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竟來不及與牽掛的人做最后的告別;他走了,走得那么不舍,成灰的蠟炬如何再燃起無私的大愛?
字幕:2008年5月9日,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因帶病連續(xù)工作,突發(fā)大面積腦出血,經(jīng)搶救無效,于5月10日上午10時30分溘然長逝,終年43歲。
2008年5月13日,沈陽市遼中縣。淚雨紛飛,天地動容。老百姓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為的只是再看他一眼,再送他一程!潘作良,一位普通的信訪局局長,他的離去何以攪起這撼人心魄的情感漩渦?是什么樣的人格魅力讓一方百姓對他牽腸掛肚,又是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令滿城鄉(xiāng)親對他生死難別?!
潘作良土生土長在遼中沃土,在基層工作的二十二年里,他曾先后擔(dān)任過司法助理、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鎮(zhèn)長、鎮(zhèn)黨委書記。一路走來,對黨和人民的深情厚愛激發(fā)出他無窮無盡的能量;工作上的勤懇負責(zé)成為了他不斷進步的基石。2006年9月,為了扭轉(zhuǎn)遼中縣信訪工作的被動局面,縣委又將縣信訪局局長的重任交到了潘作良的手上。他臨危受命,肩負著巨大的壓力投入到全新的工作當(dāng)中。
民之難即黨之憂,干工作就不能怕困難,怕矛盾。共產(chǎn)黨的干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為了這份責(zé)任,在生命最后的607天里你不分晝夜工作,凡事親歷親為。607天!你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848人次,其中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7人,每周解決一個疑難案件!
當(dāng)生命進入倒計時,你工作的車輪卻在不斷地加速!“百日會戰(zhàn)”以來,你廢寢忘食,全力推進信訪案件的迅速辦理,在你的帶領(lǐng)和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遼中縣信訪案件息訪率名列全市第一。
然而,正當(dāng)遼中縣的信訪天空開始明朗之時,你卻走了。無數(shù)的百姓陷入了痛苦的陰霾中。
哀聲在天地間回蕩,思念在山水間流淌。43歲,正值人生壯年,年富力強的你還可以為黨和人民工作近二十年,然而今天,你高大的身影哪里能夠找到,你朗朗的笑聲何處得以尋覓。難道你真的與我們陰陽兩隔了嗎?不!你那高大的身影還剛剛扶起過千恩萬謝的上訪群眾;你那朗朗的笑聲至今還縈繞在案件圓滿解決的百姓心間。
316名老知青永遠不會忘記,潘局長上任伊始就對老知青喊出:“我是信訪局長,有什么問題上我信訪局來。”這擲地有聲的話語頓時讓這些知青看到了希望的所在。然而為這一句“上我信訪局來”,潘作良先后多次到蘇家屯、東陵、于洪等地實地調(diào)查,并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其他城市的解決情況。為了這個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訪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請進賓館;渴了餓了,他把水和面包逐個送到知青的手里。16個月的奔走協(xié)調(diào),終于換來了遼中縣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補貼。
當(dāng)夙愿變成了現(xiàn)實,300多名老知青抑制不住那份壓抑已久的激動,大伙拿錢邀請潘局長參加他們的聯(lián)歡會。大家唱??!跳??!借這歡聲笑語來抒發(fā)對潘局長的不盡感激!這一天是2008年的1月13日。
可時間僅僅過了半年,幾位老知青再次回到這里,悲痛欲絕。
(老知青王秀?。哼@次一上來,也是這個屋,看不著他了。我通過上訪認識潘局長,他特別理解人,辦什么事都是按照政策,什么都不走樣,俺們在他面前什么心里話都能說出來。)
在遼中,對潘局長充滿感激感謝和感動的又何止這316名老知青,很多人都會說,作良是我們的好兄弟,好朋友!
傷殘老人馬仁權(quán)因一直沒解決傷殘金而上訪。潘作良了解情況后,依照政策,積極協(xié)調(diào),對他予以經(jīng)濟補償,當(dāng)看到老人行動不便還主動聯(lián)系了民政局,為他解決了一輛殘疾人代步車。這輛代步車還沒來得及使用,卻得知潘局長英年早逝,每當(dāng)想到這里,老人就不住的感嘆遼中痛失一位人民的好公仆。
(退休職工馬仁權(quán):這個信訪局局長,他不光是為我,為我們?nèi)h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死,是我們遼中縣信訪局一大損失,他為黨,費心;為民,辦事。)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過的并不容易,沒有難事不會求你,我們要把他們的事當(dāng)作天大的事!”
