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哲學常識的特點是抽象、深奧、難理解,如何促成知識由直觀、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進而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課堂教學方案設計中要講究教學藝術。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與教學過程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焙侠磉x擇教學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恰當運用教學藝術手段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學藝術形式、內(nèi)容和手段都是為特定的主題服務的,如何實現(xiàn)二者和諧統(tǒng)一?筆者認為,一節(jié)成功的哲學課,就如構思一篇好的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散文中的“神”,主要指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題旨和思路?!靶巍?,即作品的血肉筋骨、物質(zhì)存在,它包括“題材”以及“段落”“結構”“句子”等等。筆者認為,對哲學課堂教學而言,“神”即指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教育教學和思維路徑。而“形”則是指課堂教學中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藝術形式、內(nèi)容和手段。
“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對課堂教學起著根本性的、主導性的作用。無“神”的教學是缺少目標的毫無意義的。同時,“神”又需要貫通在一定的實體(即“形”)中才得以體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成功突破都必須通過多種教學藝術形式、內(nèi)容和手段才能實現(xiàn)。無“形”的教學則是枯燥無味的。一節(jié)成功的哲學課,必須正確處理好二者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以下,筆者試以“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對哲學課堂教學中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一點體會。
1.取材的片段性、分散性與主題的集中性的對立統(tǒng)一。前者指的是選取的用以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材料表面看去不相連貫,無所謂因果,也沒有什么特定的聯(lián)系(即“形散”),但在同一主題、同一教學目標(主題的集中性、即“神不散”)的指導和貫通下, 就成為一個活的統(tǒng)一整體。
二者的關系在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選材上,集中表現(xiàn)為其他學科知識與哲學的關系。哲學知識抽象難懂,需要我們注重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來調(diào)節(jié)思維、突破難點。
在“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一課的教學中,我以歷史故事“唐太宗與魏徵”引出成語典故“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來復習舊課,舊課不舊,尤有新意;以歷史故事“希特勒死亡之謎”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以優(yōu)秀文學作品《水滸》、《紅樓夢》的典型人物性格分析及著名音樂作品欣賞為契機,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與培養(yǎng)能力和陶冶情操相結合,增強了教學的信度;以歷史知識分析“論持久戰(zhàn)”為基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表面看來,在這一節(jié)課中,語文、歷史、音樂知識信手拈來,海闊天空,非常隨意,可謂“形散”。實際上,每一取材無不是精挑細選,圍繞教學目標而定,可謂“神不散”。在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這本身正體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性。
2.形式、手段的機動性、自由性,同思路的確定性的對立統(tǒng)一。前者指的是因立意取材及內(nèi)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藝術手段。而后者則指整節(jié)課的思路需經(jīng)過精心構思,表現(xiàn)出鮮明的、確定的趨向和目標。
在“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一課的教學中,多種教學藝術手段的運用,營造了師生和諧、情景交融的課堂氛圍。
①采用寓言動漫、講幽默故事、析漫畫、說哲理趣文等形式。例如,選用漫畫“你的脈為什么摸不著”,幽默故事“超短裙的風波”,學生在會意的笑聲中積極搶答,暢所欲言,效果很好。
②通過競賽、辯論、游戲等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對知識的把握,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選用腦筋急轉彎、謎語(斯芬克斯之謎),讓學生猜謎搶答;文學欣賞,朗誦一段名家筆下的人或景的描寫并作適當評析;即興做詩或續(xù)寫等等。有利于充分展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哲學的思辨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一節(jié)成功的哲學課,必須精心構思、剪裁、布局、謀篇,處理好“形”與“神”的關系。一方面可因立意取材及內(nèi)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藝術手段,或漫畫,或幽默,或競賽,穿插交錯,一任擇之。這中間并無成法,也無定式,而盡可以靈活多樣些,方可使抽象的哲學教學生動起來,此正所謂“形散”。但教學藝術手段的多樣化又并非簡單地堆砌、搞“花架子”,徒有形式,雜亂無章。而應在自由中有序地貫穿于精心構思的框架之中,點線結合,指向確定的目標,此正所謂“神不散”??偠灾?,既要用墨如潑,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