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紅日高照,萬里晴空。安源牛形嶺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一項聲勢浩大的建設工程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幾個月后,一座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宏偉建筑拔地而起。這就是當時聞名遐邇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建設工程。當時,興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它的參加人員之多,投入資金之巨,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高,政治影響之大,在江西萍鄉(xiāng)都是前所未有的。
1968年,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個人崇拜日益盛行,各地出現(xiàn)了一股為領袖建造紀念館的熱潮。
這年3月12日,江西省革命委員會召開“宣傳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活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由萍鄉(xiāng)市革委會、萍鄉(xiāng)礦務局革委會、萍鄉(xiāng)鐵路地區(qū)革委會一道著手籌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爭取五一節(jié)前拿出陳列大綱,力爭7月底以前建成紀念館(建館方案須報省里審批)。
3月30日,萍鄉(xiāng)市革委會遵照省革委會指示,成立了“宣傳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委員會”,由市革委會主任石明之兼任主任委員,市革委會副主任馬鳳成、姚發(fā)梅兼任副主任委員,下設辦公室在安源辦公,指定姚發(fā)梅和市革委會委員、解放軍6013部隊團參謀唐芳瓊負責。不久,又派此前曾擔任過萍鄉(xiāng)市副市長郭玉柱參與領導。他們到安源后,就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會”的基礎上開展工作。這個展覽會最初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工藝美術學院、江西師范學院和萍鄉(xiāng)鐵路及煤礦系統(tǒng)的群眾組織聯(lián)合舉辦的,1967年10月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1968年初展覽會結束后,大部分版面、資料退回安源。當時,萍鄉(xiāng)的工作人員都沒有舉辦大型展覽的經(jīng)驗,感到無從下手,于是一邊收集整理資料,一邊赴外地參觀學習。在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時,唐芳瓊聽說解放軍長沙軍政干校黨史教員馬玉卿(“文革”前曾任韶山陳列館館長)幫助過井岡山建館,于是向石明之提議,請馬玉卿來安源幫助建館。
5月10日,馬玉卿應邀來到安源,先是看了幾天材料,然后就給建館工作人員、安源煤礦工人和萍鄉(xiāng)市直機關干部連續(xù)作了幾次報告,講述毛澤東在安源的偉大革命實踐。在這個基礎上,“宣傳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委員會”開始組織人員編寫陳列大綱,設計陳列小樣。在馬玉卿的指導下,陳列方案于6月初完成。不久,省革委會“宣傳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活動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路明、張會村(此前曾任省委宣傳部處長)、柳金堤(此前曾任省委宣傳部副處長)到萍鄉(xiāng)督戰(zhàn)。萍鄉(xiāng)市革委會亦派常委廉明德來安源參加建館工作的領導。
當時,在安源的省、地、市有關方面負責人對如何建館存在一些分歧。張會村、柳金堤說今年沒有錢,要建館也得等明年,主張找個地方把陳列版面掛起來就行了;宜春地區(qū)代表同意張、柳的意見;馬玉卿、郭玉柱、廉明德、唐芳瓊則主張建新館,理由是:“文革”前的紀念館太小,現(xiàn)在又找不到適當?shù)姆孔幼黾o念館,只好重建。石明之、馬鳳成、張景才(市革委會副主任、市人武部政委)、張萬海(市革委會副主任)都說館要辦,但市里沒有錢,主張把萍鄉(xiāng)老文化館(孔廟舊址)修一修辦紀念館。但安源工人對此意見很大,說“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怎么能建在萍鄉(xiāng)呢?更不宜放在孔廟里面陳列。石明之、馬鳳成等到孔廟看了以后,也認為那個地方不行,于是決定向宜春地區(qū)革委會和省革委會匯報。
6月10日,萍鄉(xiāng)市革委會召開常委會議,聽取馬玉卿的匯報,審查安源紀念館陳列大綱和小樣,一致同意由石明之帶馬玉卿、廉明德、唐芳瓊及有關工作人員一行7人到宜春地區(qū)和省里匯報。張會村、柳金堤隨同前往。
