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手敕岳飛《起復詔》手卷,紙本,縱30厘米,總長967厘米,由三個部分組成:引首、畫心(起復詔)和跋文。其中畫心(起復詔)縱30厘米,橫55厘米,朱砂手繪五爪云龍紋邊棉料紙本,內(nèi)容為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敕岳飛《起復詔》,草書,款署“紹興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書賜岳飛”,十四行,行字不等,其中第二、七、十、十一、十四行各有缺字,計七字,鈐篆書朱文“書詔之寶”印(“書”字上部缺)。潔嘉慶元年原裝原裱,識文如下:
三年之喪,古今之通禮也。卿□終天年,連請守制者,經(jīng)也。然國事多艱之秋,正人臣干蠱之日,反經(jīng)行權(quán),以墨 視事,古人亦嘗行之,不獨卿始,何必過奏之耶?□□練兵襄陽,以窺中原,乃卿素志。諸將正在矢師效力,卿□□一日離軍,當以恢復為口。盡孝于忠,更為所難,卿其勉之。紹興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口帝書賜岳飛。
《起復詔》為岳飛后裔世守之物,長期貯藏杭州岳王祠(即今岳廟),秘不示人。乾隆六十年(1795)仲冬,浙江布政使汪志伊往西湖棲霞嶺下敬謁岳飛墓并拜岳王祠,岳氏后裔向他出示了這件稀世之寶。這是《起復詔》第一次公開面世。其時《起復詔》已“殘闕五、六字”,汪志伊“恐歲久磨滅更甚”,于是指示“選工上石”,并且賦七言絕句一首,還以王整隸書寫下近二百字的觀跋。之后,時任鴻臚寺卿的翁方綱、刑部侍郎秦瀛于嘉慶元年(1796)六月也在岳王祠拜觀了《起復詔》,并分別寫下長詩題跋,嘉慶三年三月十五日,接替汪志伊任浙江布政使的謝啟昆前往岳王祠,在拜觀了《起復詔》之后,也以七言長詩作題跋。上述四家題跋前三跋于嘉慶元年勒石刻碑,謝啟昆跋則是嘉慶三年以后補刻,于此同時,《起復詔》也于嘉慶元年裝裱成卷,汪志伊、翁方綱兩家題跋一起裱在《起復詔》的后面,并且預留了長長的拖尾紙。從此,凡來杭州敬謁岳飛墓,參拜岳王祠的四方先進、學者、朝廷重要命官及民國名人無不在敬謁參拜之后觀瞻《起復詔》,并紛紛在手卷拖尾紙上題寫觀跋,一百數(shù)十年間,先后有汪志伊、翁方綱、秦瀛、阮元、張曾太(題寫引首)、謝啟昆、孫星衍、嚴元照、許宗彥、馮培、粱同書、段玉裁、諸宗元、吳昌碩、康有為、曾熙、黃元秀、張善孖、張大千等70余位歷史名人。嘉慶八年(1803),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時為“中憲大夫在籍戶科掌印接事中”馮培編輯《岳廟志略》,有關《起復詔》的內(nèi)容就是根據(jù)這一原件編輯,并對嘉慶八年前《起復詔》手卷上的重要題跋——收入《岳廟志略》中,《起復詔》及諸家題跋刻碑后,自嘉慶年間至民國初年有拓片傳世。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入杭城,岳氏后人遺失此卷,直至近二十年后的光緒四年即1878年才由岳氏后裔岳介生重新獲歸,民國初(不晚于1918年)《起復詔》為辛亥革命元老、杭州人黃元秀以重值購之,之后歸藏上海大收藏家吳普心。大陸解放前夕,吳普心往臺灣,他的大部分收藏包括《起復詔》在內(nèi)的重要文物、藝術(shù)品一并攜往臺灣,自此《起復詔》流落海外。1986年,《起復詔》出現(xiàn)在美國舉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被香港某著名收藏家競拍購回。
這是大致的來龍去脈??梢哉f,《起復詔》自乾隆六十年面世以來一直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各家題跋充分說明了關注的程度。并且,長期以來,它一直由岳氏后裔保存在杭州岳廟,是杭州岳廟同名碑刻的母本。毫無疑問,這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