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圖書館2.0的概念, 闡述了圖書館2.0帶來的變化,探討了圖書館2.0發(fā)展的障礙。
關鍵詞:圖書館2.0;Web2.0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6-21303-02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s of Library2.0
CHEN Guo-lan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the concepts of library2.0, elaborates the change which the library 2. 0has brought, and discusses the barriers in the library2.0's development.
Key words:Library2.0;Web2.0
1 圖書館2.0的概念
1.1 從Web2.0 看圖書館2.0
圖書館2.0是 Web2.0在圖書館的應用,因此它與Web2.0 有直接的關系。
Web2.0是相對于web1.0來說的,是一類新興的互聯網應用的統(tǒng)稱。Web 1.0時代用戶通過瀏覽器瀏覽網站提供的內容、享受網站提供的各項內 容。Web2.0時代,用戶則由網絡資源的利用者轉 變?yōu)榫W絡資源的建設者。依托Ajax 、API 等技術,用 戶不但可以” 讀”信息,而且可以“ 寫”信息,來 自用戶所貢獻出來的網絡效應逐漸增大 ,用戶成為 網絡的中心。隨著Web2.0風潮的發(fā)展,2005年 9 月以來,在圖書館界出現了圖書館2.0 (Library2.0)概念。目前對這個詞匯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從字面可以知道圖書館2.0是由Web2.0的技術和服務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于是許多國外的有關該領域的專業(yè)人士便開始對這個新概念進行闡述。
Casey Bisson認為:“圖書館2.0不是一種技術,它是力求從外界搜集好的思想并且利用它們傳遞新的改進的服務,以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圖書館2.0的核心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操作運行的方式?!?/p>
Meredith Farkas認為:“ 圖書館2.0是我們對圖書館服務的認識的重要轉變的一個典型。通過程序設計、社區(qū)建設和Blog、Wiki等技術, 圖書館2.0更加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p>
Sarah Houghton 認為:“ 圖書館2.0意味著使你的圖書館空間朝著交互式、協作式發(fā)展,并且由于用戶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它生存的基本動力是通過發(fā)布用戶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種信息以吸引用戶經常登陸,使圖書館成為一個目標,而不是事后才想到?!?/p>
Talis白皮書提出的圖書館四原則更好地詮釋了這一概念:
(1)圖書館無處不在。即在任何需要的時候和地 點,讀者都可以通過靈活的方式獲得圖書館的資源和幫助,圖書館沒有圍墻。
(2)圖書館沒有障礙。圖書館2 .0應該確保圖書館的資源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都可獲取 ,并使使用中的障礙最小化,應該鼓勵讀者利用和再利用這些資源,實現信息民主。
(3)圖書館鼓勵參與。圖書館2.0鼓勵參與的文化,尊重和鼓勵圖書館員工、技術伙伴以及其它人的貢獻。
(4)圖書館使用靈活的單項優(yōu)勢系統(tǒng)。圖書館不再像以前一樣采用由單一廠商提供的整合性圖書館系統(tǒng).而是采用來自多個廠商的組合性系統(tǒng)。
其實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圖書館2.0是將Web2.0的Blog、Wiki等技術應用到圖書館的建設中,通過頁面?zhèn)€性化的設置,管理人員和用戶及時的溝通,用戶既可以閱讀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發(fā)布消息和提出疑問,使得用戶成為網上圖書館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宗旨。
1.2 什么樣的服務能夠稱為圖書館2.0
圖書館2.0的核心是以讀者為中心的變化。這是一種全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這種模式鼓勵持續(xù)及有目的的改變在建立實體和虛擬服務的基礎上。邀請讀者的參與,并通過始終如一的服務評估給予支持。圖書館2 .0試圖通過改進的用戶驅動的服務體系來吸引新讀者并向老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圖書館2.0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在向更好的讀者服務邁進。
