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旁的兩個男人,無疑都是出類拔萃的成功人士。其中一個是我的朋友喬·卡特森巴赫,他是麥肯錫公司的前董事長,而今的卡特森巴赫咨詢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另外一個男人是尼克·坎納,一個才華橫溢的家伙,是喬公司的高層主管。他們正在籌劃一項新的冒險計劃,然而,兩個人的談話進行得并不順暢。尼克還沒有陳述完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喬就打斷道:“你這個主意真的很棒,但是,如果你……可能會更好些?!碑攩讨v完,尼克并不理睬喬的插話,繼續(xù)從剛剛被打斷的話頭接著談起。兩個人就這樣來來往往,就像溫布爾登網(wǎng)球公開賽上漫長的回合一樣。
作為餐桌旁的第三方,我觀察著,傾聽著。這是我身為經(jīng)理人教練的常規(guī)工作之一。通常情況下,我都保持著沉默。尼克離開桌子之后,我笑著說道:“喬,加上那么多你自己的主意或許會是良策,但這時候你更應該做的是多聽取尼克的見解。”
以我的經(jīng)驗,成功人士通常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他們內(nèi)心壓抑不住的對贏的渴望,他們總想贏得更多。重要的事情,他們想贏;瑣碎的事情,他們也想贏;即使是顯而易見根本不值得為之努力的事情,他們依然想贏。研究顯示,一個人取得的成就越大。他想在更多的地方顯示自己英明、正確的欲望就越強烈。在工作會議上,他希望自己的意見明顯占上風;在爭論中,他希望自己的論點盡快駁倒對方;哪怕是在超市的收款處,他也會四處張望,以找到一個最快的出口。
還是以喬為例,他不停地添加自己的觀點,其實也是想贏的一種表現(xiàn)。這是那些取得過一定成就、被公認為聰明的人的通病。其實,以這些人的智慧,他們足以認識到,他們的同事或者下屬在特定領(lǐng)域的見解肯定是比自己高明的,但是,讓他們停下想贏的欲望是困難的,讓他們完完全全聽取他人的意見,沒有添加上自己絲毫的主意,自己的聰明才智一點也沒有得到展示,心甘情愿地拱手讓別人贏自己一把,這是他們難以接受的。問題的嚴重性在于,每當聰明者或領(lǐng)導者將別人或下屬的見解完善提高5%,那么下屬致力于自己這個見解的積極性就會降低30%。聰明者或領(lǐng)導者添加的個人意見越多,下屬的積極性就越低,因為他們奪去了見解提出者對見解的完全擁有權(quán)。
之后,喬和我對餐桌上的一幕大笑不止。作為世界上咨詢領(lǐng)域的一個權(quán)威,喬何嘗不知道正確的答案,又何嘗不知道想贏念頭的危害。他只是驚訝于自己內(nèi)心想贏的念頭竟然是如此根深蒂固、難以根除,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覺間說出那么多“但是”。
其實,對于這些事業(yè)有成的人特別是處在領(lǐng)導者位置上的人而言,我的意思并非讓他們在別人或下屬提出見解時三緘其口,而是提醒他們務必謹慎地說出“但是”一詞。倘若你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說:“真是個好主意。但是……”的時候,不妨及時地做一個深呼吸。暫且省去“但是”后面的話語,問問自己,你將要說出的話語是否有價值,倘若價值不大,那就代之以鼓勵稱贊的話語。我的一個CEO客戶曾經(jīng)對我說,在他做過深呼吸之后,他慶幸地發(fā)現(xiàn),他后面想要說的話竟然三分之二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
如果你想讓你的公司包括家庭發(fā)展得更好,那么無論你自己獲得過多么大的成就,也無論自己多么聰明,都需要克制自己想贏的欲望。把一些贏的機會讓給別人,不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比讓自己贏要有價值得多。(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