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愿閱讀長篇小說的歷史,應該截止到《廢都》《白鹿原》;后來在作家出版社編書,讀小說成了工作,成了被迫,甚至成了生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更不會自愿讀小說了。不再自愿讀小說的主要原因,一是活得心浮氣躁、實惠平庸,很難靜下心來與書中的人物同生死、共悲喜;二是沒有碰到令我手不釋卷的好小說。好小說罕見的原因有許多,只想強調(diào)兩個。一是在這個權貴資本主宰的時代,很多聰明人都去掙錢、謀官了,而不屑于干寫小說這個費力難討好的苦差事。二是雖然創(chuàng)作的禁區(qū)已經(jīng)很小了,但傳播的禁區(qū)還很大,除非你不想發(fā)表,否則你的創(chuàng)作就只能在狹窄的空間中掙扎。令人擔心的是,如果再等上一二十年,經(jīng)歷豐富的一代人就將風燭殘年、駕鶴西去,生命中鮮活的歷史就將變成被過濾的、書本上的干癟文字。不管我的這種悲觀主義判斷有沒有道理,起碼我的文藝心緒是麻木冷漠、消沉頹廢的,但即使這樣,當看到戴定南的這個稿子時,我的心還是忽悠了一下,看下去,竟然還有些手不釋卷了。
同樣是穿著小鞋在夾縫中跳舞,戴定南不但不逃避,不曖昧,還一定程度地直面歷史和現(xiàn)實講了真事,抒了真情。他的舞步雖然照樣有些局促,卻決不磕絆,甚至還有著幾分自由自在、瀟灑飄逸。2007年7月的一天,戴定南電話說寫了三四萬字想發(fā)給我看看,書名叫《生于1964》。讀完后我給他回信說:“是難得的好東西,具有多方面的天才性。你是天才的藝術家,也是個精彩的、有重大殘疾的商人。上帝把你搞到世上,讓你搞了那么多事情,似乎都是為了幫你最終成為一個出色的文藝家……”這是讀完后興奮狀態(tài)下的私交真心話,冷下來,并把這話公布于眾,自然有點臉紅,但當時的心情由此可見一斑。
真實的魅力
稿子雖然有些自傳的味道,但終歸還算小說。喜歡讀紀實、資料性文字的我之所以喜歡它,首先應歸于它的“真實性”。
真實,本應該是起碼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而不應該是什么稀罕的東西,也不該有多么大的藝術魅力,更不該成為評判文藝作品的核心標準。只是因為我們多年被虛假所包圍,被虛偽所愚弄,一旦醒過來,便覺得真實是那樣的難能可貴,是那樣的魅力四射,是那樣的應該成為所有價值判斷的基石。戴定南的《折騰》之所以好看,正因為他具有這些特點。生于1964年的戴定南,算得上是中國改革開放跨時代的人,伴隨著時代的巨大變革,他在豐富的經(jīng)歷中碰及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的奮斗過程充滿著成功和失敗。寫《折騰》這種小說,有好的生活積累不一定能寫好,但沒有好的生活積累是一定寫不好的。
一本喚醒記憶的書
《折騰》約26萬字,可分為歷史和現(xiàn)實兩部分。歷史的部分寫了主人公的家族、親人、鄰里、鄉(xiāng)親……寫了他的童年、少年。一般來講,這部分不會太好看,因為一個無名之輩的家族歷史和幼年經(jīng)歷,憑什么讓現(xiàn)代人感興趣,其中又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然而作者卻將這部分寫得著實好看。為了更加客觀地判斷《折騰》的質量及它的市場性,我曾把稿子分別送給幾種人閱讀,他們之中有暢銷小說作家、表演藝術家、學者理論家、大學生、好讀書的少婦、社區(qū)保安、編劇等。我挑選的這些人形形色色、趣味不一。結果反饋回來的信息沒有一個人說這部分不好看,相反,還覺得很精彩。
難產(chǎn)的書名
一本書的名字和一個人的名字差不多,本來不大重要,只是一個代號而已,與書的質量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作為一個文化商品,書名便具有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一個不知名的作者來說,書名幾乎是書的第一賣相。一本書在書店混跡于龐雜的書堆中,能不能讓讀者駐足看一眼拿起來翻一下,書名的作用是第一的。因為一本書的資金投入和利潤很有限,所以一般不適于投入大量的廣告費進行宣傳,這樣就使得讀者口口相傳的廣告形式對于一本好書來說變得非常重要。想這本書的書名從接到書稿一直想到出版,歷時幾個月,最終也沒能想出一個很滿意的。
作者煞費苦心地起的書名叫《生于1964》,不考慮賣相,應該是個不錯的名字——樸實、自然、平和,也不俗氣。但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則缺乏鮮明的賣點,還有限制了讀者群之嫌。之后又嘗試了幾十個,并初定為《赤腳狂奔》,最后鎖定為《折騰》。大家還是認為“折騰”賣點不強烈,還有點俗氣,在南方市場還可能有點水土不服,屬于時間緊迫、黔驢技窮之結果。選定它的根據(jù)是: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書的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罢垓v”一詞確實有點俗,但它可以較好地兼顧底層的讀者群,尤其是此書雖然不是“地攤兒文學”但它同樣能夠抓住“地攤讀者”。
編輯這本書歷時一年,一年中圍繞這本書一直在“折騰”,但到了今天可以慶幸我們終于出版了《折騰》,我相信之前的“折騰”都是有意義的,我期待著讀者的反饋! (作者單位: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