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學生的習作,假話、空話、套話連篇。有些學生作文刻意拼湊名言警句,套用范文格式,追求形式上的“時髦”、“亮點”,其實際卻是“敗絮其中”。這些現(xiàn)象是學生寫作情緒低落惰性心理的表現(xiàn)。
一、必須正確認識學生作文中惰性的心理傾向
反思學生作文中的惰性心理傾向,筆者認為,其根源在于:
(一)生活圈子的狹小,使學生作文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
大多數(shù)學生的每天生活是“家庭—學?!眱牲c一線運動,生活封閉,沒有色彩,缺乏生機,很多老師、家長也希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讀好應試書”。生活圈子的窄小,使學生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痛苦境地。
(二)禁錮的寫作空間使學生作文迷失自我,喪失了表達的興趣。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學生的寫作基本是代“考試立言”,凡考試規(guī)定的必考內(nèi)容必須寫,至于材料是否真實,感情是否真摯,那是另外的事。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被框死,純真的心靈被戴上了一副枷鎖,寫作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三)閱讀量的明顯不足,使學生作文陷入了語言蒼白、言不達意的痛苦。
現(xiàn)在很多學生迷戀網(wǎng)絡游戲和娛樂書刊,對經(jīng)典美文嗤之以鼻,因而作文語言蒼白,缺乏情感審美體驗,學生的思想意識迷失在統(tǒng)一的公共思想的套子里,迷失在群性話語之中。
(四)傳統(tǒng)“糾繆”的批改法,使學生陷入了“審誤疲勞”,創(chuàng)作動機受到嚴重壓抑。
傳統(tǒng)批改作文的方法是老師羅列了學生習作中的不足并指出修改的方法,這使學生形成了這樣的心理:反正我再怎么寫,作文都是有缺點的,不必花那么多的時間和心思。于是面對作文,敷衍了事,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興趣沒有被激發(fā)出來。
追本溯源,要使學生擺脫作文情緒低落的惰性心理,就必須——
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寫作成為一種享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寫作教學必須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進行優(yōu)勢激勵,讓學生的寫作由外在的需要轉化為內(nèi)在的需求,真正、充分地享受寫作的樂趣。
(一)親近自然、體味人生,讓互動的開放性寫作成為學生表露真意的享受。
葉圣陶說:“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痹谧魑慕虒W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讓學生去傾聽花的絮語,感受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捕捉靈感,積累素材;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用細膩的心靈去尋覓真善美的所在,挖掘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學生的心靈一旦和自然、生活的源流相融會,主動參與并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的欲望便會受到激發(fā),作文時便會天地開闊、文思泉涌了。這樣由外而內(nèi)再由內(nèi)而外的寫作過程,一改傳統(tǒng)凝固、靜止、令學生厭倦的封閉性寫作而變得開放、互動,令學生愉悅,寫作成了流瀉真意的享受。
(二)尋找契機,捕捉興奮點,讓寫作成為學生宣泄情感的途徑。
新課標指出:“寫作要求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边@就要求,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的筆端流瀉真情,流瀉內(nèi)心深處的靈動。首先,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情感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心靈中積淀的美;其次,要善于選取切合學生生活與心理實際的話題,用誘因驅(qū)使學生打開情感的倉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最后,啟發(fā)學生在筆下流瀉情感的泉水,迸濺心靈的火花。例如,初三下學期了,面臨著日益迫近的中考,很多彼此熟悉的同窗好友將各奔東西,離別的惆悵彌漫在每個學生的心里,筆者抓住這一情感契機,引導學生通過作文來表達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很多時候,縱使用盡所有的詞匯,語言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真不明白上天的安排,為什么在贈予人們快樂的同時也要附贈許多悲哀”……于是,一篇篇流動著對母校,對好友真摯情感而又個性鮮明的習作躍然紙上。寫作成了學生宣泄情感的途徑。這時的寫作,誰又能說不是一種享受呢?
(三)開闊視野,以讀促寫,讓寫作成為學生成熟,完善人格的享受。
從讀寫關系看,讀是由外而內(nèi)的吸收,是理解語言;寫是由內(nèi)而外的表達,是運用語言,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創(chuàng)造。新課標也指出:“閱讀能豐富語言積累?!彼栽谧魑慕虒W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以讀促寫,讓學生在感官與心靈觸摸中延展與創(chuàng)造。
課外要讓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鼓勵學生涉獵名著、史書、時文……以此豐富知識,提高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
課內(nèi)應立足課本,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經(jīng)典名篇、精品美文俯拾皆是,這些課文都是用作者生活體悟和美好語言滋養(yǎng)而成的,所以,充分利用好教材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審美體驗的感悟,并為寫作提供范本。例如,筆者在講授《背影》、《永久的悔》、《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一組感悟親情的詩文時,先讓學生充分品味文本里面的美好語言和濃濃的深情,然后抓住學生內(nèi)心深處貯存著的又剛剛獲得更多的“愛”的審美體驗這一契機,及時啟發(fā)學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父母親,尋覓媽媽嘮叨聲中的摯愛,體味爸爸巴掌中的深情,并將“我”融入文中……于是就有了學生從媽媽每天熟悉的腳步聲中聽出“那已不是我小時候聽到的輕盈、充滿活力的腳步聲”,而是“將她的衰老換成了我的健康成長”的腳步聲,就有了“父親額頭的青筋、皺紋與嘴角噴出的煙味讓我看到了生活的辛酸”……讀著這些浸透了“我”的心靈覺悟的文字,誰能不感到如同在觸摸學生的生命“氣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張開自己的生命,觸摸自我的靈魂,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開啟,這時的寫作,不再是胡編濫造,無病呻吟,而是學生自我心靈的折射,更是一種自我成熟,完善人格的再現(xiàn)。
(四)評優(yōu)激勵,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心靈互動中享受寫作的快樂。
成功是激發(fā)人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嘗到成功的歡樂,而獲得這種歡樂,是激勵他們再行動的強大動力。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成功的動機呢?
第一,變傳統(tǒng)的“糾繆法”為“評優(yōu)法”、對于學生作文中展現(xiàn)出來的“亮點”,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用這些來幫助學生樹立作文的信心,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
第二,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習作,在交流合作中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體驗成功的快樂。相互交流的過程,是作者與讀者角色互換的過程,在這種交流合作式的學習中,學生們敞開彼此的心扉,開放、立體地交換信息。通過心靈的互動展示寫作的魅力,同時在相互交流中,學生也是在互相分享成功的快樂,享受寫作的快樂,于是作文教學步入了“興趣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綜上所述,只有引導學生走出作文情緒低落的惰性心理,擺脫“痛苦寫作”的枷鎖,讓學生作文扎根生活,傾訴真情,才能讓寫作教學真正地形成“興趣—寫作—興趣—寫作”的良性循環(huán)局面,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享受寫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