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正在為面臨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抬頭而采取一些短期性調節(jié)措施。但是,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在全球化衍生出來的外部效應影響下無法勝任治理“增長放緩”和“通脹抬頭”的重任,即任何一個國家單獨控制通脹只會令其自身經濟增長下降,但有利于降低其他經濟體的通脹。
當美國次貸危機和信貸緊縮的影響并沒有出現明顯好轉之時,已經蠢蠢欲動多年的通貨膨脹如烏云般彌漫開來并正在洶涌地撕扯著本已受傷的世界經濟肌體。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fā)出了通脹風暴已經取代信貸危機成為各國央行心腹大患的吶喊。
全球性通脹
借助于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科技革命的推動和資源的跨國界配置以及新的國際產業(yè)分工的力量,世界經濟在低成本與高增長的良好生態(tài)中運行了10余年,而今天,人類將不得不接受和面對通貨膨脹全球性泛濫這一殘酷性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全球2008年通脹率將達13年來最高水平。
為了抑制次貸危機的蔓延,美聯儲自去年以來持續(xù)采取了降息等擴張性貨幣政策,其結果卻是按起葫蘆浮起瓢——通貨膨脹抬頭并有可能升級。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消費價格(CPI)上漲0.6%,成為去年11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其中汽油價格上漲了5.7%,為去年11月以來之最,牛肉價格上漲了1.5%,是過去13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與美國相比,歐洲大陸所遭受的通貨膨脹有過之無不及。歐洲央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歐元區(qū)通脹率達到3.6%,創(chuàng)下過去16年來的最高水平。而歐元區(qū)經濟學家預計,在未來數月內歐元區(qū)通脹率甚至可能突破 4%。同時歐洲央行分析報告指出,歐元區(qū)15國今明兩年的通脹率將分別達到3.4%和2.4%,明顯高于此前預測的2.9%和2.1%。歐元區(qū)之外的英國,今年5月份CPI的漲幅達到了3.1%,大大超過政府制定的2%的目標上限水平。英國央行預測,未來幾個月CPI增幅還將進一步走高,到年底可能沖到4%的高位。
由于受近乎零利率政策的影響,近幾年被視為通脹程度最小的日本如今也必須面對物價上漲的嚴峻局面。據日本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企業(yè)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揚4.7%,高于分析師所預估的4.1%,同時批發(fā)物價漲幅更是觸及27年來的高點。上述兩項是構成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重要內容,而PPI傳導到CPI的時間周期一般為3—6個月,日本未來的通脹壓力可見一斑。
同發(fā)達經濟體相比,新興經濟體承受的通貨膨脹壓力格外強大。美林全球經濟團隊的研究報告預測,新興市場2008年通脹率將從5.3%升至7.3%,而同期發(fā)達地區(qū)市場通脹率則從2.2%升至3.0%。典型指標支持了這一判斷。在新興市場的“金磚四國”中,除巴西的CPI指數較為輕微之外(4.76%),俄羅斯5月份CPI增幅高達15.1%,為歐洲之最,中國通脹率為7.7%,而印度CPI升至8.75%,為該國7年多來的最高水平。
亞非拉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目前所遭遇的通貨膨脹格外嚴重。在亞洲,除馬來西亞5月通脹率保持在3.0%之外,其他國家物價上漲幅度平均達7%以上,其中越南通脹高達25.2%,金融危機清晰可見。在非洲,據IMF預測,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的通貨膨脹率今年將達到8.5%,其中津巴布韋前5月的通脹率已經高達100-500%,辛巴威通貨膨脹超過去年同期的70倍,為全球之罕見。在拉美,絕大部分國家的通脹水平已超過政府預期,其中以低通脹著稱的秘魯目前通脹率也達到5%,智利達8%,烏拉圭為10%,委內瑞拉今年通脹率預計將達到25.7%。
美國成為最大推手
處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中的通脹具有非常明顯的國際化特征,即通貨膨脹可以通過資源和匯率價格等多種渠道傳導——當某一因素足以引致物價的全面上漲時,地球村中的任何成員企圖獨善其身幾乎沒有任何可能。依此觀察,盡管導致本輪全球通脹的因素紛繁復雜,但美國成為最強有力的推手卻是不言而喻。
