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課堂提問怎么設計,是片刀解牛,還是“敲山震虎”;是正面直問,還是“曲線救國”,其中都大有學問。筆者試以《我的母親》為例做一點這方面的探究。
胡適在《我的母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一文中回顧了自己所走過的人生道路,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表達了對母親深情的懷念和真摯的感激。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并沒有先引導學生把握思想內(nèi)容,而是用“胡適的母親稱職嗎”這一問題來挖掘胡適母親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教學片段:
師:課文主要寫了“母親”3個方面的事情,你能否找出來?
生1:1.對“我”的教育;2.“母親”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3.對待外人的流言蜚語。
師:很好。有誰能夠就這3個方面的某一點,談談胡適的母親在你眼里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生2:她既是慈母又是嚴父。文中寫到胡適有一次害了眼翳病,他的母親就用舌頭去舔他的病眼,由此看出她的慈愛?!澳赣H”也有嚴厲的一面。有時犯錯她會等到夜深人靜時,關上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
師:你說得非常好。但是說到嚴厲,老師也覺得胡適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過于嚴厲,罰跪、擰肉,這些不是嚴重的體罰嗎?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這個母親有些不稱職,你認為呢?
生3:胡適后來不是成為大學者了嗎?由此我覺得這種嚴厲對胡適是有好處的。
師:你的意思是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嘍?你們希望你們的母親對你們也這樣嚴厲嗎?
生:(笑)不希望。
生4:不同意。她畢竟是舊時勞動婦女,沒有什么文化,不能怪她。
生5:她沒什么文化,就希望孩子能有文化,能夠像他父親一樣有出息,可以理解。
生6:她丈夫死得早,而又太希望胡適有出息了??吹胶⒆硬宦犜挘粋€寡婦能有什么辦法呢?我想打罵孩子的時候,她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吧。她自己不是也哭了嗎?胡適得了眼病,她不是又悔又急嗎?所以雖然看起來過于嚴厲,其實完全是出于對孩子的愛。
師:你這樣一說,老師也同意了??磥砟赣H的嚴厲全因愛子心切啊!下面我們接著說母親的形象。
生7:母親對待家人非常寬容仁慈。具體表現(xiàn)在對待“大哥”和兩個“嫂子”的態(tài)度上,“大哥”賭錢,抽鴉片,兩個“嫂子”經(jīng)常給人臉色看,她都能寬容忍讓。
師:寬容是一種美德,對待兩個“無知又無能”的媳婦,這個婆婆能夠這樣忍讓,也真是夠?qū)捜莸摹5怯幸稽c,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對待賭錢又抽鴉片的“大哥”,“母親”一句話不說,這恐怕不像是寬容,更像是縱容,所以我覺得“母親”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不稱職的地方。你們覺得呢?
片刻安靜后,有個男生嘀咕了一句:“人家是后媽,不大好管。”
生8:后媽也是媽,見到自己家人墮落到這樣的地步,還不管???
生9:是的,即使不方便打罵,也應該規(guī)勸他幾句,吸鴉片上癮,不及時制止,早晚會把家里錢財揮霍一空的。
生10:你們沒有看到文章嗎?胡適的母親比胡適的大哥大不了幾歲,即使說他,他也未必肯聽,吸毒、賭博的人基本是不聽勸的,萬一吵起來反而雞犬不寧。
生11:但也不能聽之任之??!假如等他把家里錢財揮霍一空,胡適和他母親不就要喝西北風了嗎?哪還有錢上學啊!
生12:胡適的母親不是不管,她雖然沒說什么話,但是她還是用沉默和行動教育家人。后面兩個“嫂子”對她恭恭敬敬就是她持家有方的證明。一個弱女子,要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家庭里面做到不被欺負,而且要讓自己年紀尚小的愛子健康成長,非常不容易。
生13:我覺得“母親”的忍讓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家庭的安寧和睦,這樣對幼小的胡適有好處,一方面也是出于無奈。
師:“母親”為了“我”能夠健康成長,對賭錢、抽鴉片的“大哥”,對兩個無能又無知的“嫂子”表現(xiàn)出超常的寬容隱忍。但是文章后面又寫到她對于散布流言蜚語的“五叔”不依不饒,哭鬧著要人家賠禮,這不是在破壞她一直維護的家庭寧靜嗎?前后豈不是矛盾嗎?
