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嘉慶十六年辛未)
12月17日(陰歷十一月初二日),居巢出生。原名易,成年后字±杰,號梅生、梅巢、巢父、老巢、今夕庵主。祖居允敬,字簡中。父居棣華,字少石,居允敬次子。原籍江蘇揚州寶應,先祖入粵,落籍廣東番禺隔山(今屬廣州)。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
居巢十七歲。
10月30日(陰歷九月二十二日),居廉出生。成年后字士剛,號古泉、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羅浮道人。居巢堂弟。父居樟華,又名居鍠、居溥,字少楠、公壽,居允敬三子。祖籍與居巢同。
1834年(道光十四年甲午)
居巢二十三歲,居廉六歲。
居巢約于是年赴廣西。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居巢三十六歲,居廉十九歲。
居巢、居廉赴廣西桂林,在李秉綬故居環(huán)碧園與江蘇畫家宋光寶、孟覲乙結識。宋、孟二人均好寫生,其沒骨法對居巢、居廉繪畫影響極大。
暮春,居巢為張敬修作《花卉圖》團扇(今藏東莞市博物館)。
1848(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居巢三十七歲,居廉二十歲。
時張敬修在廣西任職,聘請居巢前往其衙署任幕僚(文書),居巢攜居廉同往。居巢、居廉游歷于廣西一帶,飽覽各地勝景,所作尤得江山之助。
九月,擬惲壽平、華喦諸家筆意作《花卉圖》扇面冊(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居巢三十八歲,居廉二十歲。
張敬修辭職返回東莞,居巢、居廉同歸。張敬修開始在東莞營建可園。夏,居巢為張敬修作《蟲鳥圖》團扇、《鳥語春光》軸(今均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居廉作《花卉圖》軸(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1851年(咸豐元年辛亥)
居巢四十歲,居廉二十三歲。
張敬修復至廣西任職,居巢、居廉隨行。張敬修作戰(zhàn)連連得勝,居巢作《連捷圖》扇面(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以示慶賀。上巳,居巢為張嘉謨作《白菊草蟲》扇面(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秋,為張嘉謨作《蘭石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1852年(咸豐二年壬子)
居巢四十一歲,居廉二十四歲。
七夕前五日,居巢為“小谷仁弟”作《夜合圖》(今藏廣東省博物館)。居廉作《仕女圖》團扇(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始在廣西授徒。
1853年(咸豐三年癸丑)
居巢四十二歲,居廉二十五歲。
居巢得張敬修保舉,升任同知。初秋,居廉作《雙美圖》軸(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張敬修在廣西被太平軍圍攻,孤軍守城。幕僚逃避一空,唯有居廉效死不離。后援軍趕到,才轉危為安。事后,張敬修對居廉愈加器重。
1854年(咸豐四年甲寅)
居巢四十三歲,居廉二十六歲。
居巢自編《今夕庵煙語詞》,李宗瀛作序。
1856年(咸豐六年丙辰)
居巢四十五歲,居廉二十八歲。
居巢、居廉隨張敬修、張嘉謨從廣西返回廣東,居巢客居可園昔耶室,居廉則返回故鄉(xiāng)番禺隔山,開始營建十香園。張嘉謨在東莞營建道生園,其后招納居廉到園中客居作畫。居廉則時常往返于隔山與東莞之間。
1858年(咸豐八年戊午)
居巢四十七歲,居廉三十歲。
居廉與彭冠臣、葛緒堂同客東莞。端午,居廉為“清波老兄”作《龍舟競渡圖》團扇(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在此期間居廉常到可園和道生園寫生作畫,后匯成《寶跡藏真》冊(其中之一今藏廣東省博物館)。
張嘉謨繼續(xù)營造可園,派人搜集各種花烏蟲魚在園中種植飼養(yǎng),供居巢、居廉寫生。
1859年(咸豐九年己未)
居巢四十八歲,居廉三十一歲。
仲春,張敬修赴江西任按察使,居巢為其作《白梅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并寄之。
1860年(咸豐十年庚申)
居巢四十九歲,居廉三十二歲。
張敬修重招居巢前往江西任其幕僚。正月十七日,居巢將赴江西南昌,舟次佛山,為居廉作《石供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1861年(咸豐十一年辛酉)
居巢五十歲,居廉三十三歲。
張敬修因病離職,返回東莞。居巢與其同歸,客居可園。
1863年(同治二年癸亥)
居巢五十二歲,居廉三十五歲。
花朝,居巢為張嘉謨作《雙魚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花朝前二日,居廉為粱鶴巢作《撫八大山人烏石圖》軸(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居巢五十三歲,居廉三十六歲。
居巢為張家齊作《水仙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張敬修在可園病逝。彌留之際猶以居巢為念,囑張嘉謨善待之。
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
居巢五十四歲,居廉三十七歲。
居巢、居廉離開可園,回故鄉(xiāng)番禺隔山居住。居巢在隔山修整十香園。