處于產品鏈最上游的石油價格的連續(xù)攀升構成了全球通脹的核心牽引力量。目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攀升,曾準確預測油價“超級漲升”的高盛分析師則放言未來兩年中可能飆升至每桶200美元。石油價格高漲背后是美元的貶值。為了輸出次貸危機的損失和維持本國企業(yè)的競爭力,布什政府采取放縱美元貶值的政策。資料表明,從2001年至今,美元指數從巔峰121點一路狂跌至谷底70點左右。國際石油價格一直都是以美元來衡量的。美元的貶值一方面降低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削弱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收入的購買力,并增強了美國以外消費者購買力,刺激了包括原油在內的全面商品買盤;另一方面 ,美元匯率持續(xù)走低,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的投資吸引力增加以及市場投機成分增加,而市場投機炒作不僅形成了對油價持續(xù)飆升的重要推力,而且大大增加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波動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際市場石油投機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所囤積的原油期貨合約總量超過10億桶。大批投機者配合各種市場消息,低買高賣,甚至高買然后在更高位賣出,引致了石油價格不斷走高。
本輪通脹由于以糧食和食品等初級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為主,因此其結構性特征異常明顯。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除了前述美元貶值導致投資資本的大規(guī)模涌入從而形成價格驅動力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鼓勵運用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生產乙醇燃料。資料顯示,美國國內種植的玉米現在有三分之一用來提取乙醇,而根據美國農業(yè)部的報告,美國市場上現在銷售的汽油至少含有3%的乙醇。美國國會已經通過立法,責令在2015年之前把乙醇產量提高570億公升,以減少美國對于外國石油的依賴。這種狀況勢必惡化本已吃緊的糧食供給生態(tài),從而使糧食價格在一路上漲中構成了對物價全面上揚的巨大拉力。
次貸危機不僅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雙雙受傷,而且也成為制造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為了減輕危機的損失和挽救本國經濟,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采取了頻繁向市場注資、降息等政策,但這些政策卻加劇了國際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以及匯率相對調整的力度,導致大量流動性從資本市場向大宗實物商品流動,致使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飆升。
引發(fā)加息潮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針對通貨膨脹提出的“關注貨幣水龍頭”理論至今為全球各國央行所尊崇與效法。的確,在人類截止目前并沒有找到治理通脹有效辦法的前提下,也只能沿襲傳統的貨幣緊縮政策主張,特別是在各國中央銀行本輪反通脹的逆向政策選擇中,提高貨幣利率成為了一種最常規(guī)而又普遍的手段,這也預示著全球將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
已經在降息通道中快馬加鞭一年有余的美聯儲由于擔憂本國通脹的惡化不得不緊急“剎車”。美聯儲主席伯南指出,因擔心通脹上升,美聯儲今后可能會維持現行利率水平不變,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率期貨價格更是顯示,市場預期美聯儲8月會議至少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58%。無獨有偶,同美國一樣今年一直推行降息政策的加拿大央行日前意外宣布維持指標利率在3%不變,從而暗示著加拿大央行五個月的降息周期行將結束。
出于對未來經濟不景氣的預期以及緊跟著美聯儲降息的腳步,歐洲央行今年以來一直向外界釋放出寬松貨幣政策的信號。然而就在日前,歐洲央行突然宣布繼續(xù)維持4%的基準利率不變,同一天,英國央行也采取了相同措施,保持5%的利率水平不變。不僅如此,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明確指出,歐元區(qū)利率從7月份開始小幅上調。歐洲兩大中央銀行在利率政策上的態(tài)度逆轉,說明他們非常關注通脹趨勢,并已經將抑制通脹作為首要政策目標。