(上訪群眾傅玉蘭:我是上訪的,我官司打十年了,打的很苦很累。多虧老潘挽救了我,給我辦理了低保。老潘生前最后接待的是我,他是最正直的人,最優(yōu)秀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干部。)
你說:“自己是干信訪的,替老百姓做點小事算不了什么,他們的笑臉就是最大的獎賞。”這些小事雖然看似平凡,但平凡中才見證你光輝的形象;雖然看似普通,但在普通間才流露出你對百姓的濃濃深情。正是你的一言一行,使黨旗在百姓的眼中纖塵不染,也正是你的一心為民,才使得黨徽在人們心中熠熠生輝!
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潘作良的身體早已“透支”,同志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勸他住院休息,可他總是說:等忙完了這段再說。頭痛,他就吃片藥頂著;腰脫病犯了,他就躺在床上接待上訪群眾;面部痙攣需住院治療,可他卻舍不得時間。
2008年5月9日,清晨5點,潘作良起身伏在睡夢中的妻子耳畔,輕聲說了句:“我走了?!?/p>
在信訪局任局長的一年零八個月,妻子早已習(xí)慣了丈夫這樣的早出晚歸,早已習(xí)慣了丈夫這樣的道別方式。但讓妻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今天這句“我走了”,竟成了與丈夫永遠的訣別。
(妻子賈麗鵑:出事那天早上,5點10分,我就聽到他說:我走了。這句話,這回真的走了,永遠地聽不著這句話了?。?/p>
父親!您不要走,這是女兒潘鶴這些天,心頭一直回蕩的聲音。
(女兒潘鶴:從來沒有像咱家這樣的,住了二十多年,從來都沒換過樓,我都不敢領(lǐng)同學(xué)來,多寒酸啊!但我爸每回都說,不要和別人家攀比,只要我們?nèi)谌嗽谝黄痖_心快樂就行了。)
人的生命只有短短一瞬,難道你就不希望家人的陪伴,難道你就不珍視生命的可貴??墒瞧迌好靼?,在你的心里你裝著更大的大家,所以無暇顧及你的小家。你走了,不顧妻兒老小的嘶聲呼喚,你把愛心孝心永遠的埋藏于天地間,僅僅留下一句輕聲的別語:我走了!不,你并沒有走,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豪邁已經(jīng)讓你的生命不息,精神永恒!
字幕:剛剛建成并啟用的遼中縣信訪大廳。
這里,到處留下了你的身影和足跡,這里融入了你對黨的事業(yè)的深情渴望和對遼中百姓的無限眷顧,大廳內(nèi)這五個金燦燦的大字——為人民服務(wù),就是你精神的核心所在。你把黨和人民裝在了心里,黨和人民就會永遠的把你刻在心上。
遼中縣委、縣政府在第一時間作出了《關(guān)于向潘作良同志學(xué)習(xí)的決定》,并組織了報告團在全縣宣傳你的先進事跡。
隨著各大媒體對你的事跡、精神進行的連篇報道和深入挖掘,你的感人事跡層出不窮,你的高大形象日益明晰。你的事跡和精神猶如一道霓虹,從廣袤的遼中熱土飛傳到更遠的地方。
中共沈陽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向潘作良同志學(xué)習(xí)的活動,并追授潘作良同志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市政府追授潘作良同志市勞動模范稱號。中共遼寧省委決定全省開展向潘作良同志學(xué)習(xí)的活動。遼寧省總工會追授潘作良遼寧五一獎?wù)隆倚旁L局追授潘作良全國優(yōu)秀信訪局長榮譽稱號。
一時間,遼中縣、沈陽市乃至整個遼寧省迅速掀起了學(xué)習(xí)“作良精神”的熱潮。
200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潘作良的先進事跡做出了重要批示:
深切悼念優(yōu)秀信訪干部潘作良同志,我們要學(xué)習(xí)他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精神和奮力拼搏、苦干實干的優(yōu)良作風(fēng),把信訪部門建設(shè)成為工作一流、群眾滿意的部門。
這是黨和政府對你工作的由衷肯定和贊譽!作良,你可以安心地走了!作為弘揚“近海精神”的時代先鋒,信訪干部的學(xué)習(xí)楷模,你對黨和人民的拳拳赤誠必將化作新時期沈陽改革創(chuàng)新的源源動力,鼓舞和激勵全市廣大領(lǐng)導(dǎo)干部和共產(chǎn)黨員將力量和智慧投入到穩(wěn)定發(fā)展的工作中去,在推動沈陽科學(xué)發(fā)展、和諧振興的道路上,沿著你無怨無悔的足跡,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