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青藤花鳥精品》冊,前有陳澧題扉如下:
昨夜微霜葉尚青寒林掩映露疏星枝頭一抹朝霞暖小鳥飛來試短翎已未除夕后三日小琴別駕尊兄屬。
——題陳澧
詩為《陳東塾先生遺詩》及《東塾遺詩續(xù)補》所無。這不奇怪,因為東塾為詩,往往旋作旋棄。直至晚年還是那樣不自珍惜。到后來汪兆鏞汪宗衍父子編纂《陳東塾先生遺詩》及《遺詩補遺》,不能不從一些屏條篷面作迻錄輯佚。因之,末及搜入的軼詩應(yīng)屬不少。上引“小琴別駕尊兄”屬題之詩,即是一例。但現(xiàn)在要說的是上述那位屬題者“小琴司馬”。
檢讀《陳東塾先生遺詩》,“小琴”其人凡兩見如下:
春日寓靈佑寺懷君模、小琴、黼香、芑堂將至(丙中年)
題許小琴藏六如畫(壬子年)
“小琴”、“許小琴”,“小琴別駕”應(yīng)同屬一人。但時下人名工具書并沒有專欄。地方縣志、府志亦脫略其人,這位“許小琴別駕”算是“聲名漸遠”了。
許小琴是別字,他自署名是許文琛。這可見于他在佛山當(dāng)官時重刻《觀齋集》及《壹齋集》兩書時的自署。他在廣東為官三十多年,主要在九龍司、五斗司、沙灣司等地任巡檢。他為官歷三十多年三任巡檢而政績斐然,又喜網(wǎng)羅文物,他是在廣東咸、同、光之間的一位收藏家。
在番禺沙灣坑頭村里有個“拜松亭”(有說現(xiàn)在是旅游景點)。在同治年間,力主重修該亭者便是這位“小琴別駕”。亭中有同治五年所立之《重修拜松亭碑記》云:
“拜松亭者,許小琴司馬巡政沙灣時所建也。司馬好古,坑頭里人梁材盛稱其族有二塘,塘基有古松焉,大百十圍,老干參天,濃蔭被畝,蓋數(shù)千年物也,司馬聞而譽之。顧松之左有晉代陳將軍祠焉,曰:‘此晉松也’。亭而拜之,又集文士觴詠之。張南山司馬為題曰‘拜松亭’。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夜,松出火自焚,毀幾半,亭因圮焉。眾歸其焦材于賁南書院。曰:‘邑古跡也,亟宜修鬻’。其焦材得金柒拾伍兩,梁星藩、陳述甫二公又倡眾助之。亭址地梁氏送基方丈及柱皆石中沙灰,期不朽也。所助金姓名備書于左。同治五年八月。賁南書院公立”
(碑文中提及之梁星藩,即粱承禧,字拱辰,是廣州十三行之一的天寶行第二代行主。曾與樊封(商衍鎏之老師)結(jié)九老會于廣州華林寺,梁慶桂是其侄孫)
而這位“小琴別駕”在地方志上未能留名,詎料竟能“留名”在這禺南片石。
關(guān)于修建‘拜松亭”,在粱章鉅的《楹聯(lián)四話》中也曾說到:
“歙縣許小琴少尹文琛嘗往拜之。好事者為建‘拜松亭’,四向清虛臨水,中有楹帖云:‘四角亭開臨止水;六朝人去剩孤松’。”
(附要說明的是:前文分別所用的稱呼是:“司馬”、“別駕”、“少尹”,那是當(dāng)時人喜歡用古官名“硬套”為雅稱而已)
小琴名字沒而不彰,其中一大原因是許多王具書將其父子合為一人。
他父親是許仁,字靜夫,一字耕余,是蕪湖商人。著有《叢桂山房遺稿一卷》。
但在《皖人書錄》、《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工具書中都一律把許仁和許小琴誤合為一人,這錯誤似自相同源頭??赡苁菑摹锻钊藭洝返腻e失被輾轉(zhuǎn)沿用。
只有張維屏在《汾江隨筆》中有記載“許仁”時,能將父子區(qū)別。
許小琴喜歡和當(dāng)時文士交游,所見資料如:
(丙申年)春日寓靈佑寺懷君模、小琴、黼香、芑堂將至?!蛾悥|塾遺詩》
(壬子年)題許小琴藏六如畫《陳東塾遺詩》
陳詩《尊瓠室詩話》:“許小琴文琛以左田師詠南唐古梅圖卷見示……”
朱啟連《埭坨集》:“許小琴邀看書畫,最后出南唐古梅圖囑題”
按:朱啟連與本圖冊的題簽者陶邵學(xué)至為摯好。
梁章鉅在《浪跡叢談》卷三“許小琴分司”一則中,描述許小琴兄弟之性格最為詳細,說:
“……芍友與小琴為同懷兄弟,并余門下士,師友之誼甚篤,而意趣各不同,論者以為兩人有冰炭之分,謂芍友清而小琴熱,又謂芍友視天下無易事,小琴視天下無難事。蓋芍友遇事必熟思審處,計出萬全而后行,小琴遇事則挺身直前,期于必成而后已,皆通才可倚恃而肝膽照人者也?!?/p>
另外,居梅生、羅岸先、楊椒坪等人亦和許小琴往來無間,可惜是近日穗地幾種關(guān)于居巢的著述,關(guān)于“許小琴”、“羅岸先”的交游資料都付闕如。
前段說到許小琴兩次刻書都在南??h署的任內(nèi)。詳情是:第一次刻書是在咸豐四年,時任職南??h署內(nèi),曾重刻《觀齋集》十六卷。《觀齋集》是王澤所撰。王澤字潤生,號子卿,晚號觀齋。是安徽蕪湖人,嘉慶六年進士,官江西贛州知府,署贛南道。善繪畫金石。許小琴本就是王澤的孫女婿,所以他詈以“孫女夫許文琛”的名義刊行。
已知的第二次是在同治二年,他重刊了《壹齋集》四十卷,作者是安徽當(dāng)涂人黃鉞。黃鉞字左君,號左田,又號盲左,在書中“小琴”自詈:“同治二年蕪湖許文琛刻于廣東南海丞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