在發(fā)達國家陣營中,日元利率目前處于最低水平,這主要是日本國內的通貨膨脹大大低于其他國家。盡管如此,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表現顯示,市場預期今年底前日本升息的幾率為85%,而隔夜指數掉期更是顯示,年底前日本央行升息25個基點至0.75%的幾率接近百分之百。
實際上,除日本之外,亞洲其他國家的加息動作已經全面鋪開。受到金融危機侵擾的越南央行日前將指標利率從12%以上調至14%,并且越南中央銀行表示,將再次加息200個基點。印度央行日前突然將關鍵短期貸款利率(即回購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8%,這是印度央行自去年3月以來首次上調該利率。菲律賓中央銀行,為抑制通脹,將基準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這也是菲律賓央行自2005年10月份以來首次加息。
“滯脹”可能出現
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和信貸緊縮已經讓全球經濟放慢了腳步,而通貨膨脹的抬頭和擴散無疑將使經濟狀況的基本面更加惡化。美國著名研究機構會議委員會發(fā)布報告稱,通貨膨脹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八國集團財長會議發(fā)布共同聲明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物價高漲及全球性通脹壓力等都是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的風險因素。在經濟增長軌跡明顯下滑以及通貨膨脹“共生”的條件下,經濟理論所界定的“滯脹”也許為期不遠了。
通貨膨脹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企業(yè)經營成本和提高市場的交易費用,從而抑制投資。筆者認為,物價過快增長同時還形成了對消費的沖擊,特別是石油等大宗資源價格的飚升會在更深層次上銷蝕和遏制個人消費開支的能力。權威調查機構報告顯示,由于受未來通脹預期的影響, 加拿大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了7個百分點,跌至85.8,是從2001年12月份開始進行該指數月度統計以來的最低點。無獨有偶,日本國內5月份消費者態(tài)度指數為33.9,僅次于2001年12月份創(chuàng)下的33的歷史最低值。諸多事實表明,在通貨膨脹惡化的條件下,像美國那種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將受到挑戰(zhàn),而各種原材料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也意味著亞洲過度儲蓄與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實際上,由于現代金融系統中各要素的關聯性日益增強,通貨膨脹所引致的貨幣政策緊縮對于資本市場的沖擊已經遠遠超出了市場的預期。在1973年至1974年,全球因為石油危機曾引發(fā)惡性通脹,美國和英國股市當時“熊”相畢露,并分別出現65%和70%左右的暴跌。歷史似乎在今天得到了重演。今年以來,曾經領漲全球股市的越南股市暴跌逾6成,一度牛氣沖天的印度股市累計下跌了27%,而僅僅由于中央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的影響,中國滬深兩市在6月的第二周大幅下挫13.8%,并創(chuàng)下12年以來的最大周跌幅,而且資料表明,截止6月中旬,中國滬指從歷史高點已經累計跌幅高達54%。為此,美國會議委員會發(fā)布報告稱,目前通貨膨脹已經構成了全球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的最大傷害。
股市對于通脹以及相關緊縮政策的反映也許只是表面現象,高通脹率對資本市場的沖擊更值得擔憂的是令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失效。因為,在高通脹環(huán)境下,股票是一種回報不良的投資產品,特別是在其他一些通脹已經無法控制,或是受到價格上漲和其他經濟弱點雙重沖擊的國家,股票、債券和貨幣被投資者棄若敝屣。而對上市公司而言,通脹歪曲了對折舊、存貨估價和利息成本等因素的處理,于是出現了未排除通脹成本的過高利潤,企業(yè)因此繳納了過多的稅收。
還須指出,世界各國正在為面臨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抬頭而采取一些短期性調節(jié)的措施。但是,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在全球化衍生出來的外部效應影響下無法勝任治理“增長放緩”和“通脹抬頭”的重任,即任何一個國家單獨控制通脹只會令其自身經濟增長下降,但有利于降低其他經濟體的通脹。因此,各國宏觀調控當局會陷入一個囚徒困境之中,從而延緩調整,使“滯脹”的威脅將進一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