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曾長期生活、工作在中國的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回到美國后,和她的丈夫華爾希開辦了約翰·黛出版公司。從該公司的利益出發(fā),她很想找能以英文來寫一部全方位介紹中國的書的這么一位作家。當時已在我國文壇上嶄露頭角且享有“幽默大師”之美譽的《論語》半月刊雜志主編林語堂,因不斷為英文雜志《中國評論周報》撰稿,故以其題材新穎的英文小品和幽默俏皮的文風而躍入賽珍珠的視野,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視。
1933年的一天晚上,賽珍珠主動前去林語堂家拜訪,被主人留下來一道吃飯。賓主用英文進行了廣泛交談,感到十分投緣。當談到由賽珍珠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水滸》時,林語堂表示十分贊賞;又談及某些在中國住過幾年的西方人,回國后遂以“中國通”自居,著書立說,像美國傳教士史密斯寫的《中國人的特性》,甘露德寫的《中國的毛病何在》,賓主都頗感不以為然。賽珍珠表示,她希望有一部由中國人來寫,專門闡述中國的著作,要坦誠相見,滲透著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不要為了取悅外國人而自慚形穢。林語堂順口說:“我倒很想寫一本書,說一說我對于中國的實感?!?/p>
“那么你為什么不寫呢?你是可以寫的?!辟愓渲闈M腔熱忱地鼓勵他,“我盼望已久,希望有個中國人寫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p>
兩人一拍即合,林語堂遂成為賽珍珠的特約撰稿人。此后,林語堂就開始構(gòu)思這部名為《吾國吾民》(后中文又譯作《中國人》)的著作。在寂靜的夜晚,有時他熄了燈,躺在床上,卻并不睡覺,而是在那里打腹稿;有時他靜靜地坐在窗口,似在眺望窗外的風景,實則正陷入沉思。為了使自己能盡快進入創(chuàng)作境界,他把寫作提綱抄寫在紙上,又把紙貼在自己的書房——“有不為齋”的墻上。在潛心寫作的那些日子里,林語堂幾乎很少離開書房,全家也沒有一個人敢在他工作時打擾他,只有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夫人廖翠風不得不與之商量時,才敢走進去,并迅速把房門關(guān)好,以致他那些天真的孩子們只能擠在鑰匙孔上神秘地向里面窺視;平時十分整潔的“有不為齋”簡直臟亂不堪,寫字臺上堆著一堆稿子,還有幾本常用的書、毛筆、鉛筆和放大鏡,除了煙缸而外,在寫字臺的周圍,也滿地都是煙灰和火柴桿,而且整個房間煙霧騰騰,煙味刺鼻。每當面帶微笑的時候,這就暗示著他寫得非常順手。
1934年夏,經(jīng)過數(shù)月辛勤筆耕,《吾國吾民》終于完稿。當賽珍珠讀完該書原稿后,欣喜欲狂,并欣然為之作序。序言對該書作出了高度評價:“……與歷來的偉大著作的出世一樣,《吾國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滿足了我們一切熱望的要求,它是忠實的,毫不隱瞞一切真情。它的筆墨是那樣的豪放瑰麗,巍巍乎煥煥乎,幽默而優(yōu)美,嚴肅而愉悅。對于古往今來,都有透徹的了解與體會。我想這是一本歷來有關(guān)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成績?!?/p>
1935年9月,該書在美國出版后,廣受好評,《紐約時報》等媒體發(fā)表了許多書評給予高度贊揚,美國著名書評家伯發(fā)在《星期六文學評論周刊》上這樣寫道:“他(指林語堂)的筆鋒溫和幽默。他這本書是用英方寫作的以中國為題材的最佳之作,對中國有真實、靈敏的理解。凡是對中國有興趣的人,我向他們推薦這本書?!?/p>
至年底的4個月期間,《吾國吾民》連印了7版,名列當年美國暢銷書榜首。它不僅給賽珍珠夫婦的出版公司帶來了不菲的利潤,而且也使林語堂一舉在美國成名,并成為林語堂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著名作家的地位。從此,林語堂由以中文寫作為主轉(zhuǎn)向以英文寫作為主。
賽珍珠夫婦以商人和文人二者兼有的眼光,認準了林語堂是一棵搖錢樹,就多次來信熱情邀請他到美國去搞創(chuàng)作。林語堂遂于1936年8月攜全家赴美定居,開始了他新的創(chuàng)作旅程,在歐美掀起了一股更大的“林語堂熱”?!?/p>
責任編輯 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