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早就有記載自己民族歷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本書嘗試著從中國歷代大文人的角度來勾畫歷史與文化的脈動,以這些與中國歷史與文化相關(guān)聯(lián)的單個生命的演進,還原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真況。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爐,同時也注入了作者作為一個生活在今天時代的文化人的見解和情感。
楚國人屈原
《楚辭》是《詩經(jīng)》后約三百多年的一部詩歌集,屈原是其中的主要詩人。宋人黃伯思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屈原在今天是家喻戶曉的、卻也是謎一般的人物。在靠近這個謎團之前,我們先來看他的只能是粗線條的生平事跡。
屈原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人。
屈原所處的年代,秦國雖然強大,但還沒有強到橫掃六合的地步。楚國和齊國、秦國實力相當(dāng)。其他幾個諸侯國,燕、趙、魏、韓,由于接連吃敗仗,割地求和,只能采取巴結(jié)強國的戰(zhàn)略。事實上,戰(zhàn)國七雄,這時候只剩下三雄,秦,齊,楚,類似后來的三國鼎立。三雄拚上了,拚實力也拼謀略。
楚國地處長江中下游,版圖涉及今之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一度還擴張向西南,其富庶和遼闊一望而知。自西周立國以來,近千年的經(jīng)營,人口眾多,大小城郭無數(shù),生活習(xí)俗迥異中原。首都叫郢都,繁華冠絕當(dāng)時。
繁華的背后卻潛伏著危機。
屈原是洞察危機的先知。
楚國先后出現(xiàn)了兩個先知式的大臣,一個是楚悼王時代的吳起,這個人既是軍事家,又是改革家,他先于秦國的商鞅發(fā)起變法,其策略和改革方向跟商鞅一樣,也是抑制貴族,廣納人才,鼓勵士卒沙場建功業(yè),以強兵的方式強國,收效很大。他的個人命運也和商鞅相同,被貴族殺掉了,死得很慘,亂箭穿身。令他在九泉之下不得安生的,是他的變革事業(yè)被楚國強大的貴族領(lǐng)主的勢力全盤否定。這一點商鞅比他強:商鞅生前制定的變革路線,在秦惠王的時代得以延續(xù)。
屈原是吳起的后繼者。
屈原出身王室貴族,祖上曾有莫大的榮光?!峨x騷》開篇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我”的意思,到秦始皇,朕才為皇帝所專用。高陽是古帝王顓頊的別號,也是楚國遠祖,被周成王封于楚。
屈原生于秭歸(今湖北秭歸縣),距郢都(今湖北荊州附近)有一段距離。家道中落,于是讀書蓄志。
侍讀也似帝王師
戰(zhàn)國盛行雄辯術(shù),口才非常重要,一般讀書人,光有“肚才”不夠,還得善于表達。策士通常是辯士。辯才無礙通仕途,庶人也能成為大貴族的門下士。秭歸是座小城,但不算蔽塞,青年才俊不少,常常聚在一塊兒討論、辯論。
屈原口才好,《史記》有記載。從他的詩句看,他長得高大俊美,佩長劍,戴高冠,身掛鮮花香草。
當(dāng)時楚威王還在位,太子熊槐,即是幾年后的楚懷王,這兩位至高無上者充滿了詩人的想象空間,伏下日后強烈的離愁別緒。
屈原20歲赴郢都后,寫下名篇《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詩人與楚國血肉相連。詩句卻輕快。年輕的屈原格外陽光。
屈原來到了郢都,沒過多久,就做了王太子熊槐的侍讀。
屈原善學(xué)多才,外表出眾,國王和太子都對他印象不錯。古人注重相貌,除了悅目之外,還認為相貌的背后潛伏著命運。
屈原在一個叫蘭臺的地方侍讀,長達5年,他和后來執(zhí)政長達30年的楚懷王朝夕相處。
侍讀不單是陪讀,也含有帝王師的意思,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未來的君王必須讀很多書,以應(yīng)對天下大勢。按宮廷的規(guī)矩,侍讀通常有若干人,輪流陪太子讀書,可是有些人幾天就走掉了。蘭臺這地方競爭激烈,競爭的結(jié)果是互相拆臺。一群侍讀中唯有屈原,把太子熊槐送上了國王的寶座。
熊槐的年齡和屈原相近。莊子后來描繪他:“形尊而嚴,其于罪也,無赦如虎?!?/p>
未來的國王脾氣也大,不知趕走了多少侍讀,單留屈原侍讀到底。兩個年輕人互相吸引,君臣,師生,朋友,關(guān)系是多方面的,一起讀書也結(jié)伴游玩。想想那位熊槐,大約也是目光炯炯的有志青年。不過,他作為雄視天下的楚威王的兒子,壓力又特別大。楚國持續(xù)的富庶與軍事擴張,已經(jīng)引來秦國的虎視眈眈。誰都想一統(tǒng)天下。戰(zhàn)國七雄,尤其是秦、齊、楚三雄,誰也不服輸,打一陣又好一陣,一面是刀光劍影,一面是耍不完的外交手段。和平共處并不是大勢所趨,恰好相反,弱肉強食才是逼到眼前的現(xiàn)實。如果熊槐沉溺于聲色犬馬,屈原這樣的人,能長期呆在他身邊么?
