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學習負擔較重,加之生活閱歷不豐富,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實感。如何才能避免這些現(xiàn)象呢?
一、努力創(chuàng)造愉快寬松的教學氣氛
眾所周知,作文是語言的藝術。首先,教師的授課語言要有特點,講究藝術性,語言要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又要簡明扼要,恰如其分。在指導學生閱讀寫作時,更要有節(jié)奏感,有韻味,如行云流水,似珠玉落盤令學生愛聽樂聽,如果語文教師能夠注意這些,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耳濡目染之中,就能培養(yǎng)起學生的語感。須知,作文水平并不全靠作文課上教師的指導,學生處處都能學習寫作,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
其次,教師在作文指導中,要盡量平和親善,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不可以用成人化的方式要求學生,更不可板著面孔,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訓人。良好的教態(tài),善意贊賞的微笑猶如春風,使人容易接近溝通;相反,冷面如霜冰,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二、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背、多涵詠
新課標的教科書的選文多出自名家名作,體裁豐富,風格多樣:有的清新、雋永;有的空靈、智慧;有的如詩如畫;有的富含哲理,發(fā)人深思。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課本,對每一課教師都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爭取多讀多背,通過讀、背進一步理解、體會,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和文章的精華所在,從而沉淀自己的寫作知識。要多咀嚼、多反芻,波爾克有句名言:讀書不思考,等于吃飯不消化。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想,多思多想。俗話說:世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章來源于生活,再現(xiàn)生活。為了幫助學生徹底理解課文內(nèi)容,每講一課教師都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一個近乎真實或虛擬的環(huán)境,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者的寫作過程、寫作背景。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把課本知識轉(zhuǎn)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從而在寫作中隨手拈來。
三、指導學生大量閱讀
閱讀對寫作而言,作用巨大,閱讀教學既可以擴大視野,豐富寫作素材,又可以彌補因生活閱歷不豐而帶來寫作上的尷尬,教師應大力倡導學生適量的課外閱讀,這是提高認知水平和豐富寫作素材的有效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苯處熞m正學生在閱讀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習慣,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或只注重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而不注重其語言與藝術特色等現(xiàn)象。當然,要學會整理,不能當兩腳書櫥,學會運用,這一過程是艱難的,是智慧的升華和靈感的閃光。教師應鼓勵學生朝這一方向努力。通過大量閱讀、摘抄、整理、采擷,占有豐富的材料,寫作時才能應用自如,下筆有神。
四、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細心觀察生活,認真思考而得到的,是作者對生活的審視、思考。
有的學生文筆寡淡,無真情實感,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善于細心觀察生活,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美。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而言,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睂Υ?,我們要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中的人、事和物,并把感悟記錄下來。哪怕三言兩語也好,久而久之,你便會發(fā)現(xiàn)你有一筆不小的收獲。寫起文章也就胸中有物,眼中有情,言之有物,落筆有情了。當然,學生的點滴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及時肯定與表揚,他就會受到鼓舞,學習寫作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命題學生寫,學生作文教師改,學生完全喪失了品評自己作文優(yōu)劣的權利,我們應把作文評改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面批面改。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養(yǎng)成文不厭改,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任的好習慣。同時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中,學生可以相互學習、互相幫助、交流思想,從而鍛煉其思辨力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