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缺斤短兩等黑心商販的伎倆自古有之。唐朝有賣假酒的酒坊,其他各朝各代有沒有制假造假的現(xiàn)象呢?當然有,五代有賣假藥的藥鋪,北宋還有專門批發(fā)假貨的集貿市場。對商販坑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其實中國歷代朝廷都頒布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商業(yè)欺詐。
有關食品安全的規(guī)定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代的食品安全。古代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嚴格的,甚至比現(xiàn)代還要嚴格得多。
周代規(guī)定未成熟的果實不得進入市場銷售:“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禮記》),“不時”即未成熟,記載的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周代嚴禁未成熟果實進入流通市場,以防止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發(fā)生。
到了唐代,法律對當時違反了食品安全要求的人的處罰更是相當嚴重。唐代嚴格杜絕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根據(jù)《唐律疏議》可知,一旦某種食物變質,已經(jīng)讓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須立刻焚燒,否則要被杖打九十下。如果不毀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處徒刑一年。如果這種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則要被判處絞刑。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本應被焚燒但未被焚燒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過失殺人來處罰。
宋朝時期。政府針對販賣假藥劣藥的現(xiàn)象專門頒布了《市易法》,其中規(guī)定藥品專賣,也就是說由政府控制藥品的貿易,藥品的經(jīng)營是國家的專利,當時是不允許任何人私自制作和經(jīng)營任何藥品的。而且,為防止造假藥,冒充官藥出售,宋朝負責制藥的惠民局和和劑局各自有“藥局印記”和“和劑局記”四個字的大印。另外,東、南、西、北四局,也各自加蓋上六字公章。皇帝也曾下詔,若有人制造假藥,偽造處方和官印,要依“偽造條例”法辦,以防止商人制造販賣假藥劣藥。
另外,在明清時期,因食品安全而導致人命的,也是比照殺人、傷人等罪名來處罰的。
行會把關質量
處罰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要想安全,還重在防范于未然,事前未雨綢繆,把好食品質量關。古代社會,食品質量的關由誰來把呢?
在宋代,食品安全是各個行會在把關。宋代的食品市場相當?shù)姆睒s,專門的酒樓、食店(風味飯店)、肉行、餅店、魚行等應有盡有,商販們所賣的商品不比現(xiàn)代少多少,點心、干果、下酒菜、新鮮水果、肉脯等等不下百種。宋代食品市場的繁榮,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里有很多的筆墨描繪。
商品市場高度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自然也會復雜起來。面對這樣繁榮的食品市場,為了加強管理,宋代官府讓各類商人組成行會,商鋪、手工業(yè)和其他服務性行業(yè)的相關人員必須加入行會,并按行業(yè)登記在冊,否則就不能從事該行業(yè)的經(jīng)營。
商品的質量也由各個行會把關,行會首領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充當本行會成員的擔保人。除行會把關之外,法律也繼承了唐律的規(guī)定,對腐敗變質食品的銷售者給以嚴懲。但是行會的監(jiān)管職能并不全面,并且小商販們通常不加入行會,政府和行會對他們的控制就更加有限。
針對缺斤少兩行為的處罰
針對缺斤少兩的情況,唐朝政府專門頒布了《關市令》,規(guī)定:“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詣所在州縣平校,并印署,然后聽用?!闭f的是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須送交有關官府檢驗校正,京師地區(qū)由尚書省金部司和太府寺主管,地方由各州縣負責。經(jīng)檢驗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關官府簽署封印后方可使用。所以,如果量布用的木尺,稱重用的銅秤,以及斗、升、合等容器,不符合法定標準的話,其持有人便將受罰。
到宋元明清時,這項制度更加細化,比如宋朝,每月都將抽查一次度量衡(王安石變法后甚至頻繁到每月三次),而在元明清三代,未經(jīng)官方審驗的度量用具,一律不得在市場上使用。
對于商販缺斤短兩的現(xiàn)象,唐代時是嚴禁的,《關市令》規(guī)定:“諸以偽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边€比如布匹,如果整絹長度不滿40尺,或者寬度不滿5尺,嚴重的話賣布商人是會挨板子的。在北宋前期,棉布寬度如果達不到一尺八寸的,“杖六十”,并要求對購買者進行賠償。
售后服務
更為先進的是,古代還有退貨的法令,《唐律疏議》記載,只要消費者在購買時立有合約,買回后三天內發(fā)現(xiàn)問題的,都可以找賣方退貨;賣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舉報,由官府強令賣方退換,并‘笞四十’,也就是抽賣方四十鞭子?!?/p>
雖然古代的法律稱不上百分之百的健全,但不能否定其所起的作用是比較大的,對消費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值得我們這些后人借鑒和學習。
選自《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