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方志敏英勇犧牲,贛東北人民為革命付出了沉痛代價。繼方志敏后的一代贛東北人并沒有消沉,為中國革命繼續(xù)做著偉大的貢獻。1949年,贛東北的幾千知識青年,為了理想和革命,為了貴州人民的翻身解放和開發(fā)建設,他們西進貴州扎根烏江苗嶺,艱苦奮斗,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貴州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艱苦奮斗 創(chuàng)辦學校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第二野戰(zhàn)軍五兵團和贛東北區(qū)黨委、南下支隊于4月底5月初到達贛東北,進行接管,建立各級人民政權。
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為擴大干部隊伍,招收培養(yǎng)新生力量,贛東北區(qū)黨委于5月中旬在上饒靈溪建立贛東北軍政干部學校總校和景德鎮(zhèn)分校,隨后相繼建立了由各地委領導的廣豐、鉛山、貴溪、鄱陽分校。各縣舉辦了干訓班,區(qū)黨委還建立了衛(wèi)校、文工團。
1949年5月17日,五兵團依照中央的指示,決定在江西上饒籌建第二野戰(zhàn)軍軍事政治大學干部學校,景德鎮(zhèn)、九江、臨川,浙江省江山、衢州、金華等地招考青年學生。這是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繼承紅大、抗大傳統(tǒng),培養(yǎng)干部的特殊學校,招收、培養(yǎng)自愿參軍的知識青年,校址暫時設在上饒中學。兵團政治部派出宣傳部、后勤部的20多名同志,分赴玉山、貴溪、鄱陽、,兵團下達聯(lián)字9號命令,為學校任命領導和選調各級干部。5月31日,五兵團正式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軍事政治大學第五分?!?,暫編為7個中隊,于6月初由上饒遷至橫峰蓮荷。革命老區(qū)的廣大知識青年,受革命思想的薰陶和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踴躍報考革命干校,投身革命隊伍。7月,學校的籌建和組織編隊基本就緒。
二野軍大五分校的建制較完善。機關:教育處,下設辦公室;政治部,下設組織科、宣傳科、保衛(wèi)科;校務處,下設管理科、供給科、衛(wèi)生科。校本部轄一至三大隊和醫(yī)科大隊:第一大隊,下設1-5中隊;第二大隊,以上饒地區(qū)所屬縣、市干部為骨干,下設6-10中隊;第三大隊,軍政干校景德鎮(zhèn)分校的學員與浮梁地委列編為西進支隊第三大隊,下設11-15中隊。3個大隊共有學員2000多人。其中十五中隊為女學員,有150余人。
6月16日,二野司電令,即聯(lián)字第14號命令:“各軍所屬隨營學校統(tǒng)一合編,組成軍政大學五分校,為五分校下轄的總隊(隨校)建制。”具體番號為:十六軍隨營學校領導兼任一總隊領導,設第四大隊,駐玉山,大隊下設5個中隊,學員數(shù)在400以上;十七軍隨營學校領導兼任二總隊領導,設第五、六大隊,駐貴溪縣上清宮,各轄4個中隊,即21-28中隊,學員共1000多人,其中第21中隊第3、4區(qū)隊為女學員。7月,兵團西進在即,各總隊(隨校)先后離開南京進駐江山、貴溪和上饒。駐上饒的十八軍隨營學校雖未設三總隊(番號),但第二、第三大隊亦有青年知識分子1000余人,其中第14中隊為女學員。另有十八軍醫(yī)學??茖W校除留少數(shù)師生組建軍部醫(yī)訓隊外,調歸二野軍大五分校,改名為醫(yī)科大隊,學員約三、四百人,由原來兩個中隊編為一個專業(yè)中隊,非專業(yè)的男女學員分別編入三大隊11、15中隊。大隊先駐蓮荷,后遷至離校部10余華里的鉛山縣河口鎮(zhèn)。報考各類革命學校的8千多名知識青年,大多數(shù)是贛東北的初、高中學生。
排除萬難 勝利前進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進軍大西南,解放接管云、貴、川、康(西康)。五兵團解放接管貴州,贛東北區(qū)委的干部,隨軍西進貴州,贛東北行政區(qū)劃歸江西省委領導。9月初,贛東北區(qū)黨委和所轄地、市、縣、鄉(xiāng)鎮(zhèn)從冀魯豫南下來的全體工作人員,奉命到上饒集中學習,準備西進。9月中旬正式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五兵團西進支隊。西進支隊下轄5個大隊、54個中隊,共有干部5774人(其中省軍級6人、地師級91人、縣團級353人、區(qū)營級1023人),戰(zhàn)士和后勤人員3560人,共9334人。在這支干部隊伍中,包括原南下支隊的全體成員,贛東北地下黨的部分同志,二野軍大五分校學員、贛東北區(qū)黨委所屬各級干校(含贛東北軍政干部學校、景德鎮(zhèn)分校、衛(wèi)生學校和上饒、貴溪、鄱陽、浮梁地委干校)的學員,以及贛東北解放后參加工作自愿西進的部分青年知識分子。贛東北各干部學校和干訓班的學員,自愿報名參加西進,編入西進支隊。盡管貴州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地方,報名進軍大西南的人仍然很多,場面很感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參加西進貴州的贛東北革命青年近7000人,其中編入西進支隊的軍政干校學員、各縣培訓班學員、文工團團員、衛(wèi)校學員、西南服務團隊員近4000人,軍大五分校學員部分調入西進支隊,大部隨五兵團野戰(zhàn)部隊進入貴州,共3000多人。當時上饒的知識青年幾乎走空。