6月12日,宜春地區(qū)革委會常委會議聽取馬玉卿匯報,審查并通過了安源紀念館陳列大綱和小樣。石明之在會上提出,安源建館要由省、地、市三家共同領導,以省、地為主。宜春地區(qū)革委會主任劉化東當場表示同意,并派地區(qū)革委會宣傳組組長陳華和萍鄉(xiāng)的同志一起到省里匯報。
6月13日,匯報團到達南昌,在那里等了4天,重新撰寫了地、市匯報提綱,把建館經(jīng)費由20萬元改為40萬元。
6月17日晚,石明之、馬玉卿由路明陪同到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qū)政委程世清家里。石明之首先匯報來意,然后由馬玉卿匯報了安源建館準備情況。程世清聽完匯報,當即做出9點“指示”,主要內容包括:同意(在安源)建一個館,給40萬,地點要在一個小山頭上,不要在平地,立即設計報省,爭取兩個月搞出來。除在安源陳列展出,再報中央在北京展出,報告團要立即挑選紅衛(wèi)兵、老工人15至20人訓練,先到南昌報告,再到北京;劇本(指《紅太陽照亮了安源山》歌舞?。┯墒±锝y(tǒng)一搞。領導班子同意搞省、地、市三結合,地、市為主,向外由省里出面;現(xiàn)在以省的名義向各地要點力量,向中央發(fā)個電報。明天晚上在洪都賓館召開常委會討論這一問題,等等。
6月18日晚,江西省革委會在南昌洪都賓館召開常委會,討論安源、井岡山、南昌建館問題。萍鄉(xiāng)匯報團的同志列席會議。程世清首先將馬玉卿介紹給省革委會的其他領導。然后,程世清、楊棟梁(省革委會副主任、省軍區(qū)司令員)等人審查了安源紀念館陳列小樣,聽取了馬玉卿匯報“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的基本內容和陳列構想。聽完匯報后,程世清高興地站起來,說:“安源這個地方很重要,建紀念館我同意。”又說,“我看陳列內容和指導思想都是對的。就這樣定了?!辈柺「镂瘯N瘎⑷鹕骸板X有問題嗎?”劉答:“錢沒有問題?!背淌狼瀹攬雠陌逋饨o安源建館經(jīng)費40萬元。隨后,他又把楊棟梁叫到身邊交頭接耳地議論了一番。這樣,楊棟梁也起勁了。他本來中途離開會場一段,等他回到會場,安源建館的問題已經(jīng)研究完畢,井岡山的同志開始匯報,可他硬把井岡山同志的匯報打斷,說:“安源這個地方很重要,要錢好說,要不惜一切代價,趕快把紀念館搞起來,要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接著問馬玉卿:“什么時候能建起來?”馬答:“要兩個月,現(xiàn)在主要是力量問題。”程世清聽了后,說:“你們拿省革委會的介紹信到外省請美術人員支援,建筑設計要省設計院完成,建筑力量由宜春地區(qū)解決。領導問題統(tǒng)歸省里,安源作為分支機構,由宜春地區(qū)和萍鄉(xiāng)市直接抓?!边@時陳華插話:“我們準備正式聘請馬玉卿同志當顧問?!背淌狼遛D過身對馬玉卿說:“你就不要走了。”并對省革委會常委郭光洲說:“光洲同志,馬玉卿同志留下的問題,由你負責與湖南省革委會和省軍區(qū)電話聯(lián)系。”陳華又說:“我們宜春地區(qū)準備組織群眾參加建館獻忠勞動。”程世清說:“對!不僅宜春、萍鄉(xiāng)要組織群眾參加獻忠勞動,南昌也要組織人參加?!?/p>
6月19日,馬玉卿、唐芳瓊和匯報團其他成員分別到北京、浙江、山東等省、市請美術力量。陳華、廉明德則回宜春和萍鄉(xiāng)匯報省革委會審查情況。嗣后,宜春地區(qū)革委會和萍鄉(xiāng)市革委會根據(jù)省革委常委會議精神,商定了安源建館的組織機構和干部配備問題。
6月下旬的一天,宜春地區(qū)和萍鄉(xiāng)市黨政軍領導一塊到安源,召開建館人員會議,宣布成立“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建設領導小組,由原中共宜春地委書記張國震任組長、廉明德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馬玉卿任顧問、6013部隊73分隊副教導員魏學忠任軍代表。還宣布了領導小組成員和工作機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政保組、資料編寫組、陳列設計組、陳列施工組、工地指揮部、報告團、創(chuàng)演隊、宣傳隊(解說員)。經(jīng)過認真研究,會議決定7月1日正式動工,地、市把該調的干部盡快調齊,發(fā)動群眾參加“獻忠”勞動。
6月底,郭玉柱領著幾名建筑設計人員到南昌,向省革委會匯報安源紀念館建筑設計情況。程世清主持召開省革委常委會議,為安源紀念館的建設選定了地點,審批了設計圖紙和建設規(guī)模。由于設計規(guī)模擴大,建館經(jīng)費由40萬元增加到80萬元。后又由80萬增加到120萬元。當時,參加建館的人員陸續(xù)趕到安源,基本隊伍達2000人左右。其中從北京、杭州、南京、廣州、長沙等8個省、市調來的陳列、美術、資料人員137名;從地、市調來的解說員、報告員43名,戲劇演員48名;省內外建筑工人477名,解放軍戰(zhàn)士35名。
1968年7月1日,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人民日報》及全國各主要報刊公開發(fā)表。就在同一天,宜春、萍鄉(xiāng)數(shù)千軍民高舉紅旗和標語牌,在安源煤礦大操場隆重集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47周年,并舉行“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動工典禮。會后,“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在安源牛形嶺破土動工。
