品里流淌著的民俗基因正代表著傳統(tǒng)的力量?!?作為當 之 無愧的俄羅斯文學中的最后一位經(jīng)典作家,他能為自己的每一篇小說從浩如煙海的俄語詞匯 中準確地挑出最生動、最有力的詞匯,這種能力根植與他對祖國語言的豐富知識和精深的理 解。他不僅師承了托爾斯泰等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既有繼承 又不乏創(chuàng)新,“善于正確無誤地使用方言,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凡俗的美”。7
布寧在國外的生活可謂舉步維艱,但其仍然深戀著俄羅斯。正如他的短篇小說《寒冷的秋天 》的主人公在臨終前說到:“回想起自己走過的一生,我常常自問我這一生中有什么可讓我 刻骨銘心的呢?答案是只有那個寒冷的秋夜讓我魂牽夢縈。它就是我的一切,其它的不過是 過眼云煙?!毙≌f的女主人公對其未婚夫的至死不渝的愛的表白,隱含了作者深切的愛國思 鄉(xiāng)之情!這也正是布寧一生對俄羅斯刻骨銘、心魂牽夢縈的愛!作者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論契訶夫》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鳥兒已紛紛飛往俄羅斯!牽引他們的是濃濃的鄉(xiāng)愁和對 祖國的摯愛”。布寧把自己比做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也要回到俄羅斯的小鳥,這段話真實地表現(xiàn)了 他熱愛自己的祖國,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的執(zhí)著情結!
除了用作品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之外,布寧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憂國憂民的 思想。第 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身處異鄉(xiāng)的布寧時刻關注著祖國人民的命運,在作品中則表達了樂觀的 信念,對蘇聯(lián)政府的有力舉措大加贊賞,愛國思鄉(xiāng)之情更加強烈。盡管作家當時窮困潦倒, 但他依舊捍衛(wèi)著自己作為一個俄羅斯人的尊嚴,堅決拒絕為德國占領軍辦報紙。還冒著生命 危險秘密收聽蘇聯(lián)電臺的廣播,鼓勵蘇聯(lián)戰(zhàn)俘參加法國游擊隊,抗擊法西斯。他熱切地注視 著蘇德戰(zhàn)場的形勢,為蘇聯(lián)紅軍的勝利而歡欣鼓舞。他的這些表現(xiàn)重新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 重!
布寧在其三十年的流亡生涯中始終用俄語寫作。僑居國外的布寧始終是一個無國籍的俄國人 ,他一心向往著俄羅斯,暮年萌發(fā)了歸國之念,但種種原因使其未能成行。1953年11月8日八 十三歲的布寧在巴黎逝世,結束了他長達六十七年的文學生涯。但令其死不瞑目的是他最終 未能圓自己的回國夢,抱憾客死他鄉(xiāng)。
三、結語
布寧至死都懷念自己的祖國,對此始終難以釋懷?!安紝庪x開了他唯一心愛的國家 ,但只是 肉體上的離開。他……至死都懷念俄國,愁腸百結,在巴黎和格臘斯的異鄉(xiāng)之夜,曾悄悄為 她流過不少眼淚。這是一個自愿流亡國外的人的淚水?!?當他已是譽滿全球之時,他還 是 感慨,要是在自己的國家,在俄羅斯他會更好。文化是物質(zhì)、知識與精神所構成的整個生活 方式。布寧僑居國外難免會和俄羅斯國內(nèi)的物質(zhì)及文化生活有一些脫節(jié),但他在國內(nèi)所接受 的文化與他心中的俄羅斯情結使他的作品成了一朵僑民文學奇葩,這是他傾注畢生精力為祖 國歌頌祈禱的明證!布寧舉世矚目之才華和悠悠報國之情引起世人對他重新定位并予以高度 評價!他是一個純粹而卓越的俄羅斯作家和詩人!他一生都以其非常偉大、溫柔、堅貞不渝 的愛獻給祖國,獻給俄羅斯!俄羅斯—布寧心中永恒的戀人!布寧和他的作品永遠屬于俄羅 斯!
參考文獻:
[1]李明濱.俄羅斯二十世紀非主潮文學[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1998.(46).
[2][俄]符#8226;維#8226;阿格諾索夫主編,凌建侯等譯.20世紀俄羅斯文學[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0).
[3]布寧.布寧短篇小說選[M].莫斯科:文學出版社,1955.(7).
[4]高爾基報告會(1958 -1959)[M].莫斯科: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社,1961. (53).
[5][俄]阿#8226;特瓦爾多夫斯基.論布寧[A].布寧中短篇小說選[C]. 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356).
[6]管海瑩.蒲寧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民俗象征符號解讀[A].俄羅斯語言文化 研究論文集[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46.
[7][俄]康#8226;巴烏斯托夫斯基,伊萬#8226;蒲寧.《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 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3).(22).
作者簡介:
杜榮(1975—),河南信陽人,新鄉(xiāng)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對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