花朝,添茅小屋雅集,居巢為楊永衍作《牡丹蝶石圖》軸(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不久在十香園病逝。居廉于十香園紫梨花館設帳授徒,上午作畫,下午教學。居室則在園內嘯月琴館。此后數(shù)年,居廉仍不時往返于隔山與東莞兩地之間。
1875年(光緒元年乙亥)
居廉四十七歲。
花朝,居廉擬宋光寶筆意為張嘉謨作《紫花圖》扇面(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三月,作《百花圖》卷(今藏香港藝術館)。九月,為“子貞仁兄”作《螳螂草叢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
居廉五十一歲。
居廉學生高劍父生。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
居廉五十六歲。
居廉學生陳樹人生。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成)
居廉五十八歲。
初春,居廉根據(jù)居巢《十香詞》十首各作一圖,成《十香圖》冊。十一月,將此《十香圖》冊贈予謝鳳岐(今藏香港藝術館)。人日,與楊永衍、何桂林、蕭伯瑤、伍德彝同游廣州花埭翠林園,見波斯荳蔻狨,前所未睹,歸而圖之數(shù)十紙。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
居廉五十九歲。
秋,居廉為伍樂陶作《鷦鷯庭柯》軸(今藏香港藝術館)。在此后幾年中,先后多達十八人為該畫作了題跋。將友人賀其六十壽辰(虛歲)而題贈的詩文輯成《嘯月琴館壽言》刊行。
1890年(光緒十六年庚寅)
居廉六十二歲。
居廉與楊永衍同游廣州海幢寺,見花絢爛如錦,延綿滿山徑,歸而作《花春四時圖》冊(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重陽后二日,在嘯月琴館與潘飛聲、何桂林、馮遂知等相晤。九月,為“伯鸞仁兄”作《秋海棠》團扇(今藏廣東省博物館)。
1891年(光緒十七年辛卯)
居廉六十三歲。
中秋,居廉擬華喦筆意為“仁圃一兄”作《螳螂捕蟬》扇面(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
居廉六十四歲。
正月,居廉赴順德邱園與邱誥桐、賴學海等雅集。六月,為楊永衍作《白苦瓜》扇面(今藏廣東省博物館)。夏,為伍樂陶作《荔枝圖》扇面(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十一月,赴廣西蒼梧。冬,在廣州伍德彝萬松園之鏡香池館與張澤農、吳春生、伍樂陶、蕭毓芬等雅集,合作繪畫。
1893年(光緒十九年癸巳)
居廉六十五歲。
夏,居廉為“靄顏二兄”作《牡丹玉蘭》軸(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在十香園接納高劍父為弟子,授其畫藝。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居廉六十七歲。
秋,居廉擬羅聘筆意為伍樂陶作《萬里出關圖》團扇(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秋,擬羅聘筆意為“性腴仁兄”作《射禽圖》扇面(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是年前后,居廉指引高劍父到可園居住四、五個月,潛心臨摹居廉當年在可園所作繪畫。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居廉六十九歲。
春,居廉為“瑞人二兄”作《歲朝清供圖》軸(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為“蓮生仁弟”作《九如圖》扇面(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秋,為“壽明三兄”作《采花歸》團扇(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劉永福等名士為賀居廉七十壽辰(虛歲)贈送了書畫,后居廉將其裱成《居廉得壽圖》冊。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居廉七十一歲。
花朝,居廉作《十二分春色》卷(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三月,赴邱園與邱誥桐、伍德彝、陳鑒等雅集,合作《邱園雅集圖》卷(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十月,在萬松園與伍德彝、崔詠秋、劉玉笙、葛紹堂、容祖椿、陳鑒、張澤農、吳春生、李桂馨等雅集,合作繪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居廉七十二歲。
春,居廉為“鳳笙老弟”作《天成百味圖》卷(今藏廣東省博物館)。將居巢藏印鈐拓成《今夕庵古印藏真》二冊,收八潘儀增編《秋曉庵古銅印譜》中。潘飛聲、丘煒萲將居巢詩輯成《今夕庵詩鈔》刊行。在十香園接納陳樹人為關門弟子,授其畫藝。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居廉七十五歲。
三月,居廉擬元人筆意為“子瑜二兄”作《山水圖》冊(今藏東莞市博物館)。將居巢孫女居若文許配給陳樹人。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
居廉七十六歲。
6月18日(陰歷五月初五日),居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