9月10日,西進人員在上饒廣場聽取區(qū)黨委宣傳部長、西進支隊副政委申云浦關于進軍貴州的動員報告。每人發(fā)放兩斤半棉花和一個被套,自已動手縫制成棉被。中隊組織前站、后衛(wèi)、收容等小組。排練行軍中的快板、唱歌等文娛節(jié)目。9月25日兵分兩路,西進支隊的全體成員分為前、后兩個梯隊從上饒出發(fā),踏上了西進貴州的征途。前梯隊沿五兵團司令部的路線,乘火車至南昌,再轉乘汽車經上高、慈化、長沙到湘潭。后梯隊從上饒到南昌,再到九江,經武漢、岳陽、長沙至湘潭,前、后梯隊在湘潭匯合,并在此進行了短期的休整。9月27日,后梯隊的五大隊和四大隊共乘火車從上饒靈溪出發(fā),10月1日5時半,到達湖北大冶縣石灰窯,全體官兵上岸休息。中午,在石灰窯職工總工會,從無線電上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10月2日5時西進支隊后梯隊陸續(xù)到達武漢,部隊先在街上休息,晚飯后,部隊過長江到武昌宿營休整。當晚武漢大街上張燈結彩,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武漢休整10天,一方面學習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講話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舉行慶?;顒?。另一方面對前一段行軍作檢查總結,表彰好人好事。10月11日分乘小客輪離開武漢,向湖南進發(fā),穿過洞庭湖,經岳陽、長沙,15日陸續(xù)抵達湘潭。
在湘潭又休整了幾天,進行學習和總結評比,各中隊再一次組織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由五兵團十六軍、十七軍第一批抽調轉業(yè)到地方工作的1524名干部補充到西進支隊。中央為支援貴州,從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大區(qū)調來106干部(大都是貴州籍干部),對外稱二野西南服務團貴州分團,這時也大部到達湘潭,都編入了西進支隊。
為了有利于工作,中共貴州省委將西進支隊原從事地方工作的干部和從部隊剛轉業(yè)到地方工作的干部,采用交叉配備的方法,組成了九個大隊(地委),其中有8個完整的地(市)委架子(含地委、專署、軍分區(qū)及其所轄各縣)。
10月20日,為做好輕裝徒步行軍的準備,隊員們認真清理自己的物品,力求減負,做到背包重量一般在30斤左右。離開湘潭沿湘黔公路向貴州高原進發(fā)。徒步行軍不僅要跋山涉水,還要隨時準備戰(zhàn)斗。時逢冬季,湘黔路山高路陡,被擊潰的國民黨10多萬散兵游勇、地主武裝和土匪糾集一起,潛伏林間,偷襲我西進人員,為防空襲,經常夜行日休。可謂硝煙彌漫,路途險惡。加上海拔近2000米,從下往上高不可攀,從上望下深不可測,百里無人煙的雪峰山,步行軍的困難可想而知,“小長征”的稱呼也由此得名。即使是這樣,年輕的隊員們沒有退縮,他們發(fā)揚團結互助精神,日夜兼程徒步向貴州進軍。途中嚴格執(zhí)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每到宿營地借住老百姓房子,秋毫無犯之外,替房東家挑水掃地,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了“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的光輝形象。10月18日,二野前委批準地縣班子及省直負責人員名單。10月21至26日,中共貴州省委和二野五兵團在邵陽召開聯(lián)席會議,對進軍貴州和貴州解放后接管的方針政策、方法步驟和征糧支前等任務向各地(市)委進行了全面部署,并確定了各地(市)委負責接管的地區(qū)。
在西進支隊到達邵陽和芷江期間,由五兵團第二批抽調到貴州,轉業(yè)到地方工作的940名干部和二野軍大五分校分配到貴州從事地方工作的1500名學員也先后到達。支隊從上饒出發(fā)前奉命派員到南京迎接二野南京軍大分配到貴州工作的875名學員也在不久后到達。在戰(zhàn)火硝煙中艱苦跋涉三千里,歷經四十多天風和雨,11月中旬至12月初各部先后到達目的地。
軍大五分校進入貴州后,在貴陽、遵義等地再度招生,繼續(xù)辦學,新增學員6000多人。1950年1月,校本部移至貴陽修文縣。第五兵團所屬的十六、十七、十八3個軍,先后也建立了軍大五分??傟牐S校)。隨著戰(zhàn)爭勝利發(fā)展,學校變更為西南軍區(qū)軍大貴州分校。
平叛土匪 二次解放
二野五兵團11月15日解放貴州省省會貴陽,至12月初解放貴州全省。西進支隊入黔后,少數(shù)分配在省級機關和貴陽市工作,大多數(shù)被分派到地、縣、區(qū)、鄉(xiāng),從省級機關到鄉(xiāng)鎮(zhèn)基層單位,從省會中心城市到邊遠山村幾乎都有贛東北兒女,到處可以聽到江西“老表”的鄉(xiāng)音。入黔贛東北兒女到達各自工作崗位后,夜以繼日地投身接管建政開辟新區(qū)的各項工作。
