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錢的種類繁多,數(shù)量較大,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自漢代出現(xiàn)鐵半兩后,幾乎各個歷史時期均有鑄造。鐵錢作為中國鑄幣史上一個材質(zhì)特殊的品種,雖說其流通使用有著特定的區(qū)域范圍,但其對整個貨幣經(jīng)濟的影響意義深遠,在貨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僅就鐵錢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是兩宋時期所鑄的鐵錢,其使用期幾乎延續(xù)了整個宋代。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版式紛呈,鑄工精湛。南宋時尤其是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是鐵錢鑄行的高峰期,這些又與當時的貨幣政策和歷史大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中國嘉德2008春拍古錢幣專場中,有一枚南宋孝宗時期所鑄的“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甚為引人矚目;其錢文中的“純”字與史載年號之“淳”字,音同字不同,字意解釋亦不同。由于這枚鐵錢前人譜錄中從未見著述,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郵出土鐵錢中首次面世,故而充滿了誘惑力和神秘感,被泉界定為擬用而未用之年號錢。據(jù)有關資料載,1985年7月,江蘇高郵疏浚大運河時,在御碼頭河段附近發(fā)現(xiàn)了大批歷代古錢幣,其中以南宋鐵錢數(shù)量為最多,除有不少譜錄失載的珍稀品外,尚有數(shù)枚創(chuàng)見品——“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問世。高郵鐵錢的出土,曾引起錢幣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1987年《中國錢幣》第2期和第3期連載了高郵鐵錢清理報告,后又陸續(xù)發(fā)表了補充資料和相關論文,使長期冷落的鐵錢研究得到了開拓。
據(jù)考,南宋著名學者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十三《紀年兆祥》中對當時改元一事有記述:“及甲午改純熙,既已布告天下,予時守贛,賀表云:‘天永命而中興,方茂卜年之統(tǒng);時純熙而用大介,載新紀號之文’。迨詔至,乃為淳熙,蓋以出處有告成《大武》之語,故不欲用?!庇纱酥?,甲午年(1174)改元時,原本是用純熙年號,而且已經(jīng)布告天下,為此,時任贛州知州的洪邁還特意寫了賀表,可是等到詔書下達后才知新年號是淳熙而非純熙,這大概是因為其出處有“告成《大武》”之語,所以孝宗不愿意采用之故。(按:純熙一詞,原本出自《詩經(jīng)·周頌·酌》:“于鑠王師,遵養(yǎng)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边@是敘述周武王克商時的《大武》樂歌之一,內(nèi)容是歌頌武王率軍伐紂,取得天下的功績。其純含“大”之義,熙為“光明”,意為明朗國運,天降大祥。時因南宋朝廷害怕此年號寓意刺激金國,故廷議后改之。)
洪邁,字景廬,號容齋,饒州鄱陽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洪皓曾官至禮部尚書,兄洪適、洪遵都是進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尤其是洪遵尚有《泉志》問世。洪邁所撰寫的筆記體名著《容齋隨筆》,始于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輟筆于寧宗嘉泰二年(1202),前后歷時四十余年。南宋人洪假在為此書寫的跋中說:“考核經(jīng)史,捃拾典故,參訂品藻,精審該洽?!笨梢娖溆浭鲋畤乐敽蜏蚀_性不謬。另據(jù)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三《年號》云:乾道九年(1173)“時認為乾道用九之數(shù)已極,乃改為純熙,尋又易純?yōu)榇荆杂麓净?、雍熙之美也”。同書乙集卷七對此亦有記述:“乾道癸巳歲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為純熙,既宣制矣。后六日甲辰,中書門下省會,若合淳化、雍熙言之,當用淳熙字,庶幾仰體主上取祖宗之意?!