變法圖強終成泡影
楚懷王五年(公元前328年),29歲的屈原當(dāng)上左徒,相當(dāng)于副宰相?!妒酚洝で劫Z生列傳》稱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p>
“王甚任之”的意思是:楚懷王很信任屈原。
令尹為相,左徒為副相,根據(jù)也在司馬遷。當(dāng)時的令尹,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強于后世的宰相。左徒僅設(shè)一人。楚懷王繼位五年,年輕的屈原得此顯赫之職。
屈原年紀輕輕得高位,也有人不高興,對他側(cè)目而視。應(yīng)該說,這些人都不簡單,有朝廷重臣如靳尚、上官大夫,令尹子椒,有懷王寵妃鄭袖,后來加上她的寶貝兒子子蘭。
鄭袖子蘭能量大,各有好戲上演。子蘭平生做的一件大事,是慫恿他父親楚懷王到秦國去送死。而鄭袖作為寵妃,美貌出眾。南國美女多的是。郭沫若先生寫話劇《屈原》,安排她勾引屈原,強行跟屈原親嘴。
屈原“與王圖議國事”。政治家的大事,不外乎對內(nèi)和對外,屈原于二者,都有明確的主張。他是聯(lián)齊抗秦派,敵友分明,目光長遠,而且始終如一。在當(dāng)時的楚國,這些品格遠不止是道德意義上的,它關(guān)乎國家存亡。目光長遠的人,才能夠始終如一。而鼠目寸光之輩,注定要朝三暮四,即使他不是小人,是庸人,他也一定會瞻前顧后東張西望的。
秦國的崛起,和商鞅變法的徹底性有直接關(guān)系。屈原要在楚國加以仿效,修法度,抑“心治”,削減貴族的既得利益;“舉賢而授能”,不拘一格降人材,以強化王室集權(quán)。國家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王室不集權(quán),仗也沒法打。楚威王時代,楚國軍隊打到西南、打到中原飲馬黃河,不過,老子強悍不可一世,兒子卻可能是個軟蛋。
楚懷王繼位不久,和秦國打了一仗,打輸了,失掉大片國土,國內(nèi)很恐慌。軍隊打不贏是有原因的,貴族不肯削減特權(quán),國家的財力無法集中。軍費不足,平時養(yǎng)兵難,戰(zhàn)時又不能鼓舞士氣。庶民出身的戰(zhàn)士,即使他奮勇殺敵,屢立戰(zhàn)功,也不能晉升為將軍。庶族與貴族之間隔著一條鴻溝。楚威王后期,這些毛病都已經(jīng)暴露出來了。這是危險的信號。
可惜,能嗅出危險的人,總是太少。
楚國打仗打輸了,也是一件好事:變法的聲音大起來了。
屈原變法度,“造為憲令”,并不是孤立的,將軍們支持他,比如楚軍名將莊喬、昭睢。變法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是全方位的,一旦推行,就不是和風(fēng)細雨。
朝野上下,拭目以待。
上官大夫是個老資格的貴族大臣,自視甚高,脾氣火暴。司馬遷講他和屈原爭寵,“心害其能”,很不喜歡屈原有才華,有“官運”,何況還是個破落貴族!貴族通常是看不起破落貴族的。上官之所以能被載入史冊,只因他和屈原斗,既是貴族的一員,又是他們的代表人物。楚國的貴族勢力盤根錯節(jié),上層人物的腐朽由來已久。這個有過輝煌歷史的老牌的南方大國,到戰(zhàn)國后期,貴族領(lǐng)主的驕奢淫逸是常態(tài),固步自封成宿命。銳意革新的人,必成眾矢之的:當(dāng)初弄死了一個吳起,現(xiàn)在又來了一個屈原。
憲令的具體內(nèi)容,司馬遷沒有講。
上官大夫很有幾分勇氣,別人做縮頭烏龜,他敢冒風(fēng)險挺身而出,斗一斗懷王身邊的大紅人。屈原殫精竭慮完成了憲令草稿,準備呈送給楚懷王。上官大夫索要不成動手搶。
也許事件發(fā)生在朝堂外的階梯上,兩個男人言語沖突,發(fā)生肢體沖撞。勸架的王公貴族涌上來,暗助上官大夫。憲令草稿被搶走。草稿的內(nèi)容迅速公諸于眾,引起貴族的普遍憤怒。
司馬遷寫《史記》慣用《春秋》筆法,寓褒貶于冷靜而簡潔的敘述。這個歷史細節(jié)對屈原、對楚國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司馬遷寥寥數(shù)語,揭示了屈原與貴族舊勢力的尖銳對立。
形勢對主張變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而上官動手,群小動口,說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屈原招架艱難。他屢屢向懷王作解釋,懷王聽得不耐煩,后來索性不見?!巴跖枨健!?/p>
追捧過屈原的大臣們開始躲開他。
而將軍們?yōu)樽笸角v情,又種下日后的禍根。
雄心勃勃的屈原變得憂心忡忡了。他喝酒,據(jù)說酒量不大,他經(jīng)常喝悶酒。
這個戲劇性的事件鬧了一年多,結(jié)果是屈原遭貶,降為三閭大夫,掌管宗社之事。楚國宗社遠在漢水之北的夷陵(今湖北宜城一帶),屈原到那兒喝西北風(fēng)去了。
醞釀多年的變法圖強,終成泡影。