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牙刷是1780年發(fā)明的,流傳至今;中國的古人又是用什么清潔牙齒的呢?
元末郭鈺詩《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鬃密。”由此詩可知,這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形式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馬鬃,由白色絲線鎖固在刷柄上。其有可能還是舶來品,在當(dāng)時很是新奇,由南方寄來,價值一金。
印度人曾經(jīng)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后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xué)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y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
除了楊枝以外,人們還因地制宜找尋其他合適的潔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浩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么,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rèn)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選自“黑龍江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