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壓力與重力(壓力和重力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1.1 壓力與重力有關(guān),壓力可以等于物體的重力。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水杯,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就是由水杯受到的重力產(chǎn)生的。壓力等于重力,如圖1所示;裝在柱形容器里的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等于液體的重力,如圖2所示。
1.2 壓力不都是由重力產(chǎn)生的,壓力的大小不都等于重力。如圖3~6所示,設(shè)物體的重力為G,外力為T,支承面受到的壓力為F,則:
在圖3所示中:F=G+T ;在圖4所示中:當(dāng)T>G時F=G-T;當(dāng)T>G時F=0;在圖5所示中:當(dāng)F>G時,F(xiàn)=T-G;當(dāng)T=G時,F(xiàn)=0;在圖6所示中:F=T,與G無關(guān)。
把液體裝在容器中,設(shè)液體的重力為G,液體對底面的壓力為F,則:如果容器上細(xì)下粗,如圖7所示,則F
由以上例子可見,壓力和重力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混為一談,為了真正弄清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應(yīng)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①從定義來區(qū)別,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而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②從產(chǎn)生的原因來區(qū)別,壓力是任意兩個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而產(chǎn)生的;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chǎn)生的,物體與地球不一定接觸。③從施力物體來區(qū)別,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與之相互擠壓的另一個物體;而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④從受力物體來區(qū)別,壓力的受力物體必須是被擠壓的物體;重力的受力物體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體。⑤從力的作用效果來區(qū)別,壓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重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⑥從力的大小來區(qū)別,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即G=mg;而壓力的大小要由平衡條件或運動定律來定。⑦從力方向來區(qū)別,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受力物體的表面;而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⑧從力的作用點來區(qū)別,壓力的作用點在受力物體的表面;重力的作用點則在物體的重心。
2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二力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二力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個性。所以一些同學(xué)對這兩個概念易混淆,給準(zhǔn)確的判斷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應(yīng)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要認(rèn)識到相互作用的二力是作用于不同的物體上;而平衡的二力一定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例如:站在水平地面上不動的人,人對地面有一個壓力,地面對人有一個支持力,這里的“壓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地面和人上。它們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在這個
例子中,人要受到重力(地球的吸引)和地面對人的支持力,這里“重力”和“支持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條直線上,都作用在人上,所以它們是一對平衡力。
②要認(rèn)識到物體間有相互作用,就一定有相互作用的二力。例如:足球運動員踢足球時,只要他對球施加力的作用,足球也給運動員施加另一個力(反作用力)。
③要認(rèn)識到相互作用的二力一定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且是同一性質(zhì)的力。而平衡的二力,去掉其中的一個力,另一個力仍可存在。并且可以是不同性質(zhì)的力。例如:上面的足球運動員踢足球,運動員和足球同時施力給對方,當(dāng)足球飛出后,同時消失,且它們都屬于彈力。又如:我們用繩子吊起一個重物,繩對物的拉力和物體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假設(shè)繩子突然斷裂,拉力消失,但重力依然存在,其中拉力屬于彈力,重力屬于引力,它們的性質(zhì)不同。
1.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處于靜止,下列各對力屬于平衡力的是( )
A.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對桌面的壓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桌子的支持力。
2.下列力中屬于一對相互作用力的是( )
A.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對桌面的壓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桌子的支持力。
3.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不動時,杠鈴受到的一對平衡力是( )
A.運動員對杠鈴的支持力和杠鈴對運動員的壓力。
B.地面對運動員的支持力和杠鈴對運動員的壓力。
C.杠鈴所受的重力和運動員對它的支持力。
D.運動員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對運動員的支持力。
4.關(guān)于二力平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若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B.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一定只受到一對平衡力作用。
C.只要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D.只要兩個力的合力等于零,這兩個力一定是平衡力。
參考答案:1.B;2.A;3.C;4.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