按照設計要求,紀念館是建在牛形嶺半山腰,因此首先必須挖山平基。建館工地指揮部特意從外地調來兩臺掘土機,不分晝夜地挖山掘土。宜春、萍鄉(xiāng)等地群眾懷著對毛主席無限熱愛和崇敬之情,來到安源參加“獻忠”勞動。據(jù)統(tǒng)計,宜春、萍鄉(xiāng)等地當時有90多個單位的54000余人參加了安源建館義務勞動。到8月初共挖運土方6萬多立方,牛形嶺半邊山被推開,安源紀念館建設的平基任務勝利完成。因建館拆遷民宅35戶,新蓋民宅4棟(面積1900平方米),耗費了大量資金,安源紀念館建設領導小組報請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將安源建館經(jīng)費由120萬元增至200萬元。
8月7日,“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奠基誓師大會”在安源煤礦職工子弟小學操場隆重舉行。會后開始奠基施工。宜春地區(qū)建筑公司具體承擔施工任務。該公司挑選最好的工匠,選購最好的材料,建設紀念館。他們在工作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使建館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在安源紀念館資料室,至今仍保存著一大箱40年前建館工地廣播站的廣播稿。它記載著建館期間涌現(xiàn)的許許多多的好人好事。
經(jīng)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于1968年底竣工。該館坐北朝南,海拔174米,高24.5米,建筑面積3245平方米。整個墻面鋪有淡黃色的瓷磚,屋檐四周是金黃色的琉璃磚。立面正中是由428塊瓷磚組成、直徑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頭像(1986年改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徽),兩側是琉璃磚砌成的十面紅旗和有機玻璃制成的十個火炬燈。火炬燈下方的墻面上分別鑲嵌著鎏金的毛澤東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兩側的女兒墻上分別鑲嵌著鎏金的林彪手書: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作處理)。
建館期間,安源紀念館建設領導小組派出10批資料人員到湖南、廣東、山東、上海、北京、湖北、江蘇等省、市調查收集文物資料,落實并恢復安源革命舊址14處。創(chuàng)演隊向省、地、市匯報演出大型歌舞劇《紅太陽照亮了安源山》90余場,觀眾達136000余人次。報告團向各地群眾作安源工運史專題報告222場,聽眾達250000人次。陳列施工組經(jīng)過3個月的緊張工作,完成了紀念館的陳列布展任務。該館陳列內容共分6個部分:(一)安源工人盼救星;(二)紅太陽照亮了安源山;(三)安源工人大罷工;(四)喚起工農千百萬;(五)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六)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展線長228米,陳列大型泥塑1組,中、小組雕塑5座,各種畫47幅,文物103件,文照30張,報照23張,照片112張,語錄76條,歌謠4首,圖表12塊。
1969年4月4日,經(jīng)江西省革委會政治部審查批準,“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對外開放,1970年5月20日開始接待外賓。
安源紀念館從動工興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整40年。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該館的陳列內容進行了多次較大的修改。1972年9月,經(jīng)中共江西省委批準,“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更名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198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顧委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親筆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題寫?zhàn)^名。該館開放以來,共接待觀眾700多萬人次、世界五大洲7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國際友人、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萬余人。陳云、王震、倪志福、余秋里、鄧力群、陳俊生、李錫銘、曾慶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到安源紀念館參觀指導。1997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紅色江西一顆耀眼的明珠。○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