任何服務無論是實體或者虛擬的,只要能夠成功地被讀者所用,被經常性的評估并利用讀者創(chuàng)造的信息就可以稱為圖書館2.0 。因此只要符合之前所說的標準.即使是過去的傳統(tǒng)服務也可以。同樣地,使用新技術未必就能說是圖書館2.0 。
2 圖書館2.0帶來的變化
2.1 Blog—— 博客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且不斷更新。Blog分有多種類型:基本博客、小組博客、協作式博客、知識庫博客和公共社區(qū)博客等。
圖書館2.0整體可以采用公共社區(qū)博客的形式,建立一個用戶和館員的互動社區(qū),聚合圖書館各部門發(fā)表的新文章。而鏈接的各部門之間可以建立小組博客,通過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博客日志,有時候一個部門不僅能編輯自己的內容,還能夠編輯別人的條目,給其他部門提建議或意見。這樣能夠使得各部門就一些共同的話題進行討論,甚至可以共同協商完成同一個項目。另外一些圖書館常用數據庫可以通過知識庫鏈接在一起,給用戶提供查找方便。
2.2 RSS—— 信息聚合
RSS 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的技術。現已被新聞媒體與政府網站廣泛采用,成為改變信息發(fā)布方式,改善公共信息服務的重要工具。RSS基于XML規(guī)范,用來發(fā)布和聚合網絡信息內容,它能夠用于共享各種各樣的信息, 通過 RSS可以使用戶訂閱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及時獲取最新圖書信息。圖書館的專題推送可以利用這項服務, 使得讀者在自己的網頁上就能得到索求的資料。另外,圖書館發(fā)放的有關通知或公告,也可以通過RSS定制使用戶不在館內就及時地得到消息。
2.3 Wiki——百科全書
維基是一種用戶共同編輯、保存編輯歷史、不斷豐富與改進內容的系統(tǒng),圖書館2.0里應用Wiki系統(tǒng),可以建立一個館員之間、用戶之間、館員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平臺。形成一個巨大的知識網格系統(tǒng),無論是館員還是用戶均可以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 發(fā)表自己對有關專題的意見。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tǒng)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它的使用具有方便及開放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個性化在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權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標。它的應用很好地運用了眾人的智慧, 既能促進已有資源的使用,又能為圖書館增加新的資源。維基的應用為圖書館的業(yè)務活動與信息服務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2.4 個性化信息服務
圖書館 2.O的個性化服務倡導以人為本,個性化信息服務門戶網站的建設實現了讀者與讀者、讀者與圖書館的零距離,讀者并不僅僅是信息的索取者,更是信息的提供者。圖書館2.0模式使得讀者在圖書館 服務和利用服務的方式上能夠更好地與人分享 。正如讀者所期望的,他們將能夠通過自主地改進圖書館服務來最大地滿足 自身需求。這可以通過虛擬方式來實現,如個性化圖書館主頁,也可以通過實體提供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服務 ,如允許讀者召集即興的讀書小組或者討論組。讀者反饋的信息可以使圖書館管理人員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掌握讀者的信息服務需求與變化規(guī)律、提升個性化信息服務的質量,調整人力資源的管理體制。
2.5 OPAC服務的拓展
一般OPAC都包含大量豐富的書目信息,如何挖掘該系統(tǒng)內的信息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是很重要的。如果圖書館有該書,但已經借出,那么在OPAC中查詢書目時, 除獲得本館收藏情況外,也可查到該書在其他圖書館的收藏情況,以及網上書店鏈接和書評鏈接。又如,將與某些書籍有關的書目、內容、元數據以及讀者貢獻的評論信息等“ 微信息” 收集,可以讓該書籍的讀者得到有關該書籍更多的信息,節(jié)省工作人員的部分工作量,與有同樣信息需求的讀者實現信息共享。
3 圖書館2.0發(fā)展的障礙
3.1 數據資源建設與利用
