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義務與權利應對等,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遵守并承擔相應的義務。學生也不例外,比如在享有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履行相應的學習義務。
然而一直沿襲至今的現(xiàn)狀是:家長主動代替中小學生履行部分學習義務;人們也傾向于將中小學生學不好的原因首先歸咎于教師、學?;蚴墙逃旧?,很少從學習的主體學生方面尋找原因,沒有看到中小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負有義務。
1.不容樂觀——學生義務被忽視的現(xiàn)狀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的信息社會中,權利意識高漲,學生權利當然也被廣泛認可并竭力維護。中小學生耳濡目染中形成了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但因為其對相關法律知識未能全面了解,于是以貌似認識能力增強的方式過于注重自己應享有的權利,而面對應該履行的義務,比如學生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項學習義務,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結果表明,哲學、法學領域?qū)嗬年P注遠遠多于對義務的關注,在其影響下,教育法學、教育哲學、德育的研究也是比較多地關注教師與學生的權利,相比之下,學生義務明顯不受重視。但關于它的研究少,并不等于它不重要。
2.未成年人比例大——中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根據(jù)中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中小學生這個群體絕大部分是由未成年人組成。那么未成年是中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之一。
由未成年這個特殊性帶來的另一個特殊性就是中小學生群體在社會總?cè)丝谥兴急壤^大。據(jù)了解,2003年時我國就有3.7億未成年人,這個數(shù)量比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大國全國的人口還要多。可見,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的關注顯然是必要的。
需要履行學生學習義務的中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如果一味強調(diào)權利忽視義務,就會阻礙中小學生學習義務感的形成,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及自我發(fā)展,最終將影響到我國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學生學習義務問題不可小覷。
二、 學生的學習義務感
1.義務感與責任感
《憲法學》中將義務定義成“對人的行為的抑制或約束,由此形成人們的一種社會責任?!盵1],可知,義務和責任是有聯(lián)系但卻不同的兩個概念。再詳細分析一下義務與責任的含義就可更明晰它們的差異。責任有兩層含義:一是應盡的職責;二是未盡職責時應當承擔的過失。而義務(源自日語)包括三層意思:①應盡的責任(比如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法律義務與非法律義務);②應做或不可不做的事(如履行合同的義務)(不得傷害他人的義務);③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無償進行的或給予的。義務服務、義務勞動,對照義務和責任的概念,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屬于責任還是義務?毋庸置疑,顯然更符合義務的定義,即學習是學生的一項義務。
既然義務與責任不同,那么義務感也不同于責任感。“如果主體將這種外在的客觀要求內(nèi)化為主觀自覺意識,義務就升華為義務感?!盵2]“義務感就是個人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對他人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的道德感?!盵3]可以說,義務感即人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它是責任感的基礎,責任感是義務感的升華。
2.學生義務感及其法源
“學生的義務感,即指學生依法承擔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責任(必須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意識。”[2]
關于學生義務的法律條文,是學生義務感存在的法律支持。
首先,學生作為公民,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是學生義務的一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有關資料匯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十三條,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四十九條,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第五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chǎn),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第五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4]。
其次,根據(jù)學生的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規(guī)定了相關義務。在第四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學生的義務有:“(一)遵守法律、法規(guī);(二)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三)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四)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p>
3.學生學習義務感的界定
學生學習義務是學生義務的一個方面。學生學習義務依據(jù)《教育法》中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的與學生學習相關的條文“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而來。那么學生學習義務感即是學生對自身學習義務的感知、認同、內(nèi)化。
對義務的認同是內(nèi)化從而真正形成信念的前提。“義務較多地表現(xiàn)為外在的要求,應該把這種外在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要求主動意識到的義務(個人的自由意志)。要實現(xiàn)外在要求向內(nèi)在要求的升華,學生必須認同義務。認同不等于一般的認識。對義務的認識,僅僅了解或者掌握義務的內(nèi)容;而認同則表明學生不但認識義務,而且在內(nèi)心將義務穩(wěn)固下來作為行為準則,即由原來的外在約束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約束,由原來的外在導向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導向?!盵5]
學生應當建立學習義務感,承擔起對自己學習的義務。學生學習義務感的形成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表現(xiàn)。
三、 中小學生學習義務感形成的障礙
首先,傳統(tǒng)遺風下,家長總認為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沒有意識到中小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的個體,于是總對學生的學習采取包辦代替的態(tài)度,例如擇校、進優(yōu)等班、上輔導班等等諸多有關學習的問題上,家長慣于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學生的意愿。這無疑阻礙著中小學生學習義務感的形成,使中小學生誤以為學習是替父母學的。在替別人學習的意識下,不會努力學習,當然就難以把學習學好。
再次,人們普遍忽視了學生對自身學習義務的承擔。社會中更傾向于將學不好的原因全歸咎于學生之外的外因,很少從學生的方面尋找原因。教師、學校等常成“替罪羔羊”?!拔覀冇袝r只看到學生是一個‘受壓迫者’,把‘罪魁禍首’指向教師,其實,教師也是受害者,是‘無奈’的教育者?!盵6]
如果總有“呵護者”代替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失承擔責任,學生就難以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應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四、 中小學生學習義務感的功能
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認為,“義務感是對一個較高的限制愛好的意志負有責任的感情?!睂W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學生學習義務感來保障學習活動的良好進行。
“一個人具有了義務感,義務對他不再起消極的約束作用,而是主體積極行為的價值導向目標?!盵2] 學習義務感在中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督促學習行為:行為違背義務,內(nèi)心自責,立志改正;在履行義務后,進一步增強學習義務感。
學習義務感未形成的中小學生,意識不到學習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發(fā)自內(nèi)在的動力,學習不可能有樂趣,不可能有成效。
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主題,如果學習都是消極應付,那學生絕對意識不到自己是自主自覺的人,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學習的消極被動狀況必將影響到生活,生活也會隨之索然無味、缺乏意義。
當前中小學生缺乏學習義務感,從而難以形成完備的責任心。對自己學習不負責常常會發(fā)展到對他人、對社會不負責。目前已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在諸多可選擇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面前,某些學生偏偏選擇出走、自殘、自殺、殺人。學生缺乏學習義務感問題值得重視,應防患于未然,勿使其成為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1] 董和平等,憲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23.
[2] 瞿瑛,大學生義務感主體性與人權教育實效性.當代青年研究,2005(10).
[3] 馬蘭霞,義務感人生秤桿上那定星的砣.家庭教育(中小學家長),2004(1).
[4]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lián)絡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有關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12-15.
[5] 瞿瑛,論學生義務感與主體性的同步發(fā)展.教育評論,2003(4).
[6] 馮建軍,創(chuàng)造涌動生命的學校生活.班主任之友,2007(3).(責任編輯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