生14:和前面她的寬容忍讓相比,胡適母親一反常態(tài)的舉動的確有些矛盾,但是她假如不澄清流言,不僅自己的名譽受損,連孩子也抬不起頭做人。其實她更多的是在呵護孩子。
師:看來不管是忍讓還是剛性都是愛的表現(xiàn)?。τ凇澳赣H”的委屈,做子女的當時怎么能夠體會,而等到成年懂事之后,回憶起來怎能不感嘆。在這里,我們不僅讀到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寬容又剛性的性格,更讀到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無言大愛,更是讀到了兒子對母親真摯的感激與深情的懷念。難怪胡適自己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
生15:老師漏了個字,是“笨筆”。
師:你真細心,不過意思好像差不多。應該沒多大關系吧?
生16:有關系!可以看出胡適比較謙虛。
生17:“笨筆”更能看出作者的一種自責,為自己沒法寫出母親的愛而自責。
師:胡適的文章已經(jīng)寫得非常感人了,為何還要自責呢?
生17: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寫得再好也永遠沒法寫出母親全部的愛。
師:看來這個“笨”字還真不能省。非但不能省,而且還大有學問。胡適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可見一斑。今天通過這篇課文,我們體會了這人間的大愛,仔細想想自己是否也正被這樣的愛所包圍著。就用你的“笨筆”寫一篇隨筆獻給你的母親吧。
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只有兩個:一是寫了什么?二是怎么寫的?但通常情況下這并不能直接拿來提問學生,因為這樣的問題很難激起學生的思考興趣。不能問并不表示不要想,恰恰相反,教師要對這兩個問題非常清楚。本課的教學設計,沒有按照通常方法正面提問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對思想情感的領會。而是采用“非常規(guī)武器”從反面入手,以曲問的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促使學生不斷與文本對話。在交流與質(zhì)疑中,學生理解到了在一個特殊的家庭背景下,一個年輕的寡婦教育幼子的心酸與艱難。而“胡適的母親稱職嗎”這一問不僅能讓學生感受“母親”的形象,理解成年后的胡適對于母親的感激與懷念,同時也能讓學生領悟本文選材的精妙。原來母親對待周圍人與事的態(tài)度不是簡單的寬容與剛性,滲透其間的其實是深沉的不可言說的母愛,原來作者是圍繞這來組織材料、謀篇布局的。通過這一例的教學,就語文課堂提問的技法而言,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于無疑處設疑,引發(fā)思考
嚴厲慈愛、寬容仁慈、性格剛強本是許多母親都能做到的。假如從正面設問,學生容易忽略背景、忽略母親的復雜經(jīng)歷,空談“母親”的教育和影響。而從反面設問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理所當然”中的“難能可貴與辛酸無奈”。此前教授《藤野先生》,我采用類似的方式提問:“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給自己的學生改講義,關心實習這些事情也是很多老師能做到的,甚至可以看做是理所當然,有什么值得魯迅那樣感激的呢?”這樣一問,學生馬上就能找到藤野先生和普通老師身份地位的區(qū)別了。藤野先生作為一個日本人,能毫無民族偏見地對待一個弱國的留學生,對于這樣崇高的精神,怎能不充滿敬意呢?
●變直問為曲問,出奇制勝
在《我的母親》教學過程,假如將問題設計成:“胡適的母親是怎樣一個人,對胡適有哪些影響?”很可能只是引發(fā)學生尋找,而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余映潮老師在執(zhí)教《說“屏”》的時候,別出心裁地提出這樣兩個問題:“假如少了這一節(jié),結(jié)果會怎樣?假如少了這一句,結(jié)果會怎樣?”非常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和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在教授《列夫·托爾斯泰》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托爾斯泰丑嗎?”學生一方面尋找品味文章中描寫托翁外表丑陋的語句,一方面發(fā)現(xiàn)他眼睛的魅力,靈魂的高貴。
●化大問為小問,層層推進
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思考,不能大而無當,讓學生無從下手,有時精妙的小問更能激起千層浪花?!段业哪赣H》這篇文章,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回憶,在樸素的語言中飽含著深情。假如問“文章哪些地方體現(xiàn)這種深情”問題就太大,學生會找得很吃力。而通過一個“笨”字,卻能以一當十,引導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體悟。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語文的課堂是提問的藝術。假如我們平時能夠在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上多琢磨多預設,那我們的語文課堂該多么妙趣橫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