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大災害過后,家園被毀、親人傷亡,會對人的心理極限產(chǎn)生挑戰(zhàn)。若沒有外界細致入微的心理疏導,受刺激的心靈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撫平。因此,災后重建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心理援助。
大災過后,災民首先需要的是物質上的援助,這本身就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作用。但在他們需要物質援助的同時,也需要適當?shù)男睦碓?,幫助其減輕壓力,恢復正常情緒,盡快地投入學習、工作和災后重建。
在地震期間和震后,災民的情緒多表現(xiàn)為更關心個人基本的生存問題,如環(huán)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生活能盡快安定;自己的處境可否得到他人的理解與支持等等。有的人還會產(chǎn)生無助感,認為人太脆弱,不堪一擊;因而常常悲傷地重復回憶災難的場景,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反應。
對于種種非正常的情緒反應,開始不要勉強去幫助他們,應該讓他們對所發(fā)生的事情,在心理、生理上慢慢有一個適應過程。過早或過急地試圖讓災民用“堅強”、“理智”去取代、去戰(zhàn)勝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結果往往不是把它疏導、消減,而是掩埋到深處,適得其反。
此后,需要建立一種比較平和的交流。他首先能夠和別人交流,覺得很放松,覺得可以信任,于是,有些想法和情緒就會逐漸舒緩并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把心里話講出來。同時,還要讓他們知道總有人陪伴著他。通過這樣的自助與他助相結合,一些不良心態(tài)會逐漸得到平復。
此次汶川大地震導致多所學校坍塌,學生已成為重點受災人群。校舍瞬間變?yōu)閺U墟,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學生們面對的是恐懼與死亡。尤其那些并非在第一時間被救出的孩子,經(jīng)歷了幾個日夜的死亡威脅,內心飽受巨大恐懼的折磨。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援助,災難的陰影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
災難中的確有一些孩子十分堅強,勇敢地面對打擊。有的被救后立即投入抗震戰(zhàn)斗,有的在廢墟下讓救援者先搶救他人,凸現(xiàn)出先人后己的品德。一些被救出的個別人中會有特殊的心理感受。我看過這樣一則新聞畫面:當一個13歲女孩面對記者與鏡頭時,噙著淚對記者說“我的同學就躺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當解放軍叔叔找到我們時候,他讓他們先救我,可是等我被救出后,他就死了。我覺得是我害死了他,如果先救他,他就不會死?!边€有那些在廢墟中被救出,卻因受傷而不得不被迫截肢的孩子;那些在災難中失去親人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在此次災難中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和恐懼。及時的心理輔導,讓他們盡快擺脫痛苦的陰影,是十分必要的。
受災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愛的撫慰。此時,一頂帳篷、一片空地,甚至是一棵樹下,都可以開辟成屬于孩子們自己的天地。當他們的情緒慢慢穩(wěn)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后,如果他們有訴說的沖動,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訴說,切忌在孩子情緒很不穩(wěn)定、不想說話時,追問他受傷的情境和感受,特別是不要追問那些讓他感到恐懼與悲傷的細節(jié),否則就會造成“二次傷害”。尤其對于那些孤兒的關愛更為重要,不要讓他們感覺在別人眼里是“另一個”。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心理輔導方式。他們將會感覺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改變,原來的生活至少還有一部分存在。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韌性”,雖然災難會帶來創(chuàng)傷,但只要為他們提供一個有關愛的環(huán)境,再加上親人或朋友的愛護以及一段時間的心理修復,他們就能最終掃除災難帶來的心理陰霾,迎接新的生活。
對于每一個直接經(jīng)歷過這次特大地震傷害的人來說,心理的康復不能一蹴而就。有些人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延緩到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后出現(xiàn)。災后心靈重建正如所有的災后重建一樣,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心靈的重建可能會比家園的重建更艱難、更漫長。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