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復習是在第一輪復習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組、歸納和綜合的過程,除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外,更注重理解和運用,注重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以及能力的表現(xiàn)。因此,它更接近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復習更有針對性和模仿性。把握好這個時期,成功的機會更大,錯過或沒把好這一時期,則錯過機會。因此,可以這么說,地理第二輪復習成為高考成功的關鍵期。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期,在教與學,以及資料準備等方面應注意如下四點:
一、精選復習資料
市場上有很多第二輪復習的資料,但真正適合一線教學的幾乎沒有,共性問題是缺乏針對性,題目設計不合理,知識點重復過多,而且考點不夠全面,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將各類第二輪復習的資料加以比較,進行精選、優(yōu)選,選擇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學習材料作為資料的基本內(nèi)容,選扦適合自己學生的恰當難度的題目,選摘更能體現(xiàn)高考命題指導思想資料。此外,對這些資料還需進行刪、改、添等工作?!皠h”即針對有些資料的題量過大而采取的措施。如有些試題當中對于自己的學生掌握較好的非常熟悉的知識識點或脫離大綱、難度過大的試題要大膽刪除?!案摹比绻Y料在編寫過程中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一定要及時發(fā)現(xiàn),便于更正。另外試題中的有些問題的答案缺少斟酌和推敲,表述不夠規(guī)范,要點不全面的現(xiàn)象會時有發(fā)生,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更止,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表述?!疤怼蹦骋环N資料所呈現(xiàn)的是某一作者的想法,有—定的局限性,對于我們要選的考題的每一個問法,我們都要整個備課組集體推敲,集思廣益,不斷添加,彌補原資料的不足,做到盡善盡美。
二、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zhuǎn)化而來的,高考命題中很大部分內(nèi)容就是考學生能否利用原有的知識進行遷移學習,所以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順利解決問題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的組織中,要注重各構成要素之間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lián)系,能體現(xiàn)地理事物中的各種內(nèi)在關系,如因果、并列、交叉等關系。比如地理知識就可以按地球運動系統(tǒng)、人地關系系統(tǒng)和區(qū)域地理系統(tǒng)三個并列系統(tǒng)作為專題來復習,使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形成結構。同理,資料的呈現(xiàn)也要注意前后銜接,既要防止相互干擾、機械重復,又要防止各部分相互割裂、支離破碎。
三、教授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
學習策略是在學習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教授學習策略,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主要有:1.方法指導策略。高考復習的方法跟一般的學習方法還是有區(qū)別的,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復習,需要教師指導。讓學生學會復習計劃的安排,處理好分散復習與集中復習的關系,注意復習形式的多樣化,適當?shù)倪^渡學習等策略。2.多向互動策略。這是指課堂復習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它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又一表現(xiàn)形式。復習不能自己埋頭苦干,需要多種互動來增加記憶和思考。形式多樣,如兩兩互動、小組合作互動(紐內(nèi)同質(zhì)、組間異質(zhì)的合作)等,互動中可以相互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的解決,互相競賽鞏固認識,共同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3.評價激勵策略。在學生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的閃光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脑u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激勵,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進取心理,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學會答題技巧
l、善于使用不同方式表達地理信息。文字和圖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兩種表達方式。讀文字信息時,要善于抓住“關鍵詞語”,通過關鍵詞語理解題目條件和要求。學會掌握事物間的規(guī)律。如讀圖的技巧:先讀圖名,確定知識范圍;再細辨圖例和注記,發(fā)現(xiàn)圖像信息;然后再看圖像特征,尋找標志數(shù)據(jù)和相互聯(lián)系,全面綜合分析、判斷。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會利用知識解釋現(xiàn)象。在復習過程中,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聯(lián)系社會實際,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或當今社會普遍關心的地理事實材料,將這些問題落實到一定的區(qū)域,回歸到課本,合理地尋找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鏈接點,用地理學科知識進行分析、闡述和評價,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如今年的汶川地震現(xiàn)象。
3.懂得得分析各種地理信息與題目要求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回答問題的技巧。高考復習也應是應試技巧的訓練,它可檢驗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及開闊思路,這是復習鞏固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yǎng)地理思維的必要手段。
4.抓好綜合題的答題技巧訓練。地理綜合題都會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jīng)濟因素(人文因素)兩個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義從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會經(jīng)濟因素主要從市場、交通、人口、科技、經(jīng)濟狀況等方面入手。根據(jù)地理答題的這個特點,構建出答題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和答題時都緊緊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