蹦纤胃咦凇⑿⒆趦沙木幠晔分鳌痘仕沃信d兩朝圣政·卷五十二》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載:“詔以明年正月朔為淳熙元年,初詔改元純熙,尋以取法淳化、雍熙為義,改元淳熙?!睆氖妨现纤巫孕⒆谝詠?,改元多采用唐貞元法,此法為唐德宗在位時,因建中、興元年間發(fā)生動亂,便借用太宗貞觀和玄宗開元年號中的各一字組成貞元,以示對盛世的效法和向往。這在洪邁《三筆》卷十六《紀年用先代名》中亦有載:“孝宗以來,始一切用貞元故事。隆興以建隆、紹興;乾道以乾德、至道;淳熙以淳化、雍熙。”孝宗趙奮原本是太祖少子趙德芳一系后裔,太宗一系的高宗禪位于他后,曾任用主戰(zhàn)派重臣張浚主持北伐,并追復岳飛功名以鼓舞士氣,以圖收復中原失地。由于參戰(zhàn)將領不和,導致“符離之戰(zhàn)”失利,孝宗抗金信心受到打擊,在秦檜余黨主和派湯思退的蠱惑下,與金國達成“隆興和議”,將已收復的州郡又重新割讓出去。自此,宋金兩國戰(zhàn)事暫告平息,出現(xiàn)了南北長期對峙之局面。為防止金人南侵,孝宗在沿長江以北兩淮一線布置了大量屯兵,并著手恢復因戰(zhàn)爭對淮楚地區(qū)造成的破壞。由于孝宗收復中原之志尚存,時刻不忘積極備戰(zhàn);修邊城,造軍器,訓練士卒,選拔將領,但這些都離不開經(jīng)濟的支持。由于財政困難,軍費開支浩大,加上銅源匱乏,鑄造原料嚴重不足,銅錢的鑄量有限,且民間多毀錢夾以沙泥重鑄,號“沙尾錢”。為此,頒詔嚴禁之,又以新鑄錢觳雜,責降有關官員。為解決通貨問題,并鑄錢司歸發(fā)運司,同時詔令兩淮、京西悉用鐵錢,由司農(nóng)寺丞許子中措置鐵錢監(jiān),陸續(xù)在舒州、蘄州、黃州、江州、撫州、臨江軍、興國軍等產(chǎn)鐵之地開鑄大小鐵錢。同時大力推行兩淮鐵錢之流通使用范圍,嚴禁銅錢流入敵境,“令江南錢不得至江北,違者治于罪”,并逐漸在邊境地帶由東向西形成了一道經(jīng)濟隔離屏障。
是時,為區(qū)別各鐵錢監(jiān)鑄錢質(zhì)量和流通范圍,錢背一般多鑄有監(jiān)名。從存世鐵錢實物上看,舒州同安監(jiān)錢背為“同”;蘄州蘄春監(jiān)為“春”;黃州齊安監(jiān)為“安”;江州廣寧監(jiān)為“廣”;撫州裕國監(jiān)為“?!?;臨江軍豐余監(jiān)為“豐”;興國軍富民監(jiān)為“冶”。據(jù)史料載:舒州同安監(jiān)原系銅錢監(jiān),乾道六年(1170)二月,詔令許子中措置鐵錢監(jiān)時改為鑄行鐵錢。由于鐵錢質(zhì)低,銅、鐵錢兌換比價失調(diào),鑄鐵錢可獲得豐厚利潤,以致諸監(jiān)鑄量過剩,“淮民為之大擾”。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遂頒令“罷鐵錢,改鑄銅錢”。翌年正月,“廢同安、蘄春監(jiān)”。至淳熙五年,兩淮錢監(jiān)又重新恢復開鑄鐵錢。從淳熙七年開始,又“詔令諸監(jiān)逐年于錢背上加鑄年數(shù)以別之”。鐵錢的背文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充實,除錢背穿上紀監(jiān)名外,穿下則紀年份,這種形制自此成為兩淮路鑄錢范本,故錢背沒有紀年者多鑄于此前。
是品“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直徑24毫米,重5.2克。其錢文楷書旋讀,字體清晰,形制規(guī)范;錢背穿上“同”字,系紀監(jiān)名。其原品拓片最早見于孫仲匯、胡薇編著的《古錢幣圖解》書中198頁,定級為一上R8,存世僅數(shù)枚,極為珍罕,是當之無愧的南宋鐵錢之翹楚。后華光普主編的《中國古錢目錄》予以轉(zhuǎn)載,始廣為人知。這枚“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系當時淮南西路舒州同安監(jiān)(今安徽潛山縣山口鎮(zhèn))所鑄,當為擬用而未用之年號錢。根據(jù)文獻中記載推斷,從“乾道癸巳歲冬至日”宣制天下改元“純熙”始,到“后六日甲辰”被淳熙年號所取代,前后僅六天時間,然地處安徽的同安監(jiān)便鑄造出了“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按說雖已宣制改元,但多以明年正朔為元年,所鑄新年號錢,也只有在過了年后才開始實施,可見舒州同安監(jiān)是在接到宣制后便開始實施了明年的鑄錢,且鑄成后參與了外流。由于其鑄期相當短暫,惟宣制至廷議更改前的六天時間而已,故其無論是史料價值、學術(shù)價值、文物價值還是收藏價值、觀賞價值都很高,在品種繁多的南宋鐵錢中,可稱得上是獨具特色。其珍貴之處一可澄清歷史上確有“純熙”改“淳熙”之變故,揭示了史實之真相;二可佐證文獻資料記述之不謬,對了解當時的典章制度大有裨益,故而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