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遼寧省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因帶病連續(xù)工作,突發(fā)大面積腦出血,經(jīng)搶救無效,于5月10日 逝世,終年43歲。數(shù)萬百姓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為他送行。遼中縣委、沈陽市委和遼寧省委迅速作出反映,分別發(fā)出關于向潘作良同志學習的決定。2008年6月16日,潘作良逝世僅僅36天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潘作良的先進事跡做出了重要批示:深切悼念優(yōu)秀信訪干部潘作良同志,我們要學習他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精神和奮力拼搏、苦干實干的優(yōu)良作風,把信訪部門建設成為工作一流、群眾滿意的部門。
一個年僅43歲的縣級干部的去世為什么會引起各級黨組織的關注?為什么會牽動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總書記的心?由沈陽市委和遼中縣委組織部聯(lián)合攝制的電視片《百姓的事比天大》為我們展示出新世紀新時期一位全心全意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優(yōu)秀信訪干部——潘作良。
應該說,潘作良從事的工作是黨委、政府各個職能部門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因為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一些隨之產(chǎn)生的社會矛盾不容忽視。如何妥善解決現(xiàn)實的利益沖突,有效化解社會矛盾,防止積單訪為群體訪,積信訪群體性事件為政治事件,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課題。共產(chǎn)黨打江山、建江山的資本是人民,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人心向背,就沒有中國的解放、建設、發(fā)展和強大。得人心者得天下,反之也一樣:失人心者失天下。東歐巨變就是證明。
信訪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民眾的橋梁。信訪工作不能靠“冷、硬、橫、推、拖、抓、管、押”的辦法化解社會矛盾。要靠責任心、耐心、熱心和政策、制度、法規(guī)來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維護群眾利益,從而促進社會穩(wěn)定,推進公正和諧,增強行政機關的社會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提高黨的科學執(zhí)政能力和形象。
《百姓的事比天大》充分運用電視手段,分四個層次展示了潘作良接任信訪局長重任以來的607天的業(yè)績;潘作良處理信訪的三個典型個例;潘作良透支體力勤奮工作和與家人的關系;潘作良逝世后各方面的反映。四個層次也是四個板塊,從四個角度展示了潘作良愛崗敬業(yè)、關心群眾,甘于清貧,淡泊名利,保持本色的高貴品質(zhì)和大愛胸懷。
寫人,特別是寫優(yōu)秀人物最忌空泛、拔高。由于潘作良生前影像資料不多,無法跟蹤記錄其人其事。片子主要采取了追述的方式寫人。追述就要深入地、廣泛地采訪。片中采訪的三個個例非常有說服力。老知青待遇問題是社會問題,潘作良上任伊始就對老知青喊出:“我是信訪局長,有什么問題上我信訪局來?!边@句話的分量在于充分表現(xiàn)出潘作良的個性: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懂政策,不推委,理解人。經(jīng)過16個月的奔走協(xié)調(diào),潘作良的努力終于換來了遼中縣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補貼。片中引用了一段300多名老知青拿錢邀請潘局長參加聯(lián)歡會的珍貴錄象,使我們看到了潘作良生前的音容笑貌,催人淚下!而得到潘作良幫助的傷殘老人馬仁權的一段話更是擲地有聲:“這個信訪局局長,他不光是為我,為我們?nèi)h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死,是我們遼中縣信訪局一大損失。他為黨,費心;為民,辦事?!?/p>
在位不到兩年,能做多少事?潘作良在607天里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848人次,其中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每天接待六七人,每周解決一個疑難案件!什么叫政績?這就叫政績。然而,潘作良說:“自己是干信訪的,替老百姓做點小事算不了什么?!痹谵r(nóng)村和基層工作多年,他了解和理解群眾的疾苦。在他看來,自己的工作是本分,不是待價而沽的政治資本,不是換取升遷發(fā)財?shù)捻来a臺階。他說:群眾的笑臉就是“最大的獎賞。”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潘作良的逝世樹起了一面凝聚民心的大旗。人們可以用各種言語贊譽他,我還是想起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