貴州的解放沒有經過大的戰(zhàn)斗,貴州省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卻經歷了一場極其艱難復雜和尖銳殘酷的斗爭。1950年3、4月,解放接管貴州的五兵團,因入川作戰(zhàn),只有少部分留駐貴州,1949年底和1950年初,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剛剛接管、建立人民政權,國民黨反動派在解放前夕組織策劃的反革命地下武裝,相繼在全省大部分縣區(qū)策動大規(guī)模的匪特暴亂。除各地反動勢力打出反動旗號占山為王外,原起義的一部分軍隊(約15個團)和各地的鄉(xiāng)保武裝相繼背叛為匪。他們打出“國民黨反共救國軍”等旗號,襲擊我縣、區(qū)、鄉(xiāng)人民政府,圍攻縣城,攔劫軍車,搶劫糧倉,殺害革命干部和人民群眾。潛伏在城市的敵特分子與土匪暴亂相配合,大肆進行造謠、放火、投毒和暗殺等種種反革命破壞活動,十分猖狂。1950年1月14日,五兵團司令員楊勇率兵團指揮機關參加成都戰(zhàn)役后返黔,途經遵義、烏江間的刀靶水,遭土匪襲擊。3月5日,十六軍四十七師供給處處長張維友和四十六師供給處副處長李俊峰的車輛,在離貴陽市10多里的李家墳遭土匪襲擊而犧牲。4月下旬,省委和兵團的領導到重慶西南局開會,在川黔邊界處遭800多名土匪伏擊。在匪風猖獗的1950年3月,全省有31座縣城被土匪襲擊、占領。貴州省如同一張被蠶吃過的桑葉,僅僅剩下幾條主要公路沿線是我們控制范圍,形勢十分嚴峻。
貴州省的剿匪斗爭是解放大西南的第二個戰(zhàn)役,在“軍事清剿,政治攻勢,發(fā)動群眾”三結合方針和“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寬嚴相結合政策的指導下,從1950年初開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各級黨政干部組成的武工隊,開展大規(guī)模的剿匪斗爭。經過一年多艱苦復雜的斗爭,贏得了剿匪的勝利。1950年1月至1951年8月,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與股匪進行大小戰(zhàn)斗4246次,殲滅土匪27萬8千多名,斃傷及俘虜匪中隊長以上骨干14397人,繳獲各種火炮298門,輕重機槍1247挺,長短槍11萬余支。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西進貴州和貴州解放后新參加工作的各級干部,為保衛(wèi)新生的人民政權,舍生忘死,浴血奮戰(zhàn)。在激烈、復雜的剿匪斗爭中,付出了沉痛代價,一百多位軍干校校友、文工團團員、西南服務團團員、衛(wèi)校學員在剿匪中,為保衛(wèi)新生的人民政權獻出了寶的貴生命。
信江兒女 情滿黔疆
在剿匪斗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1950年7月,中共貴州省委決定在全省范圍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征糧五大任務為主要內容的反封建斗爭,為土地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省、地、縣和省軍區(qū)抽調3萬多名干部組成工作隊,深入農村,發(fā)動群眾,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征糧和土地改革。贛東北西進貴州干部,大多數(shù)同志參加了這一偉大的革命實踐。許多同志還擔任土改工作隊的隊長、組長。農村反封建民主改革勝利完成后,黨的工作重點逐步轉入城市,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高潮逐步興起,因而不少同志先后調到省、地、縣有關部門工作,有的走向了領導崗位。黨政機關、教育、媒休、廠礦企業(yè)、公安、財政、金融、商業(yè)、糧食,各條戰(zhàn)線上都有贛東北人。
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西進的贛東北兒女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聰明才智,為貴州的各項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率先建立了全省第一個著名的農業(yè)互助組,創(chuàng)辦了工廠、學校、衛(wèi)生院,創(chuàng)作出許多歌頌黨和人民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保證了市場繁榮、供需兩旺;確保了一方平安,實現(xiàn)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秩序。贛東北西進貴州的年青干部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經受了血與火考驗后,他們的革命立場更加堅定,才干不斷增長,一大批同志被選調省、地領導機關和縣區(qū)領導崗位,一些同志成為領導的得力助手或被提拔重用,或保送高等院校深造,或成為全省全國的先進工作者和模范。
半個多世紀以來,贛東北西進貴州兒女在那片熱土上,走上了革命道路,成長為共產主義戰(zhàn)士,幾十年如一日,為黨為人民,把全部精力和整個人生,甚至連生命都無私奉獻給了貴州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富民興黔事業(yè)。這就是西進的贛東北人的風采,是贛東北永遠的驕傲!○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