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感悟》是《于丹〈論語〉心得》的續(xù)篇,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7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xiàn)代生活的啟示?!墩撜Z》是樸素和溫暖的,它的樸素和溫暖不僅在于那里面有天下大道之志,與此同時它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什么是孝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準,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么樣的車,帶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讓他穿什么樣的衣裳,有什么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做“孝”?!白佑螁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么叫做孝?。坷蠋熣f,現(xiàn)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yǎng)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fā)自內心的尊敬,那么這跟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么叫孝??鬃佑终f了一種現(xiàn)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父母之愛
今天是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么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里面有九個愿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么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yǎng)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lián)屩?,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么?
一棵老樹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xiàn)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后,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愿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xiàn)在要成家立業(yè)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xiàn)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啊?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xiàn)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xiàn)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xiàn)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么人到最后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經常說的“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里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么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