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剛上高中的奕博已經寫了近十萬字的習作,即將付梓。讀完奕博的文稿,我頗感欣慰,愿為其作評,以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能更上一個臺階。
龔自珍《己亥雜詩》有云:“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币陀^公正的評價一個中學文學新星的作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好的文章是心靈的反映,因為它是為內心寫作,所以具有直抵人性之真、美、純的“內心”之美。奕博的閱讀視野非常廣闊,對歷史、人文、政治、地理、音樂、藝術、科普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中學生,這是很難得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奕博讀書不僅僅是泛泛地涉獵與了解,他對所獲取的知識有自己的思索與打量,并能把他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經驗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中,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一種“自發(fā)的主動的”寫作姿態(tài),值得褒獎。
奕博的文章主要分幾大內容:
首先,對歷史與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其中有幾篇佳作,比如《奧運使中國騰飛》、《我看中國歷史》、《病》、《苦旅也美麗》、《吃的藝術》等,這些都寫于初中階段,豐富的文史知識讓奕博的文章有大氣而開闊的格局,青少年談對歷史的感悟很容易囿于狹隘的視聽與課本偏見,所幸奕博從來不局限于他所“知道”的歷史,而是透過知識去挖掘更深遠的思悟,他能用進步的發(fā)展的眼光考慮問題,《病》一文就體現(xiàn)了奕博獨特的幽默與智慧,他寫了淳于髡、東方朔這兩個歷史人物,與其說他在寫,不如說他在打量與調侃,而調侃是需要極富洞見與智慧才能顯得高超,文筆雖然略顯稚嫩,但他的思路很清晰,他知道自己要表述什么,最后的結論是“淳于髡是說死的,這個人得的是愛講故事病”,而博學的東方朔是“被自己害死的”,“這個人得的是自大加博學病”,看到這樣寫古人,讓人既會心一笑忍不住稱贊作者的聰明與幽默。如奕博的語文老師對他的評語“不知有了怎樣的底氣,才能如此評價古人?”這種歷史敘事方式,不但可以“啟人思”,而且能夠“增人感”(魯迅語),自有其獨特的優(yōu)長。
其次,訴說成長的煩惱、表達親情、友情,記述青春路上的喜怒哀樂,《我的一天》、《那些事》、《成長的煩惱》等文章都是活潑而真實的,對校園生活的描摹,訴說了一個小小少年的成長心語。這些文字寫得細膩而真實,顯示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領悟能力,一份敏感、單純、真摯的少年心思躍然紙上。奕博是一個個性的寫作者而非僅僅是一個“文筆好”或者“語文成績好的人”,他說自己“不愿意只做個傀儡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保皬慕裉扉_始,我要做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人。”他敢于表達自己骨子里的叛逆與向往。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感觸融合現(xiàn)實的生活或虛構的情節(jié),再把這種生活體驗敘述出來,對很多初學寫作的人而言,都無異于“帶著鐐銬跳舞”,因為它不僅需要良好的語言感覺能力,對外部世界細致的觀察力,而且還需要一顆熾熱的熱愛生活的心,奕博的文字就是他心思的展露,令人感動的是他的毫無保留的單純,對家人與師友的熱愛,《致父親書》寫于他的父親博士論文答辯前夕,也正值父親節(jié),我猜想陳父收到這樣厚重、質樸的禮物,內心肯定是既喜悅感動又驕傲自豪的。
另外,奕博還有一系列文章是寫讀書感悟,如《關于揚·比比揚的故事》、《關于傅雷家書》等。我一向比較贊同和提倡中學生寫讀后感,這是對提高寫作及鍛煉閱讀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學生活豐富多姿但相對而言中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有限的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能給青少年營造出一個好的思考環(huán)境與認知環(huán)境,這個無從知曉。但是書本給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的影響是巨大有力的,書籍帶給作者的快樂與思索在他的行文中隨處可見,少年奕博是一個會讀書、能擇別自己所需的人,這一點可謂同齡人的榜樣。此外,奕博還寫了幾篇與科普知識相關的具有豐富想象力的文章,足見他多元的思考能力。
誠然,奕博只是一個寫作上的初學者,小荷才露尖尖角,他的文章也還存在著諸如幼稚、松散的毛病,這些因作者自身的年齡、生活閱歷而略顯瑕疵。但是,不管怎樣,它們都掩蓋不了作品已經顯示出來的光華以及作者本人的才氣、執(zhí)著與毅力,對于一個剛上高中的少年而言,都是實屬不易的。
我期待著小作者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能更加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