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韓國流行一個以“生命的意義”為題的測試,參與測試者留下肖像,寫下遺囑,然后躺進棺材里。體驗者能在棺材中聽到哭聲,大約15分鐘后,工作人員再打開棺材,體驗活動結束。據(jù)主創(chuàng)人員介紹,設計這種體驗活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反省過去,珍惜現(xiàn)在,更好地面對未來。
只有真正面對死亡時,人的心態(tài)才會發(fā)生根本變化。生命有如某種租賃,有好有壞,有長有短,有悲有喜。
英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托里斯做過這樣一次調查:如果生命是一場租賃,你會對生活有什么樣的再認識呢?
“珍惜身邊的一切!”這是35%的參與者的共同體會。
“有了危機與壓力!”這是24%的參與者的心態(tài)。站到了生命是一場租賃的高度,去審視萬事萬物:誰在只爭朝夕,誰在浪費生命,便一目了然;人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則會如過眼云煙……
“處處按規(guī)則辦事!”這是26%的參與者的感受。時刻牢記生命只有一次,健康第一,人生便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差錯。
另外15%的參與者也從其他側面表達了對生命的再認識。
這個調查的結果雖然說明不了什么,但它激起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性思考。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曾經說過:“每天都想像這是你最后的一天,盡情去體驗與發(fā)現(xiàn)吧!不期而遇的明天,將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與歡樂?!?/p>
文/蔣平 廖燕英摘自《宿遷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