在Web2.0的基本原則中,有一項原則就是“數據核心(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 ) ” 。圖書館花大力氣建設各種“ 數字圖書館”,但在利用已有或新建數據資源上思路不多。比如大多數圖書館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務系統(tǒng),并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 的書目及用戶利用數據,這對任何一個信息服務機構都是一筆巨大的資源 。圖書館需要更多關注如何對自己這一最重要資源——書目與用戶利用信息進行有效利用,如利用用戶借閱數據設計個性化的推送服務,或建立分類借閱排行榜以向用戶推薦文獻。
3.2 圖書館員難以適應
圖書館 2.0的應用和實踐與館員的意識和素質有不 可分割的關系。圖書館2.0是Web2.0在圖書館 的 應用,但應用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搭建起來,而是要有增值服務,這個增值服務就是必須將圖書館員的勞動結合進去,將學科館員整理、整合 、選擇的信息傳遞給用戶, 這才真正體現了圖書館 2.0的精髓。況且 Web2.0 本身并不成熟,應用 Web2.0必定包含著技術創(chuàng)新與服務創(chuàng)新過程。Web2.0所代表的實際就是一種 創(chuàng)新精神, 圖書館員總體上相對保守、 缺乏進取心的 形象,與這一精神似乎有一定距離。因此,圖書館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 2.0,需要一支有戰(zhàn)斗力、有敏銳的洞察力及較強的歸納分析能力、有較深的理論基礎及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技術隊伍。
3.3 受地域和經濟條件限制
我們知道圖書館2.0的實現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上的,這必然涉及到了各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問題,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參與用戶數量必定要比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用戶數量多。有些地區(qū)連互聯網都沒有,又怎么能建立互聯網圖書館呢?因此圖書館2.0只能是先在少數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建設。
3.4 用戶的受教育程度差異明顯
通過上述對圖書館2.0的描述, 我們可以看出使用它的用戶必然要對Web2.0有所了解甚至是熟練使用。這就對用戶的受教育程度有所限制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使用其中的技術時感到得心應手, 可是沒受過教育或是受到的教育不高的人很容易對它的用法感到迷惑,自然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益處,也不能利用它滿足自己的需求,最終只有放棄。
3.5 用戶廣泛參與帶來的問題
圖書館2.0鼓勵用戶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圖書館將更加開放 。但是來自讀者的信息存在質量的優(yōu)劣之分,過多讀者創(chuàng)造的信息可能會給讀者甄別信息價值帶來困擾。所以,不加控制的用戶廣泛參與反而可能帶來信任危機,從而影響圖書館2.0的發(fā)展。從這點上講
DarIeneFichter 所提出的 “ 根本的信任”問題是發(fā)展圖書館2.0必須面對的。(下轉第1328頁)
(上接第1304頁)
4 結束語
在籌劃圖書館2.0路線時需要斟酌圖書館哪些現有的服務能夠改進并帶來創(chuàng)新,需要經常性獲取讀者反饋意見以及評估更新現有的服務。新舊服務需要進行經常性的回訪,以確保其達到最初設想的目標。即使是老舊而傳統(tǒng)的服務.也要從新視角來進行重新審視,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更新。
Web 2.0將催生更多的新工具和新理念 其中有很多是與技術無關的。每個圖書館系統(tǒng)的圖書館2.0模式細節(jié)都不盡相同,每個圖書館都有各自不同的起點, 只有通過館員和讀者之間的協作, 對各項服務不斷改進以滿足讀者需求,對現有服務的重新評估和尋求新觀點才能能使圖書館服務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 李靜. 圖書館2.0建設的幾點思考[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12).
[2] 姜曉曦. 從Web2.0 映射到圖書館2.0[J]. 圖書館學刊,2006(6).
[3] 賈延霞. 圖書館2.0帶來圖書館理 和服務的深化[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9).
[4] 范并思,胡小菁. 圖書館2.0 :構建新的圖書館服務. 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1).
[5] 潘琳. 圖書館2.O在門戶網站中的應用現狀及實踐研究. 圖書館學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