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一個重要方面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也就是說,活生生的教學主體不僅需要得到知識的收獲,需要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還需要得到美好的愉悅的情感體驗。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活學生的感情火花?我的看法和體會是:可以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生動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受到文學熏陶的同時,獲得豐富而美好的情感體驗。
一、以美妙的詩文碰撞學生易感的心,讓學生情愫涌動起來
讓學生多讀好詩,讀出詩文背后那些鮮活生動的形象,讀出字里行間流動的詩人們青春的活力與人生的熱情。如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精選的“郵票”“海峽”等意象,巧妙地喻以“親情”“愛情”“愛國之情”。如此洗練雋永、生動迷人的詩中所流露的濃濃的情、切切的渴望,怎能不挑起學生柔柔的情懷?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感受到英雄的氣概、豪壯的情調(diào)。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讓學生從詩中流動的畫面,鮮明的意境,體會到人與大自然一種感知和認同的情感。
詩文讀得多了,學生變得深情蘊藉,溫文爾雅。興之所至,還可以讓學生在合時宜時“賣弄”一番,讓他們的“多情”得以宣泄。如中秋節(jié)時節(jié),學生因?qū)W業(yè)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那么,何不讓他們借此特殊時節(jié)嘗試抒發(fā)詩意?這些詩都是學生因情而抒,有感而發(fā),是學生以思鄉(xiāng)、以親情為旋律奏響的心靈之歌,充溢著令人感動的多情與善感。這樣的效果,難道不比對學生灌輸“熱愛家鄉(xiāng)”“感恩父母”等說教好?
二、以愛情主題的作品感染學生,讓他們懂得愛情的真諦,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我們的學生正處于花樣年華,對愛情的憧憬、對異性的關(guān)注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朦朧渴望。作為教育者,我們既不能遏制他們的情感,又不能任由他們踏入早戀的泥淖。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靠苦口婆心的教誨和勸說是事倍功半的。有時候,經(jīng)典的愛情文學作品的“魅力”,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
在教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我決心以這部經(jīng)典愛情悲劇感動學生,讓學生的情懷得以最大的觸動。為增強悲劇的感染力,我精選幾個表演能力強的、富有朗讀激情的同學,讓他們用惟妙惟肖的動作、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傾訴”愛情、思念、迷戀,同學們完全融入戲劇之中,大家流露出一種同情、一種感動。從主人公的不幸中,學生體驗到深刻的美學思想,感情受到強烈的震撼,靈魂得到凈化。
三、以一些悲劇性的文學作品,讓學生的心靈更美
魯迅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眮喞锸慷嗟抡f:“悲劇激起哀憐和恐懼之情,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凈化?!北瘎≡诮o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中,激發(fā)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品位,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在教學高中第四冊的《竇娥冤》時,我借此悲劇激活學生的同情心,讓學生受到一次強烈的心靈震撼。
一部悲劇文學作品,挑起了學生的同情心、向善心,一種人類特有的本源的情感就這樣被激活了。這樣的文學作品,真是“感天動地”,它凈化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一種悲劇美的教化作用。
四、以一些輕靈的美文,滲透學生的心田
語文教學要注意發(fā)掘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教育,走出語文教學漠視情感熏陶的誤區(qū)。許多教師普遍把情感教育簡單化、庸俗化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們一系列的繁瑣提問,使學生缺乏沉靜的品讀和感悟,得不到藝術(shù)形象的真實感受,學習情緒躁動不安,思維活動漂浮在熱鬧的滿堂問答上,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泛化為語詞的堆砌和概念的羅列,呈現(xiàn)出“情感體驗簡單化,情感表現(xiàn)標簽化,情感世界虛偽化”的浮夸現(xiàn)象。
實際上,閱讀教學的情感教育源于知覺和表象,是主體對文本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是一種真實交流的心智活動過程。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一定要注意通過一些“美文”來做“催化劑”。如高中語文第三冊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體現(xiàn)環(huán)境描寫之美、意境美、景觀美、生活美、情趣美的文本,我在這篇美文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一個欣賞美的閱讀環(huán)境。如精選一曲旋律優(yōu)美、符合文章意境的音樂來配合朗讀,展現(xiàn)一些與文本一樣美的畫面,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去讀、去品味,在美的環(huán)境下展開聯(lián)想,得到美的聽覺、視覺享受,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領(lǐng)略作者追